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新生 | 袁明院长在燕京学堂2020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燕京学堂全体同仁——教师、员工、校友和朋友们,请和我一起热情欢迎我们这个集体的最新成员——2020级燕京学堂学生和他们的家人。新生中有40人来自亚洲,1人来自非洲,22人来自北美洲,20人来自欧洲,4人来自南美洲,1人来自大洋洲,还有1人来自中东地区。

祝贺你们,欢迎你们加入燕京学堂大家庭!

开学典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为此时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全球文化的多元性,而你们所拥有的天赋和来自不同文明的智慧,也将使学堂迸发出新的灵感和生命力。有了你们的加入,燕京学堂大家庭才能在风景如画的燕园怀抱中继续汲取营养,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很遗憾,本次开学典礼只有25名同学可以亲临现场,大部分同学在线上“遥望”,不能齐聚一堂。众所周知,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打破了我们平静的日常生活,给世界人民带来无尽苦难。病毒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不安、苦难、悲剧,如影随形。今年春天,学堂一位校友的母亲在纽约与病毒的斗争中遗憾离去。得此噩耗,我们悲痛不已,为校友寄去哀思,愿逝者安息。

新冠肺炎病毒的威胁,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正如我在三月份写给学堂全体同学的信中所言:“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过连绵不断的自然与人为的危机和挑战,但是都挺过来了。”此刻,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不久前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听了三位湖北籍新生分享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中两位来自武汉,一位来自宜昌,都是今年早春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方。起初,我预想这次见面气氛会很凝重、紧张,甚至带点苦涩。但我错了。几位年轻人冷静、清晰、成熟地回顾着各自的经历,有时还会幽默一下,来帮助缓解我们大家的心情。

疫情暴发初期,武汉封城告急,雷耀翔正在英国参加武汉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一个联合项目。每天来自家乡和异国亲人、朋友们的温暖鼓励伴随她度过了最黯淡的时光。她相信“文化差异不能成为阻挡我们追求人性相通的障碍”。

许湛一同样来自武汉大学,在家隔离期间,她看到作为小学教师的母亲,为了与学生保持联络夜以继日地在线工作。她回忆说:“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点滴工作,支撑彼此、建设大家。而我的榜样就在身边——我的母亲。”

王帅在疫情中感觉自己涅槃重生一般。“我思考为何现在的我会变得敏感而脆弱?这不是我。”四月份,他终于历尽艰难来到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北京办公室实习。初来乍到,王帅告诫新同事们:“我来自湖北,请与我保持距离。”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来自斯里兰卡的办公室主任Sivanka Dhanapala先生径直走向他,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苦难促人成长,友情孕育德才,携手共创更美好的世界。

近日,我一直都在思考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冠疫情绝对不是我们未来要共同面对的唯一灾难,也绝不是我们这一生中唯一需要迎接的挑战。简单举几个例子,全球气候变化、经济衰退、种族主义、性别不平等……种种挑战都来势汹汹,梗阻于前。在年青一代准备去迎战未知时,高等教育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像燕京学堂这样的跨文化、跨学科的教学机构又该如何更好地激发青年学子的无限潜能?我希望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启在学堂的探索研究。尽管现在利用一些实体资源不如以往那样便利,我希望你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灵活使用网络会议等在线平台,合作创新,精进学业。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可以学到很多受益终生的内容。我很兴奋听到燕京学堂的六届同学们,包括毕业生与在校生,通过“云端”共同交织思想和友谊,传递信息,互相砥砺,携手前行。

各位即将到来的中国旅程将充满对未知的探索和学术的进取,想必你们都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大家涉猎之广泛、才能之出众给我和我的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稍稍举例,大家一起来感受同辈的优秀:

Katarzyna Zakliczyńska(邹俐)创办了首个波兰语汉学期刊《中国图说》。在未来两年里,她希望在跨文化的平台上,积累经验,开拓思路,深入了解中国经典哲学思想。

Robert Krawczyk(柯若波)来自伦敦。2018年,他参加新丝绸之路项目,从格鲁吉亚阿纳克利亚出发一路到达上海,受到中国科幻小说和俄罗斯宇宙学说的启发,Robert为blip.land网站拍摄相关视频、撰写文稿。

Yuan Zeng Ashley Tan(陈沅增)来自新加坡。迄今为止,他学习了14种语言,包括韩语、希伯来语,以及多种中国南部地方方言。他的目标是在亚洲区域历史中进行比较研究。

Lucy Ling Yang(杨露晞)来自美国。她的关注点是气候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文化因素。

Michael Schroeder(君毅)来自德国。他着迷于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天下”,希望更深入地研究科学与地缘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并思考长期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何依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曾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担任立法助理,也曾在苏格兰一所小学担任过汉语教师。在燕京学堂,何依然的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

诸如此类才能卓越和抱负远大的例子,我还可以一直介绍下去。青年学子们阅历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经常会让我们招生委员会的教授们拍案叫绝。时间有限,我只能列举些许例子,让大家对身边同学有个初步印象。希望大家作为一个集体,能够共同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两年。

同时,请大家保重身体,这无疑会使你们的朋友、家人和周围人倍感欣慰。期待燕京学堂第六届的92名同学们未来两年在中国研究上取得骄人成绩。加油!我向每一位同学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