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寄语 | 董强: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025年7月2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秋林报告厅隆重举行。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在典礼上用英文做题为"The best days are yet to come!"(《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的演讲。他回顾了学子们的成长历程,对近年来学堂的变化和愿景进行简要陈述,表达了燕京学堂作为新生事物,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信心。他分享了关于时代与人生的思考,期望学子们在当今时代保持雄心、耐心与爱心,带着善意与诚意,带着对人文、对文明的信心,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并为毕业生们送上真挚的临别祝福。现将英文发言全文刊载,并附中文译文。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在燕京学堂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文译文)


尊敬的袁明名誉院长,亲爱的同学们、同事们、朋友们:

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毕业典礼。这是一个值得欢庆的日子,我们共同见证你们用辛勤付出与热忱浇灌出的硕果。今天,我还要特别感谢在场的家长和家人们——是你们将优秀的子女托付给我们,培养为出色的学者。衷心希望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

回顾近两年来的历程,我有几个感受。

首先是欣喜。在这两年内,我见证、伴随了你们的成长,看到了你们在各方面的收获。中文称之为“有成”。学业有成。诸事有成。燕京学堂的宗旨是为你们提供进入中国,了解中国的路径,进而让你们可以去反思这个时代、反思这个世界、探索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到两年内结出的累累硕果,我由衷为你们感到高兴。我相信,此刻燕京学堂的全体团队、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教授们都与我共享这份喜悦,因为每个人都为陪伴你们取得这一成就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近两年前,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初抵中国。来自世界和中国各地的你们,陆续踏入我们的校园。初见时,你们眼中的光芒便令人印象深刻;而如今,这份初来乍到的兴奋,已蜕变为从容与自信。从四川到浙江,从学院十周年庆典上为它唱响生日歌,到在院长座谈会上聆听你们的日常,再到与你们共度春节、在静园四院欣赏美妙的莎翁《仲夏夜之梦》的话剧演出……能与你们共享这些难忘时光,我深感欣慰。

其次是反省。在《论语》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不敢跟这位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比,但是作为《论语》的法语译者,我认为《论语》为我们立下了为人之道,所以也可以举一反三。我时常反省,燕京学堂作为去年刚刚庆祝了十周年的新生事物,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去改进,去完善?大家知道,十年来,北京大学的许多领导、教师、员工,尤其是今天在座的我们敬爱的袁明老师,带领她的团队,为燕京学堂从无到有,从出生到逐步完善,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学堂塑出了大家熟悉的形状与结构,建立了大家熟悉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体系。每一届优秀的学生学业有成离开学堂,都是学堂稳步发展的明证。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再加上我们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难免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空间。我作为一位得到学校以及袁明教授信任的现任院长,深感责任重大。我至今记得与在座一些同学的对话,探讨学堂的未来发展。有些同学将信将疑的表情与神态,我历历在目。在今天你们即将走出校园之际,我想跟大家说,请相信我们,我们有能力反思,反省,不惜殚精竭虑。薄弱的,我们在加强;空白的,我们在填补;优势的,我们会继续,会更具优势。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与国内外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互相取经,无论是牛津、剑桥,还是哈佛、普林斯顿,无论在欧洲还是在非洲,无论是上纽大、昆山杜克,还是浙江大学。——原谅我不能一一列举——都成为我们更好的合作伙伴,在互访、学生交流、共同研讨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我们对于中国学的理解,从而为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特别希望各位从今天起,也就是你们从同学蜕变为校友之日起,关注学堂,常回来看看。如果说,有些变化,是你们每天在日常熟悉的场景中不易察觉的,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你们一定会看到那些变化的,正如你身边一名熟悉的同班同学或室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别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他或她迷人的成长与转变。

我们今年成功引进一位年轻教师,杨锋,他将加入我们的教师队伍,并成为一个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协调人。这是我们在教学与科研上进行完善的第一步。我们的愿景是在六个学科的每一个当中,都能够聘请到一位专职的教师,既传授一门课程,又能成为该学科的协调人,时刻引导大家关注该学科的前沿,加强学堂与学堂外最合适教师的联络,能够及时为各届学生答疑解惑,甚至提供有关就业的建议。更令人兴奋的是,在今年年底前,学堂将拥有一架世界知名品牌的钢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钢琴品牌,曾是肖邦、德彪西、马蒂斯、雷诺阿等等的挚爱。我欢迎大家回学堂的时候,能够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我们也希望通过此举传递一个信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愿与世界名牌一样,经历风风雨雨,成为传递文化与文明,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长久不倒的教育桥梁。

第三个感受,我必须承认,是一丝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当然与离别有关,——我记得去年我在毕业典礼上,还跟同学们一起高亢一曲,内容类似“伤离别”。但我们知道,这样的离别,在人生道路上再正常不过,尤其是你们将继续成长,走向更好的前程,而且你们随时可以回来看看,我们也可以在世界各地再相逢。因此,忧伤更多来自对当今世界、当今时代的担忧,从而也连带着对你们的未来发展的担忧。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大家一定记得,去年的开学典礼,我们还专门请了《经济学人》的中国区前总裁刘倩女士为大家做主旨演讲,她当时建议大家好好学习,多多恋爱,很受欢迎——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题为《为什么今天的毕业生如此绝望?》。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进入这篇文章的细节,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问题。它给我们的毕业生的前景,画出了一幅颇为黑暗的图画。无独有偶,一篇发表在中国媒体《澎湃新闻》上的文章,也令人唏嘘:《留法文科博士生有多悲惨?听听法方教授是怎么吐槽的》。在该公众号里,我的一个法国朋友,他曾经在清华大学任过教,讲述中国赴法国留学的文科博士,面临怎样的艰难境地。

