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的政治和空间革命——汪晖教授谈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状态与发展

2021年1月7日上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教授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师生带来了题为“二十世纪中国:置换的政治与空间革命”(The Politics of Displacement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the Condition of Spatial Revolution)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陆扬教授主持,是燕京学堂2020-2021学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三讲。

讲座结束后,汪晖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对中国抗疫工作背后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空间革命的看法,以及对燕京学堂同学们开展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建议。 

汪晖教授表示,新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空间革命,现在数码科技、网络技术已经高度普及,它们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包括边界的界定、新规则的制定、人们社会关系的改变等。在新的空间革命里,国家、大公司、网络用户都将参与数码时代的博弈和规则制定,这种博弈也不会限定在数码世界里,而是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

汪晖教授指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不论是人文社科领域还是科技领域,跨学科的思维、交叉学科的方法都是创新和突破的关键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排斥学科性的专业训练。对于年轻学生来说,需要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接受良好的训练,同时也要培养跨学科的意识。同学们应该随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与扩展自己的视野。

讲 座 回 眸

讲座伊始,汪晖教授以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为引,提出了重复与置换的主题。汪晖教授认为,二十世纪的革命与反革命发生在世纪的多重时间的共时关系之中。因此,重复与置换的政治常常是横向的时间关系的主题。

紧接着,汪晖教授以“封建”“无产阶级”等为例,指出二十世纪中国的许多概念和主题都是对十九世纪欧洲的重复。然而,每一次的重复同时也是置换。一方面,历史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重复也是一种政治性的置换。汪晖教授认为,这些概念重组了历史叙述,打破了旧叙述的统治地位,从而为新政治的展开铺垫了道路。

接下来,汪晖教授阐述了本次讲座的第二个关键词——空间革命。空间革命不仅意味着历史地理观念的巨变,而且重构了整个世界秩序,包括工业的力量、民族国家的力量、城乡关系的重组、国家形式的变迁、地缘关系的转变、民族认同的重构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汪晖教授指出,上述丰富的横向关系(即概念的横移及其在不同历史时间中的作用)是空间革命的产物。也就是说,“置换”(即新政治的发生过程)必须置于由空间革命所造成的横向时间关系中才能解释。汪晖教授强调,在这些概念被用于迥异于诞生它们的历史条件之时,就会产生新的意识、价值和行动。

在讲座的最后,汪晖教授从置换的政治和空间革命的视角定位和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意义。他提出,中国革命是对上述空间革命的回应,也是这一空间革命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的最为激烈的形式之一。中国革命试图将两种秩序(源自海洋的殖民统治与植根历史的社会关系)打碎、重构并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调整。

师 生 互 动

Q:您在讲座中对概念复杂的置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在当下,像“生产关系”这样来自十九世纪的概念还有价值吗?

A: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生产关系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概念。今天,我们在讨论生产关系时,不仅要抽象地把握它,还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探究它的内涵。我们要追问,谁是劳动力的主体,谁又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关系这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Q:您在文章中提到了“胜利的哲学”。请问这个概念是如何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语境中发展出来的?在二十一世纪,它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A:二十世纪的历史是不乏曲折和失败的。一些学者提出需要给予历史“同情之了解”,但要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做到“同情之了解”并不容易。为何在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出了“胜利的哲学”?为何青年人在阅读了鲁迅冷峻的文字后,决定加入到革命的斗争当中?无论是鲁迅的“反抗绝望”,还是毛泽东的“从胜利走向胜利”,都不是盲目的乐观或者悲观。它们都意味着对失败的承认、对现实的深刻分析,从而指引人们继续前进。今天,我们评价历史的时候,要首先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要挖掘中国革命的内在视野。

讲座内容整理:魏玉槐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