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正当时!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于2014年5月成立,到如今已走过八载风雨历程,这里涌现出许多心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中外青年学子,也不乏众多在幕后挥洒汗水、构筑中外交流桥梁的青年教工老师们,他们选择在学堂书写自己青年职业生涯的篇章。

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燕京学堂开启了一次与青年教职工的深入对话,将聚光灯首次打向这群与学堂运行息息相关的“汗马功臣”,倾听他们的工作感悟,更了解他们自己鲜活生动的故事。

   

 党珂:在学堂工作,是一场多向奔赴

毕业于北大社会学系的党珂老师2015年就来到学堂从事学生工作,谈起重返母校就职的心路历程,她认为主要还是源于对北大深厚的感情,在了解了学校的各种教工岗位后,她欣然选择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燕京学堂作为续写自己与北大缘分的职业方向。

“我做过职业性格的测试,其中我的工作成就感来源最首要的三个指标之一就是‘助人成长’,或许比起自己完成一个成就,我更喜欢帮助他人一同实现成长。”作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的党珂老师,要肩负起许多与同学们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责任,她珍惜每一个与同学们沟通交流的机会。

提到最近印象很深的一次活动,党老师讲述了上个毕业季音乐会给她的感受,当她看到才华横溢的学生们和深藏不露的同事们都在舞台上尽情表演、共同欢唱,她感到这便是学生工作的真谛,那就是——“和学生在一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共同创造美好回忆”。

在防疫工作成为常态的当下,再次提起2020年初收到学校紧急通知的时候,党老师依然觉得记忆犹新。为了尽快把学校的通知转递给分布在全球各地、时差各异的每一个同学,并且确定同学们的位置信息和情况,同事们迅速响应,分工协作,“大年初三,很多同事们都是从早无休工作,连午饭都没吃。”

党珂老师认为,和同事、和学堂之间的连结,远不止于工作本身,大家尊重彼此的习惯与爱好,以一种“开放和舒服的状态”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在访谈中,她回忆起过往工作中的点滴,依旧会被燕京学堂大家的多向奔赴所感动。

范美文:在这里从学生转型为教育管理工作者

在燕京学堂核心必修课“转型中的中国(CIT)”上,总能听到一位声音甜美、英语流利的女老师在与教授们对接、为同学们答疑。这个声音的背后就是范美文老师,她已经在学堂工作了近六年,从CIT课程诞生的第一年开始,她便一直陪伴着这门课程成长。

作为培养与奖学金办公室主任,美文老师的工作涉及到学堂核心课程设计、奖学金与交流交换项目等工作,但其中最让她有成就感的还属担任CIT课程的主要协调人,这其中包括对接秋季课程主讲的八位老师,并安排春季学期小组调研等工作。如何编排课程大纲、如何串联跨学科视野、如何改善学生课程体验,通过五年的摸索实践,她逐一解决优化这些问题,并让这门学堂的核心课程获得越来越多师生的好评。她回忆起曾经春季的线下论坛,说道:“看着一个个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学生们站在台上自信饱满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堂的学术舞台上熠熠生辉,我深受感动。”

美文老师坦言,自己对跨文化交流的兴趣种子大概从学生时期便已埋下,高中时她就跨过太平洋到美国交换,之后便一路向南,到东南亚,再到南半球,最终回到了家乡北京。学习跨文化交流与中英翻译的她选择学堂作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将自己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热爱进一步延续到中国前沿的教育项目中。也是在学堂,她真正感受到自己正从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逐步蜕变为组织者与管理者。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美文老师热爱舞蹈,从小学习芭蕾和中国古典舞长达11年的她,不仅曾在大使馆活动中受邀进行古典舞的表演、登上湖南台春晚节目,还帮助学堂的同学们排练舞蹈节目,她说:“通过表演古典舞,我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的意韵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陆晨源:成就感在于学堂点点滴滴的成功中

对于综合行政办公室主任陆晨源老师,2016级与2017级的同学们应该最熟悉不过,因为那时,陆老师还在学生工作办公室进行班主任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她于2018年调至综合行政办公室,纵然“退居幕后”,但陆老师笑着说,这一方面是对自己学生工作成果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让自己能有机会为学堂的行政工作体系逐步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上传下达、会议纪要、资产管理、内控、物业、防疫、安全管理……行政工作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事无巨细。因为需要对接学校疫情防控组、校办、保卫部、后勤等众多部门,陆老师的手机一直保持着及时回复消息的步调,而这样多线程的工作模式,她在2018年燕京学堂承办的百贤暑期优化课程项目中深有体会。

那时她除了为学生办理签证、沟通场地、出行大巴、结算经费等一系列工作外,还为活动提供文化资源的供应商。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丰富的北京文化体验,她联系到自己曾经班上的学生Rosie Levine,借由她在北京文化遗产机构实习的机会,找到了可以做胡同讲座与定向越野活动的团队,该团队组织了黄花城水长城的攀岩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都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聊到最近很有成就感的工作,陆老师拿出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疫情防控管理办法》与《燕京学堂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她说,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内控的管理文件既需要有约束性、权威性、稳定性,也要考虑到学堂的实际工作需求与情况,这些看似比较程序化的公文,其实也和同学、同事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看着学堂在同事们的共同协作中变得越来越好,“我的成就感大概也就分散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成功之中吧”。

