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4日至21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15级全体燕京学子在西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课程学习。十一月的古都西安,秋风起、银杏黄,千百年的历史书卷在渐渐转凉的空气中静静等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们悄然翻开。
燕京学子们先后参观了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博物院、“汉家陵阙”的重要例证汉阳陵、屹立千年的唐代佛塔——大雁塔、全面展现清代以来关中晋西民居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有盛唐遗迹大明宫遗址公园、无声承载数千年文化的碑林博物馆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实地调研课程在漫步雄浑的西安明城墙中落下句点。
此次西安实地调研课程,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业主任、北大历史系陆扬教授带队,以“移动课堂”的方式将课程和讲座与实地参观调研相结合,在每一处遗迹与参观调研前,请相关权威学者先解读历史与文化,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互动。这些讲座既涵盖西安乃至关中古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变迁的宏大主题,又涉及很具体的考古发现的意义。在调研学习中,学子们有机会与包括秦陵博物院金凯老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沈睿文老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云英老师、西安外国语大学乌永志老师等不同科研院校的老师和各大博物馆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加深了学子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术报告和实地参观内容密切的结合,使得无论是演讲还是现场的感受,每个人从中都了解到目之所及的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尽管燕京学堂学子的专业和文化背景十分多元,但在这次“移动课堂”中都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细节加以关注并有热烈的讨论。
除了对历史的探索与学习,文化的体验在此次实地调研课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燕京学子们观赏了用陕西方言表演的关中皮影戏,艺术无国界,尽管语言不尽相通,但学生们对于民间艺术的感触是一样的,他们希望了解“皮影戏”的历史兴衰,希望能够拿起《三打白骨精》《卖货郎》的皮影角色在泛着油黄色光亮的幕布上映出自己的那一出新戏;学子们还身着汉服,在金黄一片的银杏林中学习汉代礼仪,并体验雅歌投壶的宴饮乐趣,此刻西方与东方面孔交织在一起,共同在林中行揖礼与拜礼,颇有穿越历史、交错时空之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关中民俗博物院,老腔表演艺术家们用一声声嘹亮雄浑、带有地方特色的唱腔划破细雨濛濛的天空,仿佛是关中民间艺术向世界呐喊的一声宣言;在古朴典雅的百年易俗社剧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戏剧——秦腔,惠敏莉老师讲解了秦腔的艺术魅力与易俗社的百年文化,易俗社全体艺术家们也学子们表演了多部经典折子戏,学生们还拿起“刀枪”,穿上水袖,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将自己带入传统戏曲的世界,此刻,这也是世界的秦腔。
一周的实地调研课程,来自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96位学子们感受颇深。来自于墨西哥的Héctor Zavala Guzman说到“实地调研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服装,娱乐,建筑等领域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的Alice SU谈到,此行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唐朝时期多种宗教文化的并存及繁荣景象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些地区因为宗教而引发激烈冲突不同。盛唐时期,不同宗教是和平共处,甚至是相互包容,希望当代中国也能这样。同样,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的Mary Schulman提到,这次西安之行,参观的每一个地方会带大家领略中国不同朝代,从秦到汉到盛唐再到明、清,能够亲眼目睹并且了解到每个朝代背后的历史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十分有帮助。与此同时,学子们彼此之间也在调研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对北京大学以及对燕京学堂的文化认同。
《实地调研》课程结束,很多同学更喜欢用“长安”来称呼西安,因雅有古意。燕京学子们踏上“长安”秋意渐浓的土地,穿梭于千百年的历史之中,在学习的同时更多地体验这座城市。“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如今的西安,喧嚣依旧,景象却与往日不同,这正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项目所期待的:从古今共存、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将中国的历史放在多元文明中思考,把中国问题放在全球视野中观察,带领学子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探讨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地位和角色,从中国历代社会变迁与文化演变中感受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