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燕京学堂2018年陕西实地调研

2018年11月11日至17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18级99位学子前往陕西进行实地调研,参访西安、宝鸡等地,探寻关中历史,感受古都魅力。实地调研是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让同学们通过参观、访问、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产生更加生动和深刻的理解。


本次实地调研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Giuseppe Vignato(魏正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晨,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王沅带队。

 

访秦陵,听秦腔,历史现代秦声回响

 

2018年11月11日,燕京学堂师生暂别初冬的北京,乘坐高铁一路西行,来到古都西安,开启为期一周、探访关中历史人文的实地调研课程之旅。

IMG_7989_副本.jpg 

抵达西安的当晚,秦始皇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特级讲解员金凯,首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秦始皇陵博物院的讲座。金凯从偏居一隅的秦国如何在七雄争霸的乱世中,从地方霸主一路统一中国的故事开始讲起,分析了秦王嬴政成长为秦始皇帝的历程,生动地讲述了秦始皇陵建设的历史背景。随后他介绍了兵马俑的发现,以及博物院今天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并特别为同学们强调了一些在观展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为第二天的实地参观做了充足的准备。

IMG_8039.jpg

虽然前一晚刚听完金老师的介绍,当同学们走进兵马俑展坑的时候,还是被眼前恢弘的队伍和大秦雄风所深深震撼。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他们仔细观察兵俑的发式、表情、服装、站姿等细节,试图通过它们去窥探两千年多年前大秦帝国的样貌与风气。博物院运用高新科技在文物的发掘、保护、展示所作的努力,也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雄浑的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始皇帝,骊山秀丽,渭水奔流,秦始皇陵用磅礴的气势为同学们揭开了正式探访古都西安、研读壮丽关中的篇章。


当我看着这一排排威武的兵马俑,心中不禁想起了制作这些艺术品的匠人们。他们在制作的时候,也在思考虽然自己不在了,但自己的艺术可以流传千古,我觉得这是很美的一种感觉,这也是让我想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原因之一。有人觉得成名十分重要,可我觉得如果做一个作家写书,最后书的生命会超越作家本人。我希望以后能写出关于我的国家和文化的小说,像卡勒德·胡赛尼一样,将我们特殊的经历分享给世界。

——Sosan Afghan(阿富汗)

晚上酒店会议室内,一声嘹亮的马号率先吹响,板胡、月琴、铜锣、板凳等自制乐器协调奏起,淳朴的华阴老腔热烈上演,迅速将同学们带回现代的关中大地。民间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牢牢锁定了师生们的目光,大家随着节奏鼓掌、舞动、呐喊,共同参与了一场别具风情的中式传统“摇滚”。演出结束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冲上舞台,向艺术家们请教、学习,并表演了自己的新创曲目,为华阴老腔增添了异域风情。

IMG_8277.jpg

IMG_8290.jpg

IMG_8332_副本.jpg

 

学金融,探地铁,古都今日发展蓬勃

 

行程的第二天从一场由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行长成永旭带来的《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讲座开始,王沅老师担任主持人。成行长首先详细介绍了开发性金融的概念、特点等基础理论知识,接着,他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为大家讲解了开发性金融在中国,尤其是陕西省的具体实践情况。成行长提到,陕西省地理位置独特,连接周边八个省市,不论在地理、交通、还是经济上都处于中心和枢纽位置。同时,陕西省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科研、教育资源,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都让这片土地散发出勃勃生机。国开行陕西分行在助力陕西省发展绿色经济、河流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在榆林毛乌素沙漠治理的过程中,也曾起到关键的作用。讲座最后,同学们就国开行的市场收益情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协调国家政策与市场矛盾、以及对不良贷款的防控与应对方法向成行长和王老师提问,二位老师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解答。

IMG_8373.jpg

IMG_8356.jpg

IMG_8399.jpg

IMG_8432.jpg

当天下午,同学们前往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进行参观。在上午的讲座中,成行长介绍到国开行的作用之一是为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融资,而西安地铁项目正是国开行投资的重要项目。在地铁运行控制中心,大家看到了西安市现在正在运营的三条地铁线路的运行指挥台,在地铁运用库,同学们了解了整个车库的存放能力、设置方式及工作状态。参观的最后,大家还登上车库中的地铁司机车厢一探究竟。

IMG_8527.jpg

晚上,陆扬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记忆的讲座,为第二天参观碑林博物馆做好准备。陆老师讲到,中国书法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塑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了解它对理解中华文明也至关重要。书法作为一种精英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的一同和政治统一中也承担着载体作用。除了梳理书法的发展历程,他还着重介绍了碑林收藏的一些特殊作品,以及碑林博物馆本身的历史与意义。

IMG_8558.jpg

IMG_8563.jpg

观碑林,拜乾陵,文化繁荣彰显交流

  