我很惭愧,本应该给大家引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话,本应该花时间读论文,写论文,却花时间在读杂志、读公众号上面。但我承认,作为一位文科教授,一位研究文学艺术的学者,我从未对现实如此关注。相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来讲,这种对现实的关注肯定是太晚了,但我因为你们,因为我们的晚辈、我们的后代而关注现实。

同时,在众多的公众号文章中,还有一篇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愿意略做分享:一位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以在路上搭车的形式,从南京到新疆旅行。他完整讲述了他的经历,并强调一点:每次他都会向停下来的司机说明自己是个日本人。几乎所有人都依然让他搭车,只有一个例外。这个故事,可以说驱散了我淡淡的忧愁,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做过类似的事情,在欧洲搭车旅行。但即便是在当时极其开放、全球化程度极高的法国,我的成功率,也只有70%,而这位日本留学生的成功率达到了94.1%!日本留学生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远远超出了别人平素的评判的友爱之国,是一个真正的仁义之邦。它远远超越每天在社交媒体、甚至在较为官方的媒体上传出的氛围与声音,以铁一般的事实,测量了当今中国人的心。我相信,各位同学在中国,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到了类似的心。如果各位允许我在这样一个公共场合,再一次以同理心引用自己的经验的话,正是在年轻的留学时代,我遇到了众多的法国善良的人,才保证了直到今天,我依然致力于我们国家与法国在文化层面甚至国家层面的友好。因为年轻时候的友谊是长久的,年轻时候的经历是影响悠长的,尤其对于一位远离家乡的留学生,它可以让我们再度成为孩童,起到让我们重新感受世界的作用,进而培养我们完整的世界观。

各位同学,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在你们离开北大,离开学堂之前,作为你们的院长,我还想表达几个期许。我希望你们保持三个心:雄心,耐心,爱心。

这个世界面临种种挑战,人仿佛越来越受制于远远高于他的东西,但这并不妨碍大家保持雄心,去做大事,做表面看来不可能的事;这个时代是如此复杂,我们不要急躁,要保持耐心,即便面对每天眼花缭乱的信息,也要耐心,保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心态,从而保证对这个时代的正确把脉;保持爱心,因为我们需要友爱。只有爱心,才让这个世界变得可爱,值得我们去捍卫,去奋斗。

罗曼・罗兰,一位曾经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法国作家,曾经这样写道:“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希望你们维护两种意:善意,诚意。

面对他者,一定要保持基本的善意。恶意与敌意,不仅让人际关系变得恐怖,更可能扼杀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充满善意的环境里,人才能很好地成长。善意,是帮助人成长的阳光和水露;《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现代汉语里,把真与诚放在一起。真诚,是人的根本,能让人更好地了解自身,了解他人,更好地探索真理。这一点,中西方是相通的。古希腊神庙上有神谕: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而其前提,便是诚。

大家一定知道,在中文中,三心二意,不是一个好词。一心一意才是好词。那么,我换一个说法,让三心二意变成一心一意:我希望你们保持一颗追求真理,热爱自由,愿意服务之心;我希望你们生出超越小我、胸怀人类之意。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再一次面临了一个生怕自己渺小的时代。一个生怕被机器、被更高物种取代的时代。面对高科技,面对人工智能,我们需要保持人文的自信。在我前面提到的《经济学人》的文章里,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它说:“Outside America, the share in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ostly grows.”是的,中国将持续保持对艺术、对人文、对社会科学的重视和关注。我希望你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向世人展示,你们没有in trouble.

事实上,文艺复兴给了人们一个印象,只有在人获得他的地位和价值的时候,文明才能获得巨大发展。其实,历史告诉我们,每次人类感叹自己渺小的时候,往往是人类获得巨大发展的前兆。帕斯卡(Pascal)的“人是脆弱的、思想的芦苇”预示了伟大的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者在大自然面前感受到的渺小,预示了19世纪伟大的文学时代;洛特雷阿蒙(Lautreamont)面对古老的大海感受到的人类的渺小乃至低劣,为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高峰做了铺垫……同样,在中国,面对苍茫的宇宙与历史,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紧接着迎来了唐朝最伟大的文明……这也是为什么,我祝愿大家保持一颗雄心,保持对文明的信心,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为未来更伟大的时代的到来而作出贡献。

小时候,我们看电影,里面经常有一句台词,令人终身难忘。在大家最艰难的时候,总有一个人,在群体之中,跟大家讲一句总结的话。导演会给他一个近镜头。他会缓慢但坚定地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希望你们把你们思想的近镜头给这句话,回味它:是的,你们在北大,在燕京学堂,经历了美好的日子;是的,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们也许会遇到艰难的时候。即便这样: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谢谢大家!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