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5日上午,“我,門”跨学科文化展在北京大学静园四院开幕。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0级学生冯玮欣发表讲话,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感受。 创作是她认识人、物、蓝天、白云、光、影、风的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认识了彼此,认识了一面朱门灰瓦,认识了一个院子的春夏秋冬。5月5日是夏天的第一天,也是“我,門”诞生的第一天,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零三天,它需要观者去阐释它的意义,“我,門”将继续成长。
夏
上一年的夏天,我从美国回到了中国。我先回了香港,再到了上海,最后来到北京。
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同学——生活。新的一切,很陌生。我害羞,也好奇。想靠近。所以,想创作。因为一直以来,创作都是我认识人,认识物,认识蓝天、白云、光、影、风的方式。
在此时此地创作,成为了我的愿望。
秋
有时候,你诚心诚意的许愿,星空便会开始为你闪烁。
秋天来了,我们开学了,一些零星零星的偶然也就发生了。正好我要跟晶茹老师开会,就说了我想做个展览;她说那就不要只做艺术,能不能跨学科呢?正好我跟三个朋友上两门课,就说了我想做个跨学科的展览;他们说一起吧,我们四个的专业是错开的,就在静园做一个人文、历史、艺术的展览吧。正好我和彭锋老师散了步,说我想做个三元的跨学科展览;他说那有什么可以把三个元素一以贯之,有什么是在静园百年间变与不变的?我们日日想,夜夜想。有一晚一起在宿舍想到了:门。
名为“我,門”的展览,就是这样在偶然中生成。但我们知道,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努力使偶然成为必然。一开始的四人组,招募后,扩展为八个人,十三个人,三十几个人的团队。而一开始的打交道、搜百度、捡石头,成为了系统性的采访、研究、创作——合作。
冬
冬至,百鸟南下。我们整个团队,也南下回家过年了。
我留在了北京,给历史和艺术做木工。这一年的寒假,有四十九天。差不多每天,我都会去亚运村,锯木头。白天去,黑夜回,很累。在木尘木烟中呼吸,会晕。有时候我会和人约饭。有时候我会跟人讲电话。但我是很久很久都没有觉得这么孤独过了。
最后,我锯了92个立方体:460块木头、2944刀。那段时间,我过得很难。但我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我有了一个团队,而它需要我。
春
终于,春天来了。鸟回来了。人也回来了。
回来,开学。开学,赶工。开始的时候,赶工是愉悦的:半年的努力,要开花结果了。人文做了32篇采访,找了30篇静园文章;历史写了5000字的文本,看了2400张燕大旧照;艺术准备了92个立方体,也完成了玻璃纸和太阳能灯的装置;翻译和校对过了10万字;活动和宣传跟北大海外传播办公室、学堂日夜对接。
春越暖,花越开,我们就越赶,工越多。工多了,再也分不清;时间都是所有人——包括学堂的老师们——搁置很多事借我们的。大家手中的书,文字是3个成员、7个老师,工作日周末朝六晚十二校对的;照片是所有人一起粘不干胶、抠不干胶、打磨、组装、上漆,疯狂布展后才拍到的,3000张选了28张。赶到最后,我们都累病了,累哭了。书还是出了。
我从来都以为,痛苦不一定就会成长,但成长一定是痛苦的。花开的这么美,一定很痛;它得撕裂自己。痛,所以学;学,所以成长。我是觉得过去这几周,我成长了好多,希望与我分担痛苦的你们,也有一点是这么觉得的。
夏
今天是立夏,夏天的第一天。
上一个夏天,我许了一个愿。这一个夏天,这个愿望成真了。我们一起把它成真了。做了一个展览。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彼此,认识了一面朱门灰瓦,认识了一个院子的春、夏、秋、冬,从清晨到午夜的天空、星空、光、影、红。
今天是夏天的第一天,也是“我,門”诞生的第一天。就只是诞生而已。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零三天,它需要你,去阐释它的意义,而我们也邀请你留名、留言、书画、鉴证、填补我们的留白处。“我,門”,将继续成长。
谢谢你们,今天听我讲我们的故事。
谢谢你们,和我一起用生命,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