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門 |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新老师从1981年起在北大中文系求学,1989年开始转入历史系,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与静园相伴度过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忆起静园,罗新老师如数家珍地分享了自己的静园印象——既有四季更替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有来自中文系教务冯先生的一份独特温情。


罗新(左一)与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东亚系暨历史系讲座教授欧立德及其他教授在静园二院门前合影留念。



Q:我们了解到老师您在二院、五院、六院这三个小院子其实都有学习和工作过,有没有觉得印象特别深刻的回忆可以分享呢?

A: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发生在五院里。学生时代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有限,双方都比较矜持,除了少数上课喜欢问问题的同学之外,大家和老师们保持的都是比较客气的关系。这种模式留下的问题就是,毕业之后返校的时候就没什么认识你的人。所以当时让我很感动的是,毕业后有一次回校的时候,中文系的教务冯先生虽然年过古稀,但在静园里看到我时,很自然地叫出了我的名字:“罗新,你回来了!”冯先生当时一句话瞬间化解了我此前的疏离感,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Q:老师如果现在想起静园,最喜欢的角落是哪里呢?

A:我喜欢五院和四院之间的那个中庭。虽然中文系没有在那里举办过正式的活动,但是学生们很喜欢在那里见面聊天。配院里还有一棵香椿树,这种树在北大不常见,所以我印象比较深,每到春天的时候我还会爬上树帮年纪大一些的老师摘香椿。

Q:老师最喜欢静园的哪个季节中的静园呢?

A:四个季节都不错,春天和秋天的色彩鲜明,美景自然不用多说。我自己比较独特的感受是,其实北大校园的冬天也很美好。以前深夜学习结束后回宿舍会经过燕南园,附近有很多树叶子已经掉光了,但是冬夜里幽蓝的天空总是衬得枯树的枝桠分外曼妙。注视着那一片错落有致的曲线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没有叶子的树也很美。


Q:有学生在网上BBS留言说,觉得静园是北大精神所在,您心中的北大精神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A:我觉得不同年代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都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我求学时候的80年代精神就是北大精神,是一种反思、批判的精神——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会反思和批判。在我看来,过去的三角地能够代表这种北大精神——我们常常在附近的食堂端了饭出来听三角地的演讲,大家演讲无论主题为何,都会和你形成互动、在你心中激起回应——赞赏也好,反对也好,这些思考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你的精神成长。我想这和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是相吻合的。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