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世界文明的“异乡人”——沈卫荣教授谈“香格里拉的囚徒”与东方主义

2019年12月11日晚,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报告厅迎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沈卫荣,他给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今天我们依然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东方主义、内部的东方主义和东方主义的内化》的讲座。本次讲座是燕京学堂2019-2020学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六讲。


讲座开始前沈卫荣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自己对“香格里拉的囚徒”这一观点的看法,以及对青年人的寄语。



在采访中,沈卫荣教授谈到,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它可能是我们所向往的乌托邦,也可能是我们的理想,或我们对美好事物和愿望的寄托。过去西方世界将西藏与香格里拉等同,但他们真正关心的往往并不是西藏或藏文化,而是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香格里拉”这个概念之上。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国人对西藏的看法也在发生转变。过去,大家将西藏看作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而现在,一些人对“香格里拉”这一概念的热情比西方更甚。许多游客人还没有到西藏,就先将它设想为一方净土。我们国家“香格里拉的囚徒”已超过西方人,这种热情在西方反而有所消减。沈教授说,作为中国人,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现实中的西藏,而不是想象中的香格里拉。

问及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差异与共性,和自己民族与其他文明时,沈卫荣教授谈到,我们尽量不要受到任何主义的影响,更不能有文化保护主义,陷入“自己的文化只能自己才能理解,反之我们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文明”这样的误区中。虽然会很难做到,但我们要尽可能客观地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做到互相理解。


沈卫荣教授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传统的保护十分重要,但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会对传统保护带来影响,例如方言在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年轻一代身上的逐渐弱化就是一个证明。在藏族地区如果藏语逐渐流失,必然是一种损失,但如果年轻一代只会说藏语,又将无法融入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既维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解决方案的难题。

谈到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沈卫荣教授表示,首先,面对职场、家庭,每个人都拥有许多不同的身份。同时,当下世界变化很快,“故乡”和“他乡”的概念可能没有那么明显的边缘界定,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和人们记忆中的往往差别也很大。“故乡”有时候也成为了一种“创造出来的传统”,是人们在现实受挫时的心灵寄托。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人从小跟随父母移居各地、出国读书,又去不同的地方工作,“世界公民”对于他们也许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身份。


最后,沈卫荣教授也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可以对这个世界保持热爱之心,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某种身份或某个地方,心胸开阔、更加理性、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努力做出改变,让它更加美好。


讲 座 回 眸


本次讲座中,沈卫荣教授解读了东方主义视野中的香格里拉,并讨论了内部东方主义、东方主义的内化和西藏认同的建构。讲座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陆扬主持。

首先,沈卫荣教授对东方主义视野中的香格里拉神话进行了批判性解读。沈教授表示,香格里拉是在上世纪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山雨欲来的背景下,欧洲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想象和创造出来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乌托邦。他认为,西藏问题与香格里拉神话有着紧密的联系。被神话的西藏是西方世界一个不可或缺的“他者”。西藏因而被视作后现代西方世界的一个精神超市:一个没有武器的和平区,一个自然环境保护区,或者说一个集绿色、和平、环保和幸福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香格里拉的囚徒们》一书的作者Donald S. Lopez Jr. 曾指出,将现实的西藏理想化为香格里拉的后果必然是将真实的西藏边缘化,而西方人自己也成为香格里拉的囚徒——一方面,他们无法逃离自己想象出的西藏,而无法支持真正的西藏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是借助“香格里拉神话”而对西藏进行精神殖民的施暴者。

接下来,沈卫荣教授讨论了内部的东方主义和中国“新时代”的香格里拉。他表示,在汉族文化传统中,西藏和藏传佛教也是被长期想象的对象,历史上出现过对它们妖魔化和神话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族知识分子基于汉族社会与文化的需要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和设计,去寻找和建构各少数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这在沈卫荣教授看来是一种“内部的东方主义”(Internal Orientalism)。近年来,西藏被想象为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而藏传佛教则被想象成满足一切精神追求的“宇宙宗教”,西方殖民主义想象中的乌托邦被转化成为一个全球化背景下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紧接着,沈卫荣教授讨论了东方主义的内化和西藏认同的建构问题。部分西藏的现代知识和文化精英对于藏族传统文化持有批判态度,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将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受藏族传统文化的束缚,这与西方新时代运动中的“西藏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最后,沈卫荣教授用十二世纪著名的神学家、来自圣维克多的雨果(Hugo of Saint Victor)的一句话作结:“感觉自己故乡甜美的人是一个温情的初业行人;把世界所有地方都当作故乡的人才是强大的;而一个完美的人则将世界每一个地方都当作流放地(异乡)。”


师 生 互 动


Q:可以请您再解释一下内部的东方主义(internal orientalism)这个词吗?在我看来,这个词本身似乎是一个矛盾语(oxymoron)。如果东方主义意味着制造“他者”,那么它怎么可能是来自内部的呢?

A:这个词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人类学家在中国云南等地考察时提出的。就像我之前说的,东方主义表示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不只有西方人才会有东方主义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些宣传干部和作家表现西藏的方式是具有东方主义的特点的,因为他们是根据人们对西藏的想象来表现西藏的文化传统。


Q:我觉得您提到的“内化的东方主义”(internalized orientalism)这个词很有意思。我的问题是,当这些西藏人“表演”他们的文化身份时,他们的动机是具有政治性的吗?是否是因为他们想强调自己作为非汉族中国人的身份?

A:我觉得这个词不仅适用于西藏,也适用于整个亚洲。可以说,亚洲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当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后,往往就会希望能够通过表演文化传统等形式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然而问题是,当人们表演自己的文化传统时,往往会过度强调自己同其他文化的不同,而忽视了很多相同点。

讲座内容整理:魏玉槐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