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每周给在校生送补给的时间,来自墨西哥的Antonio R. Quiroz Soto一大早就来到勺园宿舍楼下,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负责书院生活的老师对接,把几包生活用品拿到宿舍。给外包装消毒后,他按照名单逐一分配好,通知留守在宿舍的同学下来领取,这是他作为燕京学堂书院宿舍辅导员(Residential Advisor)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这个寒假,Antonio一直在协助学堂的老师们统计在校学生情况、照顾留在勺园的同学们的生活、安抚大家的情绪,还组织了跳绳比赛,帮助大家强身健体、缓解紧张。成为RA这大半年以来,他的认真负责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但他和燕京学堂、和北大的故事却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2018年9月,Antonio加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这已经是他在北大学习的第五年。此时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安君傲。
安君傲与北大的缘分在十年前就开始发芽,那时的他,还是一名初中生。从小就对其他国家文化感兴趣的安君傲,在中学时代就明白要了解别国,学习外语是第一步。他学过英语、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但觉得这几门语言和自己的母语西班牙语很接近,学的时候好像少了一些挑战。
也就是那时,他发现了墨西哥城的孔子学院。“第一节中文课后,我被汉语的不同语调、闻所未闻的发音方法、每个词都有自己的汉字等特点震撼。对我来说,这简直完美,这就是我在寻找的东西:一扇通向全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从自己的‘舒适圈’中完全出来,很快我变得酷爱学习中文。”
在一次中文课上,老师讲到了中文里的简称,并以中文课本的出版社举例——北京语言大学简称“北语”,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老师接着介绍了北大的历史,还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进行了对比。这是安君傲第一次听到“北大”的名字。
两年后,他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期间受一位智利朋友邀请,第一次来北大参加了“国际文化节”。丰富多彩的表演,各式各样的小吃,盛装打扮的同学,给安君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们,想象着他们在这个国际化环境里的学习和生活。我觉得北大是一个学习和塑造思想的绝佳平台,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中国,也学习这个世界。”又一次,安君傲感受到了鼓舞,想要再次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他决定成为北大学生。
那时的他,已经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回到墨西哥后,在中国的记忆让他无法忘怀,恰好一位中国朋友邀请他去参加了北京大学在墨西哥城的宣讲活动。活动上,老师们详细介绍了北大的各种国际项目,但语言要求成了不少学生的问题。当时在场的学生中学过中文的寥寥无几,而安君傲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五级。有了语言优势,被“回到中国、到北大学习”的梦想驱使的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现在的学位,重新开始准备申请就读北京大学本科。
所有的成功都不会轻易得到,申请北京大学也是十分艰难的过程。安君傲冒着失去现在大学学位和不能被北大录取的双重风险,接受了挑战,来到北大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预科项目中刻苦学习。一年后,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本科生。
四年的本科生涯很快过去,这期间,安君傲也积极参加了许多活动,尤其是与拉丁美洲裔学生相关的活动:他加入过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高尔夫协会(2018年),曾担任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2017年)、大会副秘书长(2018年),还在2016年担任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学生联合会的主席。
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他认识了燕京学堂2015级的两名同学——来自墨西哥的Hector Zavala和智利的Magdalena Gonzalez。他们经常和其他北大拉美同学一起,探讨如何能够为加深中国与拉美的关系作出贡献。在这过程中,他不仅和Hector、Magdalena成为了朋友,更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燕京学堂这个年轻的项目。
“决定申请学堂主要有两个原因,”安君傲说,“第一是我想继续深入了解中国,第二,作为一个留学生,我深刻了解到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是多么重要。我觉得燕京学堂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跨文化的学生主体对我来说是非常完美的,它可以为我理解中国提供更多样的角度,也可以为我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中国视角。”
而在学堂学习、生活的这一年多,给了安君傲不少惊喜,也给他带来了变化。首先在个人成长方面,他发现学堂的同学们都各自“身怀绝技”,并且不吝惜与大家分享,更重要的是每个人也都很乐于倾听和接受别人的不同。这些经历让他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加自信,同时也更加懂得接受不同的声音和价值观有多重要。
