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召开2024迎春茶话会暨教师分享会

2024年1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在第二体育馆B102召开2024迎春茶话会暨教师分享会,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副院长范士明、Brent Haas,学业主任陆扬,新一届燕京学堂教学指导与发展委员会成员,以及在学堂授课和指导论文的校内外三十多位老师出席会议。会议由范士明副院长主持。

王博副校长首先向所有老师送上新年的祝福。他以学堂去年春天在海南举办的全球青年中国论坛为例,特别提及了过去一年学堂所开展的与北大“国际战略年”相匹配的多项国际教育和青年交流活动。回顾学堂成长和发展历程,包括初创时期的整体规划、团队建设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王博副校长表示,“在北大这个平台上,燕京学堂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不断取得进步。这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和思考过程。”

在过去的十年里,燕京学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积极互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各位老师们的大力支持。王博副校长表示,作为国内最杰出的国际化教育项目之一,燕京学堂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它不仅是世界学生了解中国的最佳窗口,也是中国学生与全球优秀青年进行交流、了解世界的重要平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所有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以及北大各院系和校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最后,他也希望燕京学堂在今后能够更好地制定规划,总结经验,思考未来,在学堂领导和行政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

董强院长首先感谢王博副校长亲临现场,以及他从建院一开始就对学堂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对各院系老师对学堂课程建设的参与及付出表示最由衷的感谢。2024年,学堂步入第十个年头。作为院长,他借此机会就学堂接下来的进一步发展向大家汇报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回顾了过去两年的工作情况,坦言那是一些比较容易、比较“浅水”层面的措施,无论是改善学堂的环境,邀请重要嘉宾和讲席教授,还是带领学生走出北京举办论坛等。他认为学堂在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完善招生渠道、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学的理解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为此,在学堂成立十周年之际,学堂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并从更新网站内容、出版优秀课程论文等各方面开始着手,力争更上一个台阶。他也希望校方和各院系能进一步支持学堂的教学发展,让学堂未来的跨学科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在学堂,“他者”和“自我”发生碰撞,激发出无限灵感和火花。在场的每一位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他表示要不忘“初心”,认真领会巡视组的指导精神,虚心向学堂的创始团队和前任领导们请教,并充分意识到世界是变化着的,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性的智慧,带领燕京学堂去拥抱世界,应对未来。最后,他引用周恩来总理年轻时的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与现场各位共勉,努力去破除各种壁垒,为学堂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范士明副院长向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了学堂2023年的教学和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他提到,去年学堂聘请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 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为“徐淑希讲席教授”,并由他牵头组织“领导力与全球治理”系列讲座。同时,学堂注重课堂教学和田野考察的平衡,开展了丰富的课内调研活动,让同学们有机会从多元维度研究中国。范士明副院长还介绍了去年由学生开展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学堂导师指导学生的数据,以及秋季学期课程评估的情况。

Brent Haas副院长对学堂2015年至2023年的招生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数据,他发现疫情后,学堂学生中汉语水平达到最高级别与免修的人数有所回升,呈现出缓慢递增的趋势。此外,入学前具备中国学、亚洲研究或区域研究背景的国际学生比例也越来越大。

陆扬教授分享了学堂的整体教学情况。作为学堂初创团队成员之一,他担任学堂学业主任,负责统筹整体课程规划,教授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思想相关的两门课程,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面对背景多元的中外学生,他指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的学术著作获取多维度的知识,并强调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更深切地感知课堂所学。最后,陆扬教授建议今后需要加强课程的平衡,建立更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应对学生不断提高的学业、学术要求。

