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在中国更好地研究中国,一直都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不断探究摸索的课题之一。2023年秋季学期,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分别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圆明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阿姨来了”、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山西大同、浙江义乌和杭州、福建泉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把课堂开在生动的广袤大地上,同学们通过沉浸式的现场学习,对中国研究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关于课内调研的报道分为上下两期发布,上期为王曙光老师的“中国农村”课程、刘海方老师的“中国与全球人口迁移”课程、李英桃老师的“当代中国妇女”课程、王利平老师的“民族志与现代教育”课程,下期为张剑葳老师、李光涵老师、王思渝老师的“中国的文化遗产”课程和陆扬老师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课程。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10月27日、11月11日、12月8日,“中国的文化遗产”课程授课教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学系主任张剑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研究员李光涵带领该课程的同学们,先后来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圆明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三地进行实地调研。
10月27日,同学们来到位于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了解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与发展历史。在馆内,张剑葳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中国古代建筑展,包括古代城市规划、建造工艺、建筑类别等内容。随后,在先农坛的院落中,大家更直观地从外观、布局和风格面貌上了解到课堂上学习过的古建知识。
11月11日,同学们来到圆明园,就其发掘、修复、重建和保护的主题开展调研。大家亲临圆明园内的发掘现场,参观了西洋楼、围墙等历史遗迹。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考古研究技术有了一定了解,并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进行了丰富讨论。
12月8日,同学们来到首钢工业遗址公园进行参访。在调研过程中,李光涵老师和北京创忆智旅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裴唯伊,为大家进行了详细讲解。首都钢铁集团是中国工业化和制造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如今的首钢被重新打造成高科技创新产业园区,拥有全新的商业地产和展览空间。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赛场所,也成为首钢的标志性建筑。此次调研,同学们考察了这个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项目,了解到现代工业建筑与古代建筑在进行“适应性再利用”时的不同方式。
11月3日至5日,张剑葳老师与李光涵老师共同带领同学们来到山西省大同市进行实地调研。11月4日,师生一行来到大同古城墙、善化寺、云冈石窟。在大同古城墙,同学们探索古城墙的内外部结构,并观看展示北魏、辽金和明朝城内外原始结构的展览。大家还登上城墙顶部,观察重建的砖砌外墙和大同城市的景观,了解北方古代军事城市风格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大同古城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案例,它的保护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适应性再利用”、原始建筑的保护、使用原始的风格和技术进行重建等。接着,师生们从古城墙顶部漫步至善化寺,它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辽、金寺庙,展现了中国北方古代王朝建筑的经典特色,这里的修复也使用更为精细的方法。随后,师生一行来到云冈石窟,欣赏瑰丽非凡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雕塑,领略佛教艺术的魅力。此外,同学们还深入了解了云冈石窟的保护方式,尤其是数字化在云冈石窟保护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1月5日,师生一行来到应县木塔。该木塔始建于辽代,是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全木塔之一。同学们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木塔的结构完整性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大家只能从远处欣赏它。专家们目前正在进行研究,并计划采取最佳的方法来保护其全木结构的独特性,以防止木塔的倒塌。最后,师生一行来到华严寺参访,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辽佛教寺院。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这里,同学们窥见中国早期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领略中国早期王朝建筑的魅力。
踏寻古代宗教遗迹
12月1日至4日,燕京学堂学业主任、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陆扬的带领下,“中华文明的发展”课程的同学们在福建泉州展开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宗教遗迹和中外文明交融互鉴的理解和认知。
师生一行寻访了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以及儒家和妈祖信仰相关宫庙遗迹,对宋元时期泉州城所聚集的多元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入探索。调研首站为泉州通淮关岳庙,庙前烟雾缭绕,信徒香客虔诚地燃香掷筊,历史与现实在这座飘渺威严的庙宇中逐渐模糊成一体。同学们感叹于关岳庙作为地方民间精神信仰中心的独特魅力,在对“关帝灵签”的解读中加深了对关帝信仰的理解。下一站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最早修建的伊斯兰教圣寺——清净寺。陆扬教授详细解读了寺院的整体格局、建造历史与宋元时期藩汉通商网络,并带领同学们考察了多处建筑,识读经文与石刻。同学们震撼于泉州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走进雄伟壮丽的开元寺,陆扬教授引导同学们关注宋代宝箧印经塔与十六边石柱,解读石柱上所包含的印度教图像母题;带同学们观赏古桑树时讲述“桑树生白莲”的佛法掌故,指导同学们识读东西塔上的佛教图像以及塔底须弥座上的描绘的佛传故事。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佛教艺术图像风格体系的认知,也将课上所学的关于宋代宗教的民间信仰体系与神灵模式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地调研中。接下来,师生考察了“闹中取静”的承天寺。陆扬教授引导同学们关注弥勒殿前的宋朝石塔与石经幢上的力士图案,和同学们一起寻访的镇寺之宝唐代铜铸阿弥陀佛佛像。同学们在身处在这静谧怡人的“城中山林”的同时,也思考着民间信仰与官僚信仰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师生还调研了泉州府文庙与学宫、天后宫与德济门遗址。徜徉于文庙之中,同学们沉浸式了解泉州儒学文脉、文庙建筑规制与历史沿革。漫步在天后宫内外,大家考察天后宫的斗拱形态与从番佛寺迁移来的印度教石柱,并探讨官方敕封所导致的“天妃”与“天后”的概念变迁,思考泉州悠久的海神信仰体系。近观德济门遗址,同学们感慨于它坚固精巧的建筑结构。最后,师生一行来到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迹——摩尼草庵,考察摩尼教在华的传播和流变。陆扬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摩尼教明暗对立,善恶斗争的二元世界观体系、强调先知拯救的救赎论思想与草庵中摩尼光佛的研究简史。
调研的第二个主题即为寻访泉州海外交通史迹。师生一行首先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参访了海外交通、民俗文化、宗教石刻与伊斯兰文化陈列,了解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之地的独特历史。在洛阳桥,师生一行首先探访了位于桥南的泉州郡守蔡襄祠,在陆扬教授的指导下观察刻有《万安渡石桥记》的两方碑刻,认识洛阳桥以官方主导,民众合力的修筑历史。漫步于村落之中,师生又近距离考察繁复华丽的民间神祠和“出砖入石”的墙体构造,深度体会了泉州传统民居的独特审美旨趣。同学们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大型公共交通设施修建的方式,也对泉州城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深层感知。
师生一行还考察了九日山、六胜塔与石湖码头三处遗迹。九日山保存了大量历代文人墨客的唱和题咏石刻,其中有大量宋代的祈风石刻是泉州郡守与南宋皇室成员举行祈风仪式,以期保佑海上贸易顺利的历史佐证。同学们也参观了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的六胜塔,六胜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指引来往船只的航路,体现出古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石湖码头是宋元时期泉州具备优良的建港条件的物证。同学们行走在林銮渡渡口,了解到这里是各国往来商船与郑和船队的停靠之所,曾有千帆竞渡,万国梯航。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图景,曾在宋元时期曾吸引了无数商贾行者,宗教人士定居生活,贸易交流,催生出复杂多元的城市文化。本次泉州之行,同学们以宋元时期泉州的宗教与商贸历史为切入口,直观地了解相关历史建筑遗迹与文物碑刻,借此深入思考中华文明的特性与中外文明的互鉴历史。
文字:Caitlin Tierney、吴欣璇
图片:郭菲、Hans Shen、Caitlin Tierney、周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