行走的课堂 | 燕京学堂师生进行2023年秋季学期课内调研(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在中国更好地研究中国,一直都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不断探究摸索的课题之一。2023年秋季学期,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分别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圆明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阿姨来了”、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山西大同、浙江义乌和杭州、福建泉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把课堂开在生动的广袤大地上,同学们通过沉浸式的现场学习,对中国研究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关于课内调研的报道分为上下两期发布,上期为王曙光老师的“中国农村”课程、刘海方老师的“中国与全球人口迁移”课程、李英桃老师的“当代中国妇女”课程、王利平老师的“民族志与现代教育”课程,下期为张剑葳老师、李光涵老师、王思渝老师的“中国的文化遗产”课程和陆扬老师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课程。

认识中国现代农村建设

11月4日,“中国农村”课程的同学们在该课授课教师、北大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的带领下,赴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进行调研。

师生一行考察了辛庄村新农人们的创业点位、农副产品销售点位、草莓培育大棚,聆听品牌主理人讲解手作产品设计理念、草莓副产品加工创业历程,并与辛庄村村委书记、辛庄村南山艺术学院创始人、西洋草莓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开展座谈,探讨新农村建设理念、乡村创新创业发展情况、乡村养老与医疗环境培育、农产品电商销售等话题,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考察。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同学们对中国现代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尤其对新农人创业机遇与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探索中国外来移民趋势

11月24日至26日,“中国与全球人口迁移”课程授课教师、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海方带领同学们来到浙江义乌、杭州。在义乌,同学们主要调研外来人口来华的动机及在华经商、生活和创业的情况。而在与义乌相距仅120余公里的二朝古都杭州,同学们在宁静的西子湖畔和良渚文化遗址,体验不同城市和不同形态的中华文化。

11月24日,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义乌。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了解到义乌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迅速崛起为“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历程,其实是其成长为中国接待国际移民的“特区”的历程——义乌对于外国商户和外来移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许多外国人不仅在商贸领域表现出色,还在文化交流、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外国移民在义乌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经营着自己的小企业,为当地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翻译、物流等。同时,外国移民丰富了义乌的文化多样性,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此外,一些外国移民在义乌接受职业教育,例如,同学们在探访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时发现,外国人在学院中既学习了汉语,又精进了商贸领域的专业知识,积累了在义乌经营的人脉基础,甚至成为其拓展全球商业网络的社会资源。

同学们还了解了外国人在义乌的创业情况。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之一,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前来创业,他们在义乌的创业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外国人在义乌开设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他们的到来为义乌的商贸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合作伙伴。适逢举足轻重的中国外贸在大规模进行数字化转型之际,义乌以其独特魅力支持着很大一部分直播客来进行电商交易,学堂同学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外国人在义乌学习,也开始从事数字化领域的创业,如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

为了理解不同的区位地理和经济历史条件下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将义乌与其他同在浙江的国际大都会级别城市进行比较,理解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与国际市场联结方式,11月25日,师生一行来到120公里之遥、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人文历史的“天堂之城”,同时也是由来已久的“东方枢纽城市”杭州开展调研学习。在西湖子畔,大家感受到得天独厚的杭州其更为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背后的宁静与别致,了解了西湖在孕育和传承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想方面的独特地位。26日上午,团队参访了作为重要世界文化遗产、证实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良渚文化遗址,在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的细致讲解下,了解了这个城市5000多年前源起的文明形态及其繁衍至今不间断的传承、进取和一次又一次美丽的嬗变。

本次调研帮助同学们深刻地观察思考相距百公里的两个城市,如何因为不同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及经济生产方式,如何以各自文化历史为积淀、随着中国式的现代化展开的历程而各自寻找比较优势、探索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开拓更多的发展空间,其形成的对外交往内容、政策和对于世界的认知都不一而同。追根溯源,同学们通过参访,切实感受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从源头至今的发展,在走访和比较观察中,丰富了对于中国多样化的深刻体认。

走进中国女性家政行业

10月28日,“当代中国妇女”课程授课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英桃带领同学们来到“阿姨来了”进行调研,旨在了解中国当代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在家政行业的就业情况。

“阿姨来了”是一家由女性主导,并致力于帮助女性发展的公司,在成立的第16年,已经改变了46万余名主要来自农村的妇女的生活,并成功经营成为一家盈利性企业。公司主要经营两项业务:运营一个由700多名中介代理组成的团队,匹配家庭雇主和阿姨雇员;进行家政和护理系统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周袁红指出,家政应该被视为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因为中介的角色是按照房地产和法律行业的模式设计的,所以家政工作者必须学习如何将家政做到最佳。

通过和三位一线家政工作人员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她们的从业经历,以及每周一次的“员工—雇主见面会”过程等细节工作。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就关心的话题,如男性在家政行业中的角色、家政行业发展数据统计、家政人员与雇主双方的协议签订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一天的调研与学习,同学们对家政服务行业以及女性就业有了更深刻的见解。

关注中国当代教育发展

12月11日,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利平带领“民族志与现代教育”课程的同学们来到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旨在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中国当代教育情况。

同学们参观了北大附小的英语戏剧社团,并与社团组织者进行交谈。这个社团报名人数非常多,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更受到家长的认可和重视。这个社团的组织也颇受好评,同学们观看了该社团获得国家级戏剧奖的作品视频——一个10分钟的《花木兰》电影短片。社团还积极进行跨文化合作,频繁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比如与英国的戏剧公司合作举办研讨会等。 接着,同学们到访学校里的体育运动场馆“泡泡馆”。这里设施齐全,功能丰富。同学们还了解了学校里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有跆拳道、武术、击剑、篮球等等。

对许多燕京学堂的外国同学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小学。此次参访使他们将中国教育体系的具体形象融入到以往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中,大家有了更加直观和切身的感受。一位同学在参访后谈道,此次到访北大附小,使同学们有机会实地了解中国小学的办学模式,并目睹其实际应用真正从理论到实践。

文字:陈荃新、Dario Cowdery、冯祺洋、李独怡、杨若婷、姚嘉敏

图片:Dario Cowdery、Sean Elijah Tan、阎靖、姚嘉敏、姚天羽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