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与全球人口迁移”课程在广州开展主题实地调研,旨在将全球人口迁移理论及历史知识与中国重要的对外城市广州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同学们对当前国际人口流动背景下中国移民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实地调研由授课教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组织并带队,选修该课程的同学和百贤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从昨日的十三行,到今日的南方门户,广州历来是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的中心。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氛围,广州的开放和包容使之成为海外来客的首选地之一,也成为当今非洲人聚集度最高的中国城市。
三天调研中,同学们先后探访了越秀区通通商贸城、广东外事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宝汉直街、广州圣心大教堂等地,与当地非洲居民、相关政府办事处负责人、基层民警和区域社工进行了交流,从生活情况和政策管理两个方面,了解了广州的外国移民,尤其是非洲社群的现状。
调研首站在广州最有名的非洲餐馆African Pot展开,这家西非餐厅位于越秀区广元西路通通商贸城,老板是加纳人,老板娘是中国人。同学们分组与用餐的客人们展开访谈。食客们大多是经营中非贸易的非洲商人,他们在中国采购商品,包括服饰、家具、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再运回家乡销售,每次在中国停留两周左右,有固定的中国合作伙伴。一位女商人表示,在中国做生意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我们每天大概只吃两顿饭,早上起来随便吃一点,然后就要等到晚上差不多这个时候。”除了非洲商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还询问了他们选择广州的理由、申办签证的方式、融入中国社区的情况等。
离开广元西路,师生一行来到位于越秀区下塘西路附近的宝汉直街。这是非洲社群在广州生活聚居场所之一,全长不到三百米的街道两侧林立悬挂着英文标记的清真餐馆、清真肉铺和非洲糕点店。街道口的登峰宾馆和新登峰宾馆,是非洲商客惯常的留宿地。隐藏在楼宇中的商贸城,售卖货物集中在非洲当地生活用品,比如非洲特色服饰。
刘海方教授也邀请了当地摄影师李东随队给同学们讲解,他曾在这一带居住取材,对这条“非洲街”的变化了如指掌。2014年广州市政府清理整顿之前,街边商铺外还有许多摆摊卖衣服的非洲商人,热闹却拥挤混乱;整顿后的宝汉直街比以往更有秩序,区域治安也得以提高。跟随李东的指引,调研组穿过宝汉直街,上行至跨路天桥,观察到与宝汉直街仅一街之隔的高楼天秀大厦。
李东介绍道,天秀大厦是当前中非交流研究时常提及的代表性建筑,它是许多非洲商人在中国经商的起点。而它向后延伸的内环路上,有更多为在广州经商的外国人服务的办公楼。这些地方都是在广州的非洲人实现梦想的奋斗之地。
除了当前外来移民的聚居地,同学们还探访了记载广州对外交流历史的多个地标。冲积岛“沙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商埠,鸦片战争后曾成为英法租界,是十余个国家领事馆、四十余所洋行的所在地。穿行在沙面街道上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群中,看着过去封闭的租界成为了如今市民游乐的休闲场所,不仅得以窥见中国近代史的一角,也能感受到百年间,中国在世界人口流动格局中逐渐自立自强的地位。
在位于沙面的广东外事博物馆,同学们欣赏了来自全球各地与广州市政府交善的礼物,它们仿佛诉说着广州与世界诸地密切友好往来的历史。此外,同学们还前往清代十三行遗址上新建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看到了东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
地方政府针对移民在华的政策主张则是从主宾的视角了解移民情况的重要切口。本次调研中,广东省外事办非洲处负责人就签证政策、文化交流、跨国婚姻等话题,向同学们阐释了政府依法行政、开放包容、促进沟通的基本办事准则。
通过与宝汉直街基层巡警李警官的交谈,同学们也认识到基层执法的复杂性,移民活动区域往往不限于外国人口活动区,也涉及到国内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等共享活动空间。因为人员混杂,存在负面社会影响和不规范行为的可能性也逐渐上升,执法的难度和必要性也同时增加。
此外,同学们在政府下辖的登峰街宝汉地区外国人服务工作站,与社工王海戈进行了深入研讨,了解到政府通过开办普法讲座、开设中文课堂、组织体育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多样化的方式,大幅改善“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等“三非”现象,帮助外国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共建国际化社区。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都是移民研究的重心。随着环球整体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南南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活动也日渐频繁并引起重视。处于变化中的中国,在国人走出国门的同时,也迎来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友人。
本次广州之行,同学们以广州经贸和移民历史、及在穗非洲社群为切入口,更直观地了解了传统和当前移民现象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借此,同学们也能更加深入地思考人口迁移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切身体会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全球移民问题中扮演的角色。
文字:刘韵之、唐茝
图片:李东、Donglona Adawa Thomas (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