另一个变化发生在学术上。“这里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了我的兴趣,让我能够超越学科的限制去学习更多知识,也让我有能力去理解跨越不同领域的问题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燕京学堂的每届学生都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这些多样性放在同一间教室里,对中国问题进行讨论,往往能激发出新的观点,也能促进每个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也正是因为学堂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与培养理念,让安君傲有了了解不同学科的机会,并且还实现了自己学习考古的梦想。在进入学堂时,他的研究方向是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题目是外国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和对中国的影响。不过,安君傲一直对历史和考古很感兴趣。上小学时的他就曾痴迷阅读考古、历史、神话相关的书籍,喜欢参观考古发掘地,收集介绍古埃及和古希腊故事的小摆件。在就读北京大学预科的时候,他也曾将考古学列为自己的三个志愿之一。
“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没有机会去了解不同的可能,所以那时觉得学习考古像一个无法触摸、不可实现的梦,谁知道在学堂却正好相反。”因为可以跨院系选课,来到燕京学堂的第一个学期,安君傲就选修了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老师开设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专题”。后来,他又在学堂选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专题”,让他加深了对考古研究的兴趣。
最终让他下定决心换专业,源于燕京学堂的实地调研课程。2018年11月,安君傲和同学们一起前往陕西省参加调研,并且第一次以一个学生而非游客的身份,去参观、学习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发展变化。跟随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老师们参观不同的遗迹,从学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景点”也给他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从西安回来后,在张老师的课上,他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和墨西哥金字塔形结构比较的论文。张老师给了他许多详细的建议,并且鼓励他继续探索这一话题。这两件事情给了安君傲许多信心,在与张老师长谈过几次后,他决定抓住转专业的机会,实现自己学习考古的梦想。现在,张剑葳老师成为了他的毕业论文导师。去年秋天,他也参加了燕京学堂川渝实地调研,在三星堆分享了他的思考。
除了学习,安君傲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在燕京学堂,他和其他同学一起举办过墨西哥亡灵节的活动。通过介绍亡灵节的含义、这个节日对墨西哥人民的意义和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墨西哥文化。他还曾为《中国与拉美:山海不为远》一书写作关于在华拉美学生如何应对学业和社会挑战的章节,深入分析了拉美学生如何为中国大学社会的多元化、国际化过程做出贡献,及其对中拉之间的互相理解产生的影响。
2015年,他曾参加国际关系学院暑期实践团前往江西婺源,参观当地的中学并且和学生们交流、分享学习经验。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乡村,这段经历也激发了他“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中国”的愿望。2018年,他参加了“四海一家”外国留学生和校友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献礼演出,和近百名北大留学生一起贡献了精彩的表演。2019年,他主持了北京大学毕业典礼,还在第一届校园京剧晚会上演出了《说唱脸谱》。
去年十月,安君傲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群众游行。方阵排练漫长而又辛苦,同学们常常要晚上10点离开学校,早上6点才能回来。“但这一切,跟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到习主席向我们挥手致意时的激动相比,都不算什么。”安君傲回忆道,“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夜没睡,都已经非常累了,但是却兴奋无比。每个人都情绪高昂,我所在的留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可我们都在为中国——这个我们许多人称为家的地方欢呼、祝福。”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安君傲热情、积极、善良、负责,大大小小的活动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参加这些活动,积极的参与让他可以结识更多的中外朋友,从而对中国、对这个世界都有了更加深入和多面的了解。于此同时,通过他的参与,别人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和墨西哥、拉丁美洲文化。成为文化沟通的“双向”使者,正是他在不断努力做的事情。
现在,安君傲正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论文,他研究的题目是对新石器时代陕西省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价值的三维分析。这学期,他打算与其他宿舍辅导员一起策划一系列线上活动,希望能够和现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继续建设他们在学堂的大家庭。毕业后,他也准备留在中国,从事推动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发展的相关工作。
以北大和学堂为平台,安君傲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用他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分享,在沟通中国和拉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路上,不断前行。
图片:安君傲、安琪、湖塔子、Jeremy、Michael Gritzbach、任超、燕京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