14日一早,同学们分小组聚在一起,对前两天行程中所感受到的西安进行分享、小结,头脑风暴后选定小组同学们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一个侧面做深入探讨,并上台做三分钟展示。从耳畔西安的“声音”,到艺术古迹的保护,民族的融合和发展,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对西安的印象和认知从热烈的探讨中越加清晰。

IMG_8641.jpg

IMG_8659.jpg

IMG_8720.jpg

讨论结束后,同学们跟随陆扬老师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碑文、精美的石雕,进一步向同学们讲述汉字的传承与发展,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统一与融合,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吸收。陆老师如数家珍一般的介绍着碑体上的文字与雕像的宗教形象,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深意。同学们也就碑拓价值、中印佛教异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问题继续深入请教。汉字千年传承,中外文化碰撞,东西宗教融合,都以石头为载体,或篆刻书写,或斧凿雕琢,即使历史千年变化,在古城墙下,它们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辉煌。

 

对我来说,碑林比秦始皇陵影响更深,而且这是一个我一定会再回来进行深入阅读的地方。这里记录了重要官员的名字,胜利的战斗,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如“孝”,还有中国文字的标准化,都确保了中华文化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并且可以代代相传。每当我在比较中国和印度历史文化的时候总是不禁思考起中国人如何通过文字记录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而印度直到10世纪之后才开始有这样相似的传统。想象一下,如果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像孔子的门徒一样记载了他说的话!

——Dev Lewis(印度)

IMG_8798.jpg 

下午,同学们来到烟雨朦胧的乾陵景区,了解唐朝的皇家陵寝的规制和墓葬礼仪。首先大家来到了永泰公主墓,并在陆扬老师的介绍下走进地宫参观。悠长的墓道,精美的宫女壁画,花纹雕饰的巨型石椁,残存的璀璨星河穹顶,无不体现了大唐的繁盛与审美。随后大家来到乾陵主景区,神道上的西域珍禽异兽,威严的拄剑石人像,六十一番臣石像,不仅体现了乾陵的高规制和非凡气势,也反映了大唐时期万邦来朝,东西中外紧密的商贸往来和深入的文化交流。述圣纪碑身,文字历经风雨早已模糊,难以辨读,无字碑前,来自世界的燕京学子们,将继续踏上探索古都西安,认知中国的旅程,做好新时代下沟通中外的使者。

IMG_8868.jpg 

IMG_8883.jpg


识佛教,见水陆,哲学艺术璀璨夺目

 

陕西之行的第四天,同学们一早继续通过讨论课来分享自己几天的收获。文化保护在中国的意义是教育推广还是商业化?如何从学者、当地民众和外来文化的角度理解西安和中国?在宏大雄伟的历史古迹背后,那些古时候的普通民众又是怎样生活的?兵马俑的头发里藏了哪些文化信息?印度石柱和中国石碑有什么不同和相似之处?同学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或具体或宏观的问题,将自己对西安、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分享出来,与历史进行对话。


这次行程中我最喜欢的经历之一是参观回民街和其中的清真寺。夜市非常的充满活力,而我也很享受看到大清真寺美丽的建筑、宁静的氛围,以及这座城市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开放包容。

——Angela Zhang(美国)

IMG_8985.jpg

IMG_9006.jpg

讨论过后,刘晨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Buddhism: History, Story and Visualization(佛教:历史、故事和视觉化)的讲座。刘老师通过展示和分析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为大家讲解了四相、四谛、轮回等宗教概念,并对比了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佛教艺术不同的发展方向。同学们也就佛教在中国发展变化中形成的分支、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佛教艺术中的动物形象等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

IMG_9043.jpg 

刘老师的讲座为本次课程接下来的行程做了铺垫,从这里开始,课程的主题开始围绕中国文化中关于生死的讨论。宗教与哲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其中不仅包括了佛教的水陆庵、法门寺,还有让大家可以对“礼”有更多认识的周原博物院和中国青铜器博物馆。

IMG_9080.jpg

当天下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水陆庵原为唐代悟真寺的水陆殿,明朝时期藩王朱怀埢将这里修为家庙,并在四周墙上建造了多达3000多尊泥塑。走进水陆殿,人人都会情不自禁发出惊叹,被墙上丰富生动的泥塑所震撼。墙壁上的泥塑仿佛一张张连环画,生动表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故事。其塑造的亭台楼阁、殿宇宝塔金碧辉煌,飞龙舞凤,花竹虫鱼跃然纷动,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每个雕像都逼真细腻,无不体现出古代艺术家们卓越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望着这华丽巨大的雕塑群,大家也肃然起敬,仿佛可以感受到宗教和艺术直达人心的力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在水陆庵里的雕塑中有一处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尊并立的场景,另一个是在碑林也有一个石碑上同时出现了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内容。看到几种不同宗教哲学并存非常有意思,我们能从其中看出他们互相适应,以及时期靠后的作品与先期作品之间的适应,并实现和谐共存,没有遭遇过多的冲突和碰撞,或至少没有像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发生的冲突那样。

