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伟 | 我与高度社会主义中国的相遇

2024年9月25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与中国研究荣休教授Paul G. Pickowicz(毕克伟)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我与高度社会主义中国的相遇”(A Sensational Encounter with High Socialist China)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燕京学堂2024—2025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一讲,由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主持。

采访札记

在讲座前,我们采访了毕克伟教授。毕克伟教授首先谈到1971年作为首批美国学生代表团成员来华的经历对他的学术生涯的影响。他表示这一独特经历完全改变了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在此之前,作为博士研究生,他曾在香港进行博士论文研究。由于无法前往中国大陆,当时的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史和经济史领域。然而,1971年,当毕克伟与一群朋友成功踏足中国,他认识到实地调研对于中国研究的重要性,从而将自己的研究重心从思想史转向了中国农村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等领域。同时,他对中国电影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深入研究了中国档案馆的相关资料。1977年,他再次有机会来到中国,此后几乎每年都重返中国,游历了中国各地。

毕克伟教授分享了他对中国农村近一二十年变化的观察。从1978年到1995年期间,他多次来到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进行田野调查。在2019年再次造访该村时,他最显著的发现是,年轻人离开村庄被视为成功的象征,他们的社会地位似乎与离开村庄的距离成正比。这一现象有利有弊,一方面,年轻人外出能从事更有趣和有建设性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也导致村庄流失人才。他还指出,中国农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体现在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以及人们购买和穿着的衣物种类上。这种物质文化的提升可能是因为外出工作的子女能够支持父母的生活需求。总的来说,迁移和消费这两个因素是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毕克伟教授对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他鼓励学生阅读最新文献,关注行业趋势,广泛寻求建议,然后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毕克伟教授还提到一种名为“草根历史”的研究方法,强调了对基层社会的重视,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调研,了解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实际影响。此外,他还提倡跳出传统研究范畴,鼓励学生关注中国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深入探究他们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为中国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贡献。

    

讲座回眸

在本次讲座中,毕克伟教授回顾了他1971年访问中国的经历,重点探讨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并分析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性转折。

毕克伟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第一次来访中国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当时的“高度社会主义的中国”背景,并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主要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引领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毕克伟教授指出,当时的中国通过自身的革命实践,向越南、古巴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展示了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成为这些国家的榜样,推动全球的社会变革。

在访问期间,他们参观了一个“模范村”,这是高度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他们还参观了一所小学,目睹了知识分子被派往农村接受再教育的情况。缩小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之间的差距是当时的政治目标。还是学生的毕克伟和他的同学也亲身参与了劳动,与当地人直接互动,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当时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况。

毕克伟教授还回顾了他在中国期间亲历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特别是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及随后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计划。他和同行者被召集参加了一场会议,之后才了解到基辛格几天前已经秘密访问了中国,并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促成了之后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计划。这一历史性时刻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中美关系的变化,深刻意识到了中美关系正面临重大的外交突破。

毕克伟教授意识到中国领导层对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总统计划访华的高度重视,这次外交活动的秘密性展示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谨慎态度。他指出,中国政府还巧妙地将他们这些外国访问者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以传递特定的信息,防止国际社会对这些重大事件产生误解。

毕克伟教授还谈到当时他在中国目睹的一些独特的文化和医学实践,特别是“中医科学”的推广。他亲眼见证了医生使用针灸作为唯一的麻醉手段进行手术,成功为一位患者切除了如棒球大小的肿瘤的过程,这一经历令他印象深刻。

此外,他们还参观了民兵的军事训练,看到由男女老少组成的民兵部队进行演习,使用机关枪和火箭筒,场面非常震撼。他还观察到红卫兵的广泛活动,年轻学生佩戴红色臂章,传播革命思想。

毕克伟教授重点讲述了他们与周恩来总理长达四小时的会面。周恩来总理在中美关系这一重要话题上,展示了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战略眼光。他指出,当时的中美关系中存在“黄金机遇”,并希望美国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毕克伟教授回忆道,周恩来总理通过象征性的语言和会议室中悬挂的山水画传达了中国从革命转向建设的发展方向。

讲座最后,毕克伟教授展示了他收集的宣传画,并分析了这些视觉资料在传播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信息方面的作用。这些宣传画呈现了上世纪30至40年代北方农民作为中国革命核心力量的形象,传达了共产党依靠人民力量取得胜利的思想。

师生互动

Q:您认为当时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那段历史中学到什么,对当下有什么启示?

A: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1971年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相比,变化确实非常大。当时军队在政治上占据了极为主导的地位,革命委员会几乎完全由军方控制。而今天,军队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减弱,国家的重心转向了经济发展和市场改革。

消费主义是另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在当时的中国,消费被视为一种自私的行为,因为资源本应用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消费越多,意味着社会可以用于发展的资源就越少。因此,消费主义被视为不道德。然而,在当今的中国,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们拥有私家车,国内外旅行也非常普遍,这与我当年所见截然不同。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何平衡市场经济与国家控制的矛盾,仍在寻求一种既能保持国家稳定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

Q:您对这段非凡经历有何感想?是否有令您难忘的特别时刻?

A:这个问题非常个人化,也确实让我回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确实非同寻常,而且它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实要完全消化这些经历,我花了很长时间。可以说,直到我退休之前,我才真正开始整理1971年在中国拍摄的幻灯片、照片以及日记等资料。

几年前,我将所有的这些材料捐赠给了大学的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我当时拍摄的上百张彩色幻灯片,我觉得这些不仅是我的个人记忆,更是宝贵的历史记录。我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未来的研究者有所帮助,因此图书馆也对它们进行了数字化保存,任何人都可以在线上查看这些资料。

此外,我还写了一本书,其中收录了150张照片。这本书是在2019年出版的,虽然距离我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已经有几十年,但当时的经历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采访/文字:李独怡

讲座内容整理:郇冰皓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