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午后,著名作家余华先生受邀来到燕京学堂与同学们交流,由中文系张旭东教授主持并进行英文直译。此次活动是张教授本学期所开设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文学与一个国家的诞生》专题研讨课程的一部分,重点讨论余华近年的代表作《兄弟》,并向北大校内外同学开放。余华和大家分享了《兄弟》的创作经历与感想,并与听众就多个话题展开了深入互动。晚间,余华先生参加了学堂组织的沙龙活动,与多名燕京学子近距离交流。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余华先从创作过程谈起,指出《兄弟》是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小说。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是这部作品较难把握的现实背景,特别体现在小说的下半部分。余华认为,作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物刻画上,而不是刻意对时代气息的反映。《兄弟》这部作品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人物真正融入其所处时代,时代不再只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存在。
余华提到,《兄弟》中选择了“垃圾西装”与“选美比赛”两个标志性形象,分别作为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同时风趣地讲述了自己创作背后的亲身经历,引得现场同学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有所思索。
活动进入到第一轮互动环节。张旭东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篇来自燕京学子关于《兄弟》的阅读札记,余华非常欣赏札记中对“扭曲”的论述,并进一步强调他是以“病人”身份而非“医生”视角来写作《兄弟》,这一点与鲁迅有呼应之处。
余华一一回应了现场听众的多个问题,与大家讨论了《兄弟》中的人物形象、文本结构与创作心理等诸多方面,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生动地勾勒出文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晚间,余华先生参加了学堂组织的沙龙活动,与多名燕京学子近距离交流。余华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燕京学堂对文学文化感兴趣的意大利学生Nicola说道:“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余华的作品,更让我们体会到作为作家的余华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读者、作者与作品三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既是对文学批评的刺激,也是对过度阐释的警告。余华先生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个人见解,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而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