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进入暑期。 为丰富暑期文化生活,满足大家在放假期间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养的需求,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特意推出“院长开讲”栏目。
董强院长长期深耕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在暑期讲座中,他将围绕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的艺术和文化,为大家娓娓道来以中、日、法三国为主的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和魅力。
本次讲座分为三期,我们将在暑假为大家一一呈现。
东西方文化艺术之互鉴-第一讲
课程基本介绍。
有关东西方重要的文化交流,我们自然会想到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但真正大规模的交流要等到商业贸易更大规模的出现,尤其是航海业的发展。18世纪,在法国出现了以华托、布歇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热”。到了19世纪下半叶,日本开始产生较大影响,浮世绘等艺术种类大大影响了法国的印象派,出现了“日本主义”。到了20世纪,中西方出现密集的交流,艺术家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穿梭,大大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航线的开拓,中日物品涌入法国
17、18世纪,一些欧洲的航海大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先后确立了海上贸易的优势。日本长崎的出岛,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的最远点。由于当时日本的锁国政策,进入法国的,主要是中国艺术品和商品。在18世纪法国收藏品和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品或者手工艺品,如玉器、瓷器等,甚至宜兴茶壶。
法国艺术家从中国艺术汲取灵感——华托
华托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创立了著名的“艳游画”种类,其中的杰作有《舟发西苔岛》等。他还画了名作《热尔桑店铺》。殊不知,热尔桑店铺还是当时最重要的中国物品销售场所。华托关注中国,试图表现他心目中的中国人生活场景,并以此题材装饰了拉穆埃特城堡。
“中国热”的推动者——布歇
著名的洛可可大画家弗朗索瓦·布歇将这种“中国热”(也称“中国趣味”)推到了极致。他创立了许多中国形象,比如“渔夫形象”“中国孩童形象”,并在画作中添加中国元素(服饰、亭台楼阁、茶具,等等)。布歇本人对中国题材的关注持续时间并不长,但影响巨大。
被忽视的艺术家——皮耶芒
在众多推广中国艺术的法国艺术家中,有一位被人忽视的人物,叫皮耶芒。他所做的主要贡献是带着类似后来的人类学家的眼光,对中国元素进行归类,做成较为完整的图像表现体系,有点像中国的《芥子园画谱》,从而将中国元素进行推广、普及,远远超出了法国的范围,并引入装饰艺术领域,从而让中国元素进入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