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行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七月燕园

云岚轻绕

骊歌悠扬

7月2日上午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行

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2025届毕业生

齐聚秋林报告厅

在师友亲朋的见证下

迎来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一段记录两年求学时光的纪念短片为典礼拉开序幕。镜头里,定格了新生班会上初次相识的会心微笑、与导师见面时求知若渴的专注眼神、课堂上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矫健身姿、实地调研中探索真知的坚定脚步……这些珍贵的片段,串联起2025届毕业生在燕园的共同记忆。


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主持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望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感慨万千:"与初入校园时相比,看到大家的成长蜕变,由衷为你们感到欣喜。"他表示:"我们始终坚信,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人生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公式。在学堂的两年时光里,希望大家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能借此机会深入思考'我是谁'这一生命本质命题,明晰自身的优势与短板,确立长短期发展目标。"

他鼓励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学子:"面对未知领域,保持踏实求学的态度尤为重要。若暂时感到迷茫,不必气馁,因为在成长路上,家人与朋友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只要坚持前行,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后,何必副院长引用著名音乐家鲍勃·迪伦的经典歌词“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寄语学子,期待大家以更纯粹的初心、更蓬勃的朝气和更睿智的姿态,迎接人生新篇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韩华作为教师代表发言。韩华老师表示,燕京学堂汇聚了北大优秀师资,为同学们提供全面多元、严谨精深的课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学子前来深造。她自己虽然没有在学堂开设课程,但作为导师,她两年前曾在迎新时欢迎了在座各位,并指导了来自西班牙的Kai Momiejo同学。值得高兴的是,Kai毕业后将赴剑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基于自己多年的学术和生活经历,韩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四点建议。首先,保持开放心态。在北大的两年学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实地调研,都让大家有机会从中国视角亲身感受中国。在充满变数的世界中,希望大家能始终秉持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其次,专注真正热爱的事物。年轻时难免兴趣广泛,但希望大家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尽快找到能带来快乐并造福人类的事业。再次,理性认知中国。两年时间足以破除刻板印象,但真正理解中国的历史纵深与文化多元性需要终生学习。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从业者,都应坚持理性客观的观察视角。最后,做好准备应对变化的世界。当前全球格局面临地缘政治、科技革命等多重挑战。燕京学堂的教育赋予同学们的是以历史眼光和对话精神,在变局中精准解读国际秩序并参与重塑的能力。

两年前刚入学时大家共唱《甜蜜蜜》的中秋晚会瞬间仍历历在目,中国学生杨深深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毕业典礼的讲台前,看着大家“甜蜜蜜“的脸庞,她分享了自己曾经的疑惑:“为什么要在中国,学习中国学?“

两年间,课堂上与外国同学重读中国小说,并与外国故事作对比,在静园草坪上感叹历史灾难沉重、战争中的涂炭生灵,她渐渐懂得,中国学不仅是了解中国本身,更是用新视角、通过新朋友,开启一个理解我们共同生活这个世界的新方法。两年中,她深知要走出已是“舒适圈“的文学专业,去挑战自己。在”转型中的中国“课上,她与同学对谈可持续发展、国家建设和数字时代;在勺园沙龙活动中,了解日本同学以他们的视角描述二战,听中国茶爱好者到福建的逐茶之旅……有过挫败,有过迷茫,有过艳羡,但一扇扇新的窗口也随之打开,课堂内外,学堂让她在跨学科的探索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研究生二年级时一个学期的德国交流经历,让她更加意识到,学堂的同学间非比寻常的感情:”我们不只是修读一个专业的同窗,更是一个有意义、互助的大家庭。“

杨柳依依,离别沉沉,今夕散去,纵使人已千里,那年的中秋明月,婵娟光影,仍将笼住人、心美好,照亮情谊深深。

2021级校友Jack Allen目前在中国英国商会工作,他作为校友代表发言。Jack Allen回顾了自己作为课程助教,浏览112位2023级同学的简介时的情景,特别提到多位同学在自己的资料中表达的“希望”“抱负”“热情”三个关键词,如今都已在这两年中开花结果。

作为曾经的课程助教(TA)、书院住宿辅导员(RA)和燕京学堂2022年全球青年中国论坛(YGS)联合主席,Jack Allen见证了同学们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线上同学”逐渐成为挚友的过程。从课堂辩论到深夜论文写作,从生日聚会到未名湖畔的闲谈,大家在燕京学堂留下许多难忘时刻。