学堂领导们介绍完学堂基本情况后,王博副校长与董强院长为在座的老师颁发了教学发展与指导委员会聘书。接着,与会老师畅所欲言,讨论在学堂教学、指导学生的感受,并对学堂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系主任程乐松在学堂教授“中国思想史中的关键概念”课程。他从学堂最初的课程设计开始便一直参与学堂的教学活动。他表示对他而言,“在学堂的教学是教学相长,受益良多的经历。如何用英语向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特别是如何用英文表达核心概念,是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启发了我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于学堂的未来发展,程乐松老师提出三个关系的平衡:首先是知识传递和理论创新之间的平衡,即如何让中外学生采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其次是课堂教学与田野调研之间的平衡,即如何在田野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论证;最后是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即如何在拓展学术能力的同时实现职业发展。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利平在学堂教授“民族志与现代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学堂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教育问题有着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王老师在课上介绍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历史。有的学生的作业甚至以学堂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观察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文化、爱好等,甚至宿舍的宿管阿姨都成了学生们研究的对象。还有一位中文比较好的外国同学通过学校的思政课,发现不同人对理论的定义与理解是不同的。王利平老师还带领学生们去北大附属小学进行调研,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接触中国的小学教育。最后,王利平老师指出,如何将指导学堂的学生和自己所在院系的学生有机地融合起来,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国家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王沅在学堂已经教授了五年“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课程。她认为,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对年轻人的培养尤其重要。作为授课教师,王沅老师非常注重课程的时效性,并根据时事热点每年调整课程内容。例如,今年她比较关注疫情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王沅老师对自己和助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她期待学堂在组织课内调研时更加注重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协调规划。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汪芳在学堂担任导师。她提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汪芳老师具有理、工科学术背景,并专注于“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利用”这一与人文社科紧密关联的交叉领域。她指导的学堂学生与团队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交流、互帮互助,增进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并促进国际传播。她指出:学堂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探索文、理、工的交叉方面成效显著,期待未来能持续推进。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在学堂教授“中国与国际法”课程。她指出,燕京学堂的学生深度参与她的科研项目,并利用其强大的编程能力和对英文数据的敏感性,帮助她解决了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赖华夏老师还提到,由于燕京学堂学生背景的多元性,他们的提问角度往往出人意料,这启发她发现新的问题点。在课堂组织方面,燕京学堂的学生善于参与讨论,这促使她不断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缺陷,并及时在教学中作出相应调整和补充。最后,赖华夏老师提出了在燕京学堂教学中需要平衡的几个方面:特殊性与普遍性、广度与深度,以及在国际法领域如何开展实地调研以加强学生亲身体验。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刘国恩表示,燕京学堂是“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金字招牌”。学堂的学生背景多元,课堂氛围多彩,他有幸参与学堂的授课工作,特别是负责必修课“转型中的中国”的课程讲授和学生指导,感谢学堂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他还与参会的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感悟与经验:以经济学为例,多向学生们分享实证案例,无论是授课还是研究中,都要避免因选择性偏差导致的研究数据片面性;尤其在看待本领域未来发展的问题时,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从学术的角度清楚区分具有最大潜力的情况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七位老师在学堂教授留学生汉语必修课,赵昀晖老师作为代表,介绍了语言课程的分班、教材、免修、教学、评价等情况。语言教育具有分层的特点,因此在开课之前,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路云老师、留学生教务老师会提前与学堂对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班,教学中实行差异化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她还提到语言教育中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语言背景差异、不同国家汉语语言学习模式的差异等。近年来,学堂学生的汉语水平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学语言尤其需要顾忌学生的学习个性、习惯,因此学堂的语言教育实施小班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北大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副院长刘晨在学堂教授“中国艺术史”课程。她与大家分享了她的教学心得。她指出,在学堂授课的八年里,她与学堂的各位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授课过程中,她深刻领悟到学堂教学的独特性。例如,在介绍《五马图》时,她会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画的线条表现、欣赏中国画的方法,以及中国画与欧洲绘画的异同之处。多年来,刘晨老师一直推动“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综合教学,启发学生从他们的视角解读、分享与充分交流。同时,她也积极在课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到户外上课、参观展览,这些经历建立起她与学生们的情感纽带,也成了令人难忘的回忆。

北大法学院教授张骐在学堂担任导师。他对燕京学堂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希望。首先,他希望学堂能够立足校园,放眼世界。中国融入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学堂在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他提出学堂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自中国进入现代化阶段以来,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学堂的作用就是延续这种交流。第三,他提倡宏观布局,细节用力。无论是在招生、培养还是答辩等各个环节,学堂都应保持自身优势,继续优化各个细节。最后,他强调要尊重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的能力。以此为宗旨的教育会更深入人心。

在热烈的掌声中,分享会圆满落幕。此次会议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学堂2023年工作情况的平台,同时也为学堂提供宝贵机会,聆听各位老师在一线教学和指导的心得、经验和建议。在坦诚的交流中,大家相互启迪与借鉴。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将进一步推动学堂教学和指导的创新与发展,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为培养更多有担当、有创造力的国际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文字:郭一兰、静堂、李独怡、李娜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