——Federico Verly(阿根廷)

_DSC0303.jpg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又欣赏了一场热闹非凡的传统皮影、木偶戏。“一线串成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来自陕西的民间艺术家们为大家带来了《卖货郎》《三打白骨精》《嫦娥奔月》《猪八戒背媳妇》等经典片段。惟妙惟肖的表演,生动幽默的唱词,让传统的民间艺术跨过时代和文化的差异,打动了在场的师生。

IMG_9503.jpg

IMG_9555.jpg

IMG_9532.jpg

 

游法门、探秦墓,周原文化影响千年

  

16日早上,告别西安,溯渭河而上,同学们继续探索三秦大地深厚的历史脉搏,发现大唐,追忆周秦。宝塔巍然,千年枯荣,大家首先来到宝鸡法门寺参观学习。珍宝馆内,除了威武的佛教法器外,精美的熏香器、华丽的服饰、异域珍贵的琉璃器皿,无不反映了唐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工艺美术制品的高超技艺,以及繁盛的中外交流,彰显着繁荣富强的大唐社会。炼经千火,藏之千载,唐代佛教文化精华尽显;宫廷荣华,人间焕丽,皇室生活画卷栩栩如生。丝路西去,佛典东来,包容的大唐令中外学子印象深刻,新的时代,更广阔的文化交流,也等待着他们去深入学习和积极参与。

 

此行关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门寺。法门寺作为“关中塔庙始祖”,我们在宏伟的宝塔建筑、一件件珍贵的藏品中感叹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匠人们的创造力和精妙技艺。此行是一次时间的碰撞之旅,在一件件藏品前我们直接触碰着千年前的古老文化,也是一次空间的交融之旅,在与各国同学的讨论和思维碰撞中更引发了对于文化、思想、历史渊源的诸多思考。

——曹梦瑶(中国)

IMG_9615.jpg

IMG_9625.jpg

告别塔庙,扣问周原,巍巍岐山,渭水不息。在宝鸡周原博物院中,同学们在陆扬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周原遗址考古成果展,领略赫赫宗周、万邦之方的风采。陆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周原的考古进展情况,以及周原上古代居民先进的城市建设和生产技术,例如高度发达的青铜业、制骨业、造车业等。一件件精美出土的珍贵文化,为同学们再现了遗址下埋藏的礼乐文明之都。

_DSC0318.jpg 

随后大家来到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展厅外,中外学子在石磬和编钟上演奏,铜石千年,奏起中外乐章。倒金字塔式的秦公一号大墓遗迹,围满了惊叹不已的师生,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胸怀“饮马于河”秦人的励精图治和问鼎中原的实力。黄肠题凑、铭文石罄、最早的木碑实物等,一个个中国考古史之“最”为同学们了解、研究先秦墓葬的结构、形制、丧葬制度提供了最生动的实物说明。

IMG_9863.jpg

IMG_9872_副本.jpg


解丝路,赏青铜,考古见证文化交流

  

陕西实地调研的最后一天早上,Vignato(魏正中)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以丝绸之路上的考古为主题的讲座。魏老师通过印欧语系的发展、轮子和马车的传播,以及冶金技术、铜器的分布发展为例,讲起了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文明的发展与互相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他们和中华文明的沟通与关联。从出土文物年代、地理位置的变化,引导大家揭开历史的面纱,读懂文化交流的故事。

 IMG_9963.jpg

讲座后,魏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全国最大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这里的青铜器以数量多、历史久、铭文精著称,全面展示了宝鸡青铜器之盛。从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何尊,到精美完整的徕氏家族随葬品徕盘、徕盉,还有周厉王使用过的㝬簋、记载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墙盘等非常珍贵的青铜器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叙述者,更是中华文明中“礼”的重要载体,为我们读懂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提供了历史的根基。


在那些青铜器和瓷器上展现出来了令人震惊的创造力和对细节的关注,以及中国古代匠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虽然中国文化中关于美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而这可能也是将人和其他物种区分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对艺术和美的想象与追求,或者说为了艺术而艺术。

——Michael Chen(美国)


IMG_0005.jpg

IMG_0069.jpg

七天的陕西实地调研在这场与青铜器的邂逅之后结束了。历史悠悠,兵马俑的气势磅礴,碑林的浩瀚收藏,水陆庵泥塑的精妙绝伦,青铜器的无声记载,都为我们描摹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过去;渭水长流,国开行陕西分行的发展,西安地铁热火朝天的建设,还有陕西民间艺术的多彩,是今天中国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的一切的缩影。这七天里我们穿越古今,触摸历史、探询宗教、叩问现在和未来,中国学,学中国,更要为中外交流沟通打开新的篇章。

_DSC0298.jpg

_DSC0218.jpg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