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历史与考古)| 以史为鉴,尽阅千年纵横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项目下设有六个专业方向,包括法律与社会、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与管理、文学与文化、历史与考古,以及哲学与宗教。学堂在每个专业方向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以支持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中国问题进行研究。

中国学(历史与考古)

当世界飞速向前,总有一些力量让人回头,拥有追溯“从哪里来”的欲望。这是历史的魅力,是先贤的召唤,也是灿烂千年中华文明的共振。溯游而上,只有更清楚地观察文明的起源与流变,才能更明确地走向未来和远方。在燕京学堂学习历史与考古,既是审视,也是探索,更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碰撞。

在2020至2022学年,燕京学堂历史与考古方向共开设五门课程,包括:

中华文明的发展(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中华文明的形成(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专题(Archaeolog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民族志与现代教育(Ethnographies of Modern Education: China and Beyond)

学术史:全球视野下的汉学与中国研究(History of the Field: Sinology and China Studie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与考古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母题,本学年有两门课程都涉及到这一主题,分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发展

尽管都是求本溯源的探索,这两门课程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带给同学们不同的课程体验和收获。其中,燕京学堂学业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一课中主要带领同学们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探讨了时间长河里中国社会的一些延续与变动,并在此过程中反观今日社会,考察中华文明的“变与不变”。在这门课上,同学们通过提前阅读材料、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这堂课中,2021级美国学生Rumi Khan就历史学者宋怡明(Michael A. Szonyi)的著作《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进行了课堂展示。他从对经济史和历史制度的兴趣出发,穿插政治和社会理论的概念,简洁地介绍了本书的内容,讨论并点评了作者的论点、方法以及结论。陆老师和同学们随即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来自马来西亚的Hui Xin Wong同学分享了她在课堂上的收获:这门课让我从不同的学术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帝国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在每周的课业和大量的阅读里我认识到很多不同的见解,课堂里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华文明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形成”一课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关注文明形成前期与初期的特征与演进,并在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基础上带领大家进行研讨与观察。这门课程的四位授课老师分别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长聘副教授曹大志、副教授秦岭、副教授曲彤丽、副教授张海,给学堂同学们上课,对于老师们而言也是宝贵的体验。

秦岭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这门课程的感受:这门课一直有田野考古旅行的传统。往年这个课程的同学们去过周口店、良渚、殷墟和孔庙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遗址看博物馆、下发掘工地、参观库房。尽管今年是线上课程,同学们依然很有热情,充满了对早期中国和考古学的未知与好奇。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重返校园,我们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欢迎你们,再补上一课!

在“中国学”大厦之中,学堂的历史与考古研究从不拘泥于“中国”本身,而更强调“中国与世界”以及“从中国到世界”的紧密联系。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专题

由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Giuseppe Vignato(魏正中)所带领的“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专题”一课非常明确地体现出这种联动。不断强化“世界中的中国”这一观点,本身也与燕京学堂的理念相得益彰。

Vignato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入手,带领大家探究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运输与文化交流,以及地中海地区和中国之间的连结。这种跨越地域文化的历史研究,带给大家的体悟是充盈而丰沛的。

来自新加坡的2020级学生Ashley Tan Yuan Zeng表达了他对这门课的深刻认识:Vignato教授对于考古学和丝绸之路相关的话题之热情是无与伦比的,也常常令人叹服。在一次关于祆教的课堂中,我们在教授的指导下探讨了关于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有关历史背景,这也让我们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授还教导我们准备一张空白地图,我们每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到一个地方,就填充在地图上。一学期下来,我真的学习了好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知识和文化背景,收获颇丰。

民族志与现代教育

除了传统学科训练,学堂还为大家提供了由多样主题组成的史学视角,既是一种呼应,也是一种互补。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王利平开设的“民族志与现代教育”从现代教育的诞生与发展脉络入手,带领大家研讨权力关系、国族建设、社会阶层的建立与延展。

2021级中国学生康晓蒙这样说道:这门课程涉及经典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本身的阅读材料很丰富,每一章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每周听大家分享自己关于一个问题的看法、案例或亲身经历感觉都非常享受,课下查看线上同学的互动也常常让我觉得惊喜。

来自英国的2021级学生Hannah Brock从课程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点:我是为了研究早期教育而参加的课程,但惊喜地发现了高等教育部分文献非常有趣。我也很高兴能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对教育的不同看法。

2021级美国学生Claudia Jiang表示: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科举系统,是我在中国历史中最喜欢研究的主题之一。王老师选择了极为精彩的阅读材料,并且非常擅长有启发性地引导我们的课程讨论。

学术史:全球视野下的汉学与中国研究

由燕京学堂副院长、特聘副教授Brent Haas指导的“学术史:全球视野下的汉学与中国研究”一课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将“中国研究”放在更广阔的语境下,并以此为切口,提供了观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的一种新鲜尝试。这种以专题为基础的学习给同学们打开了崭新的视角。

2020级中国学生雷耀翔表示:这门课让我对中国研究的当代和历史问题有了广泛的理解。通过对区域发展的考察,我认识到这门学科是如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建设与重置的。通过反观中国研究的历史根源、近代发展和未来挑战,这门课程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燕京学堂学生的学术身份与时代担当。


对于历史与考古的学习,是对昨日的审视,对今日的负责,和对未来的渴盼。在时间的长河中沐浴,我们不仅看到源头的璀璨文化,看到沿途的迷人风景,更看到这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流变,触摸到中华文化跳动的脉搏。以史为鉴,看千年纵横,远近高低,四时不同,此间风景,待君相逢!


文字:晏昭祎、冯慧迪、杜涛、周思远

采访:Natasha Lock, Daniel Quirk, 黄韵诗,林雨虹,Merle Kartscher

图片:林雨虹,Merle Kartsch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