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勋荣获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

http://v.qq.com/boke/page/x/0/v/x0197yej3wv.html

燕京学堂袁明院长寄语

2016年4月28日,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评选活动结果揭晓。燕京学堂2015级硕士研究生陈正勋荣获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

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设立于北京大学百周年校庆前夕,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北大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在校内外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对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jpg

陈正勋2015年以北大经济学院三年GPA综合测评排名第一的成绩保送至燕京学堂,并获得燕京学堂奖学金。

他是首届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他是一家教育社区、科技硬件和数字银行公司的创始人。他还是TED公益演讲的嘉宾。

小编采访了陈正勋,看看他是如何一路走来,成长为怀揣国际视野、研究中国问题、思考青年实践创新、热爱社会热爱公益事业的新一代“五四青年”。

2.jpg

【成长经历】

Q:你本科为什么选择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呢?

陈正勋(以下简称陈):我出生和成长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商业贸易的发达赋予了这个区域的文化以兼容并包的意涵,这在我身上打下了烙印。因此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风深深吸引了我。

经济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一个桥梁,我希望能用更全面的视角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思考中国如何民富国强,实现复兴。

Q:本科毕业后,你为什么选择了燕京学堂的中国学硕士项目?燕京学堂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陈:很巧的是,2014年5月5日燕京学堂的成立仪式举行时,我就在英杰阳光大厅的现场,可以说有一种奇妙的缘分。我记得潘基文在致辞信文中写道:“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寄望燕京学堂的师生能以全球公民的身份致力于和平、发展和人类繁荣”。在我看来,燕京学堂的诞生是有鲜活时代烙印的,21世纪的世界需要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融入世界,年轻人正是这种跨文化理解最为关键的群体。

这个项目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国际语境下的中国主体性。学子们是来自五大洲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互动培育起的跨文化领导力,是我们简单“走出去向西看”所不能获得的。

【中国研究】

Q:你对中国研究的兴趣集中在哪些方面?

陈:我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国土经济与城市财政等领域中国问题的研究很感兴趣。本科期间,我曾独立调研中国的民营经济。我曾在中国中部三省(湖南、湖北、江西)的农村地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驻地调查,研究土地流转与财税体制。

Q:燕京学堂对你的中国研究有哪些帮助?

陈:燕京学堂提供了经济与管理、哲学与宗教、法律与社会、政治与国际关系、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六个专业方向,我们很幸运在燕京学堂得到国内外许多大师的教导,如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法学院副院长郭雳,美国科学院院士谢宇、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等众多社会科学名家及教授。

学堂的学生除了本院系的选修课外,还可以选修全校几乎任何一门课程,这给我们进行跨学科的中国问题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最宽松的环境,我也有幸在林毅夫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

Q:你觉得中华文明的视角对你的学习研究有什么影响?

陈:本科期间,我加入了“文化中国人才计划”。“不患妨功,唯患夺志”,我认为这也是燕京学堂坚持的价值观之一。融汇东西方视角,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多元文明中开展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等相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更能促进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反思和重构。

【国际视野】

Q:你是第一届燕京学子,在燕京学堂学习生活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陈:燕京学堂像一个“小联合国”。学子都非常优秀。他们很多来自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学堂也一直在努力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国际机会,开学典礼就有17个国家的大使和代表参加,美国驻华大使鲍克斯、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国际嘉宾也曾访问学堂。不论是课程里的小组讨论,还是在首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等活动,各国年轻人在交流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友谊是我们最宝贵的收获。

3.jpg

【青年服务】

Q:在燕京学堂你也担任了团支部书记,你觉得与本科期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

陈:一个很明显的不同是燕京学堂有众多国际学生,我们希望探索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党团工作。

Q:在燕京学堂,领导力培养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你有什么体会?

陈:我认为只有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思考问题、采取行动,才能面对挑战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相信这也是学堂领导力培养工作的着眼点。例如高盛亚太区主席施瓦茨先生等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领导力演讲。学堂也很重视对个人的指导和帮助,从袁明院长到每一位行政老师,都很耐心地倾听我们的困惑,何立强副院长和姜国华主任还与每一个燕京学子单独座谈个人发展。我也是王赛老师发起的“益桥未来公益领袖培养计划”创始团队的一员,获得了盖茨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我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实践项目诞生于燕京学堂。 

【科技创新】

Q:你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实践者,是什么激发你关注这个领域?

陈:很多人说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我希望自己能通过实践去关注科技创新的前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生命科学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我时常与研究者讨论新医疗技术的突破,我相信这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人类最重要的领域。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领域,我与身边的好朋友一起开展了好几个实践项目。

4.gif

Q:你能介绍一下你的项目么?

陈:两年前,我们成立了互联网教育社区“榜样”,通过移动直播技术,连接优秀的大学生与广大中小学生,形成一对多社区化知识分享和一对一个性化帮扶,获得了险峰华兴、高瓴清流、@Mobile等基金三轮次的注资。一年前,我们开始建立工学团队研究改进传统自动售货机的机械问题,并通过为机器连上移动互联网。这些互联网生活终端也布局在了北京、广州的数个校园社区里。

Q:听说你在燕京学堂期间还推动中美数字银行合作的落地,能讲讲这方面的故事吗?

陈:我和燕京学堂同学、来自美国的合伙人Kyle关注到数字银行的萌芽,这代表了未来银行的趋势。我们建立起“OneBank”品牌,与区域性银行达成合作试点,打造中国的数字银行。我们也希望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团队,在未来将这一模式横向拓展到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让更多人享受到普惠的金融服务。

【未来之愿】

Q:你的理想是什么?

陈:我的理想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理想。中国是一个5000年历史演进、500年文明衰落与30年经济增长叠加在一起的地方,这决定了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是特殊的,我们是中国实现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的中坚一代。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尽力,使人类走向一个更加和平繁荣的未来,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Q:对从学堂毕业后的生活,你是怎样计划的?

陈:我将继续在北京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事社会科学的学习研究,围绕中国问题开展学科交叉,同时我将继续努力做好公益服务项目和科技创新的实践、守正、创新。

怀国际视野研究中国问题,思青年服务实践创新,陈正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更好地学习“懂中国、懂世界、懂自己、懂社会”,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5.jpg

策划:王方妤 杨光

图片:陈正勋 杨光

编辑:杨光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