吴沛家:想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小小桥梁

学堂另一位更换过工作岗位的老师,是如今的招生办公室主任吴沛家老师。2017年刚来到学堂工作时,吴老师在学位与学籍办公室管理毕业论文相关的事务,而如今的她则主要负责海内外的招生工作,吴老师笑称,自己“是完整体验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闭环”。谈到印象最深的一件工作中的事,吴老师说:“印象最深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每年招生季都会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每年申请学堂的学生们都非常优秀。”

作为北大为数不多的台湾籍行政老师,吴老师一直想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她也乐于为这一自己的初心所驱驰。出生于医生家庭的她,大学前都在台湾接受教育,本科则去往英国学习生物医学,随后又获得了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但她心中却始终有一颗喜欢跨文化交流工作的火种不肯熄灭。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进行实习的时候,吴老师了解到燕京学堂的项目,便欣然选择了申请入职。年轻时游历了世界的她,最终选择回归祖国工作,将自己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初心投注于高校教育的工作中。

为了让学堂2018年承办的百贤暑期项目顺利开展,学堂在2017年便派出了三位观察员老师前往台湾大学承办的百贤夏令营学习经验,吴沛家老师便是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向导员”,而这也是她入职学堂后的第一份工作。这次两岸教育行业交流的经历让她看到了世界各地学子突破屏障、汇聚一堂的可能性,而她也将这次访学中获得的感悟倾注于其后的工作日常中。面对同学们焦虑的倾诉,吴老师曾贴心地陪伴、开导他们到深夜,而这种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也正是她所相信的跨文化交流的原点。

吴洋:谦卑做事、永远学习

4月23日至24日,北大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学生与教职工春季运动会,燕京学堂的老师们也活跃在各个项目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集体项目——跳大绳的“摇绳担当”便是党珂老师与吴洋老师。对于这位拍档,党老师开玩笑地说:“老吴特别靠谱,他是一个可以‘托底’的男人。”

在公共关系办公室工作了五年的吴洋老师,主要负责学堂图文视频的各项宣传、学堂官网运营与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吴老师作为“稀有”的男性教工老师,往往都以专业而神秘的姿态出现在各个活动现场,与单反相机形影不离,许多精彩的活动照片乃至静园的风物图、宣传图都出自他手。殊不知,Ps、Pr等许多软件技术都是吴老师来到学堂之后自学而来的。

吴洋老师认为,自己在学堂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了很多新技能,他不仅自学音视频软件,最近还在自学html和css等前端语言,从而能更好地运营学堂网站。谈到在学堂从事公共关系工作成就感,吴老师说:“看到自己采写的文稿、拍摄的照片、制作的视频等能在学堂的平台上被人看到、被人转载、获得肯定,还是很开心的。”

曾在日本留学的吴洋老师对旅行与博物馆也情有独钟,在来到学堂之前,他就已经踏足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并在学堂工作期间完成了这张旅行版图。刚来北京的时候,他买了一本北京博物馆通票,周末就带着手册一家家博物馆去看,如今也已去过了北京大部分展馆。在且行且歌的路上,吴老师似乎从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认为:“作为一名青年人,能在学堂工作是很幸福的,有很多优秀、博学、友爱的前辈师长给予我们关怀和照顾,在他们的托举和榜样影响之下,我们可以以开阔的视野、平等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谦卑做事,永远学习。”

张凡:这里让我重回学生时代

位于勺园6号楼内的燕京学堂图书馆是同学们学习阅读的胜地,同时也是图书馆主管张凡老师的“独立办公室”。每周有四天,张凡老师都会在这间学堂“最大的办公室”工作,享受与同学们在一起“上自习”般的工作时光。她很喜欢这种感觉,每天看到同学们来馆学习,都仿佛自己也重回学生时代。

如今,燕京学堂图书馆馆藏已有5500余册,但万事开头难,作为新建的院系分馆,张老师2017年刚来到学堂工作就面临着图书馆系统从零开始的建立工作。彼时全馆图书不到3000册,但却都没有加入到全校图书管理系统里,学生借阅还是使用自助手工登记方法,张老师只能一车一车地往返于总图与勺园之间运送图书,请总图老师协助为书籍编目加工。在访谈时,她轻描淡写地带过自己付出的汗水辛劳,并由衷地说:“图书馆能有如今的模样离不开很多前辈老师的努力与付出,他们不光在工作上对我进行指导,还是我人生的导师。”

谈到工作中的高光时刻,张老师表示:“每件工作在各个维度有不同的闪光点,不好用同一个标准简单评价。”她目前只是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同学们可以回到校园中,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去充实、提升自我。说到这里,张老师还是怀念起那一场所有新生都参加的图书馆迎新活动。当时邀请到北大图刘姝老师来二体为大家定制化分享、学堂两位优秀的学助领带大家在活动中实地掌握所学,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到场助阵。大家其乐融融,各有收获与成长。

在工作之余,张凡老师也在学堂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两个重要节点——结婚与生娃。回忆起来,张老师表示:“非常感谢在艰难时期,学堂老师们的关照,让我有更强的信念在回归岗位后,更加快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带给我的快乐与成长中。”

至此,六位办公室教工老师代表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他们工作与生活的精彩或许远远不止文字所描述的零光片羽,但却代表了燕京学堂这个永远正值青年的教工团队的群像缩影。他们是团结的、有爱的、包容的、进取的,更是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全身心为了同学们长远发展而考虑的。在与老师们线上线下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或许你会有与他们深入交流的机会,这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比想象中更加立体、丰满、可爱,他们也是永远赤诚的青年。

文字:许湛一(燕京学堂2020级学生 )

图片:郭菲、静堂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