Jack Allen向毕业生提出三点真挚建议:首先,应当停下脚步,回望自己两年来的成长蜕变;其次,要感谢一路相助的师长亲友;最后,要积极参与校友网络建设,将燕京学堂的精神传递下去。他借鲁迅先生百年前为北大写下的话“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鼓励毕业生们勇敢地迈向新的人生阶段,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燕京学堂院长董强致辞。他满怀喜悦之情,表示这是一个值得共同欢庆的日子,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同学们以辛勤汗水与赤诚热忱浇灌出的累累硕果。董强院长致谢在场的家长们,感谢他们培养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并将他们托付给燕京学堂,希望学堂没有辜负这份殷切期望。

回首过去两年,董强院长始终陪伴在同学们身边,亲眼见证大家在学业等多方面的显著成长与丰硕收获。作为《论语》法语译者及燕京学堂现任院长,他以“吾日三省吾身”为引,回溯学堂11年发展历程:从燕京学堂成立伊始起,就得到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各级领导、同行大力投入,尤其是袁明老师带领团队让燕京学堂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自己接过发展的接力棒,倍感责任重大,继续带领团队不断向国内外顶尖教育机构交流取经,力求一步一个脚印,为学堂打造更好的明天。他热情邀请同学们成为校友之后,多回来看看,时刻感受学堂的发展与变化。他殷切寄语同学们,要永葆雄心,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保持对文明的信心,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为未来更伟大的时代的到来而作出贡献;秉持耐心,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浪潮中保持清醒从容;心怀爱心,用善意温暖世界、守护美好。他还强调,务必坚守善意与诚意——善意是滋养人际关系与个人成长的阳光雨露,诚意则是探索真理、认识自我的根基所在。他鼓励同学们抛开“三心二意”的浮躁,始终以坚定纯粹之心追求真理、热爱自由、投身服务,生出超越小我、胸怀人类之意。

今天同学们将正式告别校园,开启校友新身份。最后,他欢迎大家常回学堂看看,更以温暖话语为同学们鼓劲:无论未来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请坚信“好日子还在后头”!

还记得两年那个金秋,第一次来到燕京学堂时,在心愿卡上写下的期许吗?在接下来的惊喜环节中,Brent Haas副院长邀请邱小桐(中国)、Liew Tingting(新加坡)、Richard Tyler Simmons(美国)、Seok Lin Yim(韩国)、钱奕竹(中国)上台,重读自己入学时写下的心愿卡。

“希望可以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心朋友,无论未来行至何方,都有真挚的情谊伴随同行。”

“希望未来两年里,筑就心灵堡垒,缔结真挚纽带,塑就人生准绳。”

“希望遍访京华胜迹,结识四海知己,毕业后奔赴一个锦绣前程。”

“愿在燕京学堂的时光充实且美好,永远怀揣着对学术的热忱,坚守攻读博士学位的志向。”

“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学业表现出色。”

重读这些卡片,过往的憧憬与努力浮现眼前,让人既感慨时光飞逝,也增添了继续向前的勇气。

Brent Haas副院长宣读现场和未到场的毕业生名单,董强院长、范士明副院长为现场毕业生拨穗并授予学位证书。现场响起一一阵阵如潮的掌声和欢呼声,传递着大家对毕业生的美好祝福。

典礼接近尾声,毕业生Thandi Mtsetwene(南非)、Daniel  Barbosa(巴西)、 Oliver Cutts(英国)组成的乐队带来了精彩的歌曲表演 Because You Loved Me 和《就是爱你》,点燃全场气氛。

You gave me wings and made me fly

You touched my hand I could touch the sky

I lost my faith, you gave it back to me

You said no star was out of reach

You stood by me and I stood tall

I had your love I had it all

I'm grateful for each day you gave me

在深情的歌声中

毕业典礼圆满落下帷幕

毕业生们手捧学位证书

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与师长、亲友合影留念

定格这难忘的瞬间

他们即将从燕园出发

带着满满的回忆与收获

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踏上新的征程

同窗两载,情谊永驻

燕园一别,鹏程万里

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

勇敢地追逐梦想

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人生的海洋中

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加此次毕业典礼的老师: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

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John Wong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何晋

北京大学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韩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谢侃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锋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潘聿航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勺园、中关新园主任盛伟

北京大学勺园六号楼主管皮安丽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

文字:郭一兰、静堂、李独怡、李娜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