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钢琴大师伊夫·亨利共度燕京学堂“肖邦之夜”

2025年11月1日晚,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报告厅内琴声悠扬,全球著名钢琴家、教育家伊夫·亨利(Yves Henry)到访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沉浸式肖邦音乐盛宴。这位集法国文学与艺术军官勋章获得者、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教授、法国诺昂肖邦音乐节主席,波兰国际肖邦协会联合会理事会成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师,以演奏加讲解的独特形式,搭建起跨越时空的音乐桥梁。

燕京学堂董强院长主持本次活动。他首先代表学堂对亨利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亨利教授将现场诠释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巨匠肖邦的经典作品,辅以相关影像资料展示、背后故事讲述及现场钢琴演奏,解读肖邦音乐浪漫特质,相信这必将成为在场观众难忘的“肖邦之夜”。

分享伊始,亨利教授便为听众勾勒出肖邦跌宕而独特的人生轨迹。他介绍,这位作曲家的人生分为两部分,父亲的法国血统与母亲的波兰身份,让肖邦自出生便承载着双重文化印记。肖邦生于波兰华沙,20岁时因祖国战乱被迫流亡法国巴黎,此后便在此定居直至生命终结,然而其音乐精神却永远流传。法国时期是肖邦创作生涯的黄金期,这段时光里他过着安宁的生活,也孕育出众多不朽佳作。亨利教授强调,音乐是无声的沟通,而肖邦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化作音符藏进了旋律里。话音刚落,他指尖轻扬,《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在现场响起,华丽流畅的旋律搭配轻快昂扬的节奏,明亮的音符如星光跳跃。

随后,亨利教授将焦点转向肖邦在法国中部乡村的岁月,现场展示的画作让这段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他介绍,肖邦曾居住的小村庄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每年4月至11月的宜人气候与静谧氛围,成为滋养他创作的绝佳土壤。画作中,身着男性服装的乔治·桑格外引人注目,亨利教授解释,她如此装扮并非刻意模仿男性,而是为了突破当时的性别限制,进入男性主导的文学场合。这座看似普通的家庭住宅,背后却有着特殊背景,乔治·桑家族一半源自法国皇室,另一半来自波兰,与肖邦的身世形成奇妙联结。

对历经战乱与颠沛的肖邦而言,这座乡村住所充满了惊喜。在经历糟糕的西班牙之行后,他欣喜地发现这里的风景与故乡波兰西部乡村极为相似,亲切感油然而生。更令他感动的是,乔治·桑提前贴心地向当时顶尖的普雷耶钢琴厂定制了一架钢琴。当肖邦走进房间时,一架普雷耶钢琴已静静等候,这架木质琴身的钢琴音色柔和,完美契合肖邦的演奏风格。肖邦初到此处,怀着拥有钢琴、置身自然的喜悦,创作了多首充满希望与畅快情绪的作品。

宅邸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对创作的珍视。肖邦的房间位于二楼,乔治·桑为避免外界噪音干扰他作曲,特意安装了特制隔音房门;房间窗户正对花园,推窗即可拥抱自然。钢琴就置于窗边,自然与艺术在此完美交融。对比他在巴黎的忙碌生活,这里堪称理想的创作天堂:在巴黎,肖邦为生计奔波,以全市最高的课时费教授钢琴,下午不是授课,就是前往歌剧院聆听贝利尼等作曲家的歌剧,晚间还要赴沙龙演奏,深夜归家,次日一早便继续忙碌,几乎没有完整的创作时间。而在这座老宅里,他拥有了充足的专属时光,得以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

有趣的是,宅邸里还留存着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肖邦的房间与厨房分处不同楼层,如需唤人送物,只需摇铃示意;隔壁便是乔治·桑的房间,这位才思敏捷的作家习惯夜间写作,曾仅用四晚便完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魔沼》,而肖邦则偏爱在白日里构思旋律,两人虽作息不同,却在艺术创作中相互陪伴。如今,这栋老宅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钢琴、门窗与花园的景致未曾大幅改变。它不仅是肖邦创作生涯的重要见证,更承载着艺术与陪伴的温度,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时光的痕迹中,感受到那位钢琴诗人指尖的旋律。在这里,肖邦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其中之一便是作品《升F大调船歌,作品60》。这首作品将贡多拉船夫的吟唱与船桨划水的独特韵律融入音符,以丰富的内涵与优美的旋律赢得了后世赞誉。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杰作”。亨利教授当场演绎该曲。他的弹奏触键细腻,音色如水波般玲珑剔透,于宁静的摇曳中酝酿出深邃而感伤的情感波澜。

