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路聚焦中国--张信刚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讲座

1.jpg

2016年4月20日,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教授来到燕京学堂中国专题系列讲座,发表了题为“漫漫长路聚焦中国” 的演讲(A Long & Hard Look at China)。张教授除了自身的理科学术背景外,更以“非官方丝绸之路推介大使”的身份著名,此次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触,为师生们带来内容丰富生动的一堂课。

首先张教授分享了他自1972年以来在中国游历40年间的见闻,他将许多故地重游的照片排列在一起,直观地让在座师生,尤其是尚不了解中国近几十年来变化的外国同学,对其所到之处从那时至今的变化有了直观感受。本系列讲座首次发放的问卷显示,许多外国同学对这种用个人经历直观呈现中国变化的叙事方式非常感兴趣,表示甚至希望到张教授镜头下的丝路上走走看看,印象之深可见一斑。

2.jpg

张教授是学界著名的丝绸之路“发烧友”和丝路文化的推广者。他用路线图进行对比,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工具的发展带来了人类交通进步,对历史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

由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西域,到公元7世纪玄奘西游,再到伊本·白图泰公元14世纪的旅行,最后是他本人半生游历、行迹遍布亚、欧、非大陆各个角落的“张信刚东西漫游图”,所到之处范围越来越大,行程也越来越远。张教授自己的人生经历引起了现场热烈的掌声,并获得了在场师生对“交流带来融合与创新”的深切认同。

3.jpg

虽然张教授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医学工程,但这并不妨碍他乐于向北大师生传递一位学者的人文关怀。在世界各地的见闻,使他对于“多元共存”有着极其深刻的体悟。

张教授从自己母亲的满族血统讲起,认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彩之处,实际上是多元异质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这种丰富性存在于宗教、族裔、语言、习俗,甚至在习以为常的伦理与情感中。他引用了巴别塔的寓言,对照今日越来越复杂的全球化形势,认为不应该预设是非标准、先入为主,而要善于倾听其他文化与民族的声音,对于本国传统也应该重新思考与梳理。

例如,他指出,中国宗教应该包含两大部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接近自然崇拜的民间宗教外,祖先崇拜和由此衍生的宗族组织所形成的秩序、道德、伦理也都应被覆盖在其中。许多同学表示,之前很少留意到宗族等社会组织中蕴含的宗教性。这种更广阔的比较视野,会激发大家对于习以为常的生活、语言等文化现象更多的关注。

4.jpg

演讲结束后,中外师生纷纷在问卷中对其演讲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做了阐发和思考,例如“文化多样性的冲突”,“中国传统中‘家’的意义”和“中国人重今生,轻来世的社会效应”等。

张教授最后问道:“中国是否也有‘特例主义’?” 他指出,中国汉族的人口数字、历史长度、文化融合度(包括文学传统、审美观、天人观、生死观等),是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复制或模仿的,所以绝对是世界文明中的”特例“,但中国文化讲求中庸和包容,并不寻求他人模仿中国的“特例“,所以不奉行”特例主义“。

很多同学对张教授指出的“中国文化恰似一个熔炉,同时也是一幅马赛克拼图”,表示非常赞成。这一观点与第一讲中张隆溪教授所谈中国性(Chineseness)的不同面向恰好不谋而合。同时,在这春意浓浓的讲座内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与同学们,相互探讨多元文化的意义,也好像一个熔炉般,汇聚了中国学背景下不同的观点与认知。相信这样的激荡,对于北大未来培养更多中国学人才、荟萃中国学成果,都有着重要意义。


文字:陈宇慧

图片:赵娟

编辑:杨光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