当年肖邦与乔治·桑旅居期间,曾在这座老宅度过长达五六个月的时光,德拉克洛瓦作为肖邦的挚友,曾多次专程探访,每次停留两三周,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成为艺术跨界的经典注脚。每次探访都见证了两人对艺术的共同执着。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常围绕“如何赋予音乐色彩”展开深度探讨。绘画以颜料勾勒色彩,而音乐的“色彩”则藏于音阶与调式的变幻之中。德拉克洛瓦向肖邦阐释,绘画中看似不能共存的色彩,通过巧妙过渡可产生独特效果;音乐亦是如此,24个大小调各有特质,虽不能随意搭配反差过大的调式,但合理的转换能让旋律焕发生机。这番对话深深启发了肖邦,他的音乐之所以美妙,既得益于精妙的声部结构与旋律设计,更离不开对“音乐色彩”的不懈探索。肖邦的《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45》便是这种探索的绝佳例证:旋律调式不断流转,时而深沉如墨,时而明快似光,时而带着灰调的沉静,时而透着绿意的灵动,接近尾声时,一个透着蓝色忧郁气质的特殊音符响起,随后萦绕的回声效果,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光影交织的艺术空间。这首作品完成后,肖邦还特意把手稿送往巴黎出版商处印刷发行,让这份跨艺术灵感的结晶得以流传。亨利教授话音刚落,该曲的和弦便在他的指间流转,琴音在和声色彩的微妙变幻中,裹着未说尽的怅惘与绵长,低回如絮语,悠扬似叹息,将现场萦绕在一片绵密的情绪肌理之中。

随后,亨利教授分享了肖邦的另一首重要曲目——《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该曲被公认为肖邦四首叙事曲中音乐语言高度凝练、感情极为深刻的一首,凝聚着他对命运的思考,也饱含对故土的牵挂。亨利教授的演奏随之响起,乐曲在深沉的抒情与激烈的动荡间交织,最终归于宁静;他结合曲目背后的创作灵感与历史背景,引导大家感受这部精神史诗的戏剧张力。

肖邦的音乐,既能承载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索,也能容纳对日常烟火的温柔关照。亨利教授现场弹奏了《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57》,并分享了该摇篮曲背后的温馨故事,舒缓的旋律裹挟着温情暖意,既藏着肖邦对孩童的疼爱,也流露出他对安稳生活的珍视。其意境宛如静谧的夜色,温柔包裹着梦乡,予人以细腻的慰藉。

接下来的《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缠绵婉转的旋律中萦绕着一股诗意的忧伤。亨利教授细腻的弹奏精准捕捉到作曲家彼时的落寞与漂泊感,引人共情。而随之响起的《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之1》(“小狗”)宛若一道跃动的光,轻快灵动的节奏如小狗嬉戏般活泼俏皮,瞬间化解了此前的沉郁氛围。

最后一首《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53》(“英雄”)将现场气氛推向顶点。乐曲以铿锵的节奏与辉煌的和声,构筑起一幅波澜壮阔的英雄音画,雄浑激昂的旋律洋溢着波兰民族的豪迈气概。亨利教授的弹奏技法精湛,情感充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力度与控制力。曲终瞬间,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那震撼的余响,宛若一次穿越时空的致意,与肖邦不屈的音乐灵魂同频共振。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有同学提问道,作为长期研究肖邦、并探访过其创作地的专家,这些经历如何影响对作品诠释?现代钢琴教育侧重技巧训练,是否应让学生更多了解作曲家相关背景,而非过度强调技巧?亨利教授回应称,创作地本身对理解音乐的影响有限,但了解作曲家生平至关重要。音乐表达源于人生经历与内心灵感,如果缺乏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就难以触及其中的深层内涵。环境、身边人等因素也会赋予创作灵感,知晓这些能让音乐诠释更贴合作品本质。

活动尾声,董强院长代表学堂向亨利教授赠送礼物。值得一提的是,亨利教授当日弹奏的普雷耶钢琴,其捐赠者普雷耶钢琴(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峰也亲临现场。董院长特别向罗先生致谢,并赠送亲笔题写的楹联 “平生仰止他山石,夙志山高人是峰”,以此致敬他的热忱付出。正是得益于罗先生及其团队的努力,拥有两个世纪工艺传承的普雷耶钢琴得以焕发新生,更成为燕京学堂学子感受音乐魅力的重要媒介。

此次活动不仅让在场师生沉浸于肖邦音乐的不朽魅力,更通过亨利教授的讲解与演奏,深刻体会到自然风光、人文关怀与艺术创作的完美融合。伴随着普雷耶钢琴的悠扬琴声,肖邦音乐中的诗意与深情在燕园静静流淌,余韵悠长。

当晚活动,二体报告厅座无虚席。除了学堂和其他院系的师生外,还有不少教职工带着子女前来,接受艺术的熏陶。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当日由燕京学堂和康奈尔大学列文森中国与亚太研究项目组织的“在中国研究中国”研讨会的外校同行与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一起,欣赏了整场音乐活动。董强院长表示,在当今独特的教育环境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扬北京大学的“博雅通识”传统,让来自全球的学生生活在人文、对话的氛围中。为大家献上的肖邦钢琴之夜就是践行这一原则。我们希望学生们能深切感受到,一方面中华文化不断从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它向全人类多元的优秀文化开放,并不断与它们进行相互借鉴。

文字:郭一兰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