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 邱喆倩:我不会停止抬头仰望星空

我们都身在井隅,但有些人却心向璀璨。——王尔德

“我不知道未来是否能够看到那颗星星,但我想去看那颗星,想站在国际的⾼度切实地研究中国问题。即使星星很遥远,但我不会停⽌抬头。”

他山之石

2019年9月,朋友圈保研成功的刷屏盛况如约而至。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邱喆倩刷着朋友圈,在分享学长学姐的保研喜悦时,罗含艺(2022届燕京学堂毕业生)学姐的接收院校令她格外注意。她搜索并关注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微信的公众号,阅读“学子风采”系列报道,查看学堂的课程教学和活动介绍。

本科期间,邱喆倩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资助下,赴巴黎十二大公派交流一学年。在巴黎,她通过Tandems Bilingues跨文化交流项目结识了互相学习语言的语伴,还有互相交流文学与文化的朋友。

一次国际热点讨论的课堂,让她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在不断地倾听与表达中,邱喆倩感受到当地同学因中法政治体制的不同而形成的先决判断。这堂课的影响,让她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未来方向。

学姐的成功入选,法国的交流感悟,促使邱喆倩将目光聚焦到燕京学堂上。她认为燕京学堂跨学科研究中国问题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学习平台,既有跨学科的交叉学习,又能通过田野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跨⽂化交流: 聚焦中国、关怀世界”的学堂定位,让邱喆倩相信在这里她可以⽤他⼭之⽯攻⼰⽟,同时也能向世界讲好中国独特的故事。

“跨学科+跨文化的培养理念和我自身的经历与未来规划比较一致,因此我决定选择申请燕京学堂。”

益友良师

由于疫情的持续,邱喆倩和外国同学们的大部分交流主要局限在网络之上。

2020级国际学生自发组织了Coffee Pairing Chat活动,通过自由的话题讨论和轻松的聊天氛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可以在线上更全面了解彼此。

一次活动中邱喆倩和一位美国同学“组对成功”。外国同学表示对中国的古诗很感兴趣,但在美国学的都是英译版本,为了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古诗的本真韵味,他在本科期间辅修中文,希望“读书万卷始通神”,一解庐山真面目。

咖啡香气之中,网线千里之外,邱喆倩感受到外国同学对中国文化的热忱与求索,她对自己应肩负的责任也越加明晰,要将更饱满的热情倾注到中国研究之中。

“理解中国,从理解中国农村开始”。王曙光老师开设的“中国农村”是学堂众多课程中口碑好、课程内容扎实的一门。为了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弥补自己对于中国农村碎片化的了解,“文学与文化”专业方向的她选修了这门经济类的课程。

一个学期的课程成功帮助她编织了一张了解中国农村的网络,课程囊括人民公社、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村金融、乡村治理、城镇化等重要议题,系统深入的专题讲解让她受益匪浅。课程融汇了多学科交叉,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融会贯通,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多元面貌,也极大地助力、丰富了她对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一次课后她去请教王老师上课提到的浙江省联社改革,王老师十分耐心地为她画了一张关系图作为示意,深入浅出地进行答疑解惑;当构思论文选题遇到困惑时,邱喆倩也尝试联系了王老师进行讨论,王老师一语中的指出她困惑的问题,并且给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方法指导。

益友相伴,良师托举,燕京学堂这一大平台,滋养着邱喆倩不断蜕变与成长。

笃行致远

研一期间,邱喆倩和Jack Allen(英国)、Phua Jue Yu Jade(新加坡)、陆丹琦和唐恬悦一起申请了院长基金,展开了题为《家国叙事:1983-2022 年“家庭”主题春晚小品研究》的探索。

中外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春晚小品如何通过家国叙事提出社会问题、倡导传统价值以及提供解决方案,如何从艺术作品反映和回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学们在深挖、探究春晚小品反映历年社会关注点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四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2021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十届“挑战杯”系列赛事开启,邱喆倩开始联系周围同样感兴趣的同学,组建团队”迎战”。

选定题目后,她们主动联系发放该选题的单位,了解发标方的诉求,以便更加切题地立项开题,并最终从七支校级团队中竞标成功;

了解到往届有的同学立项后没有结项,是因为时间没有把握好,她们反推时间,确定好每一流程的完成节点;

由于选题需要深度的人物访谈,她们积极联系各自的朋友圈,得到了众多就业老师、师兄师姐的鼎力支持;

结项前针对申报书和作品,她们重视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和请教,认真采纳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准备校级答辩时,小组成员一起头脑风暴,齐心协力准备各种可能会被提到的问题……

最终六个人的团队完成了224页的《北京大学基层选调生发展现状分析》。

她们在全面了解北京大学培养基层选调生的现状基础上,结合24位相关人物访谈(15位北京大学基层选调生、五位北京大学备考选调的在校生、四位北京大学院系就业负责老师),以及 275 份北京大学基层选调生发展情况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对北京大学基层选调生的选调动机、 发展现状、发展问题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且为促进北京大学基层选调生的培养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形成近20万字的调研报告作为课题成果。

知行合一

“读懂中国”是邱喆倩对自己的期许。虽然她知道自己距离“懂”还有很长的路,但是通过扎实的行动与实践,她努力通过“行”去更好地完善“知”。

2022年2月,邱喆倩主动争取到海淀区蔚秀园社区基层实习的机会,四个多月的实践给她带了许多触动。

邱喆倩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系统性工作:组织摸排社区特殊人群和撰写调研报告。生动的基层实践打破了她以往的学生思维,理解和掌握了基层沟通技巧——既要有自己的立场,同时最大程度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去培养感情,才能得到信任和理解。

在基层的工作中,她并不拘泥于完成交办的任务,而是带着思考发现现存问题。在社区主任的指导下,她自发完成了《疫情背景下的社区居民信息管理工作调研——以海淀区燕园街道蔚秀园社区为例》。

今年暑假,邱喆倩参加了北京大学“知行计划”2022 年地方党政机关暑期见习实践,并担任福建宁德团团长。

这次的基层锻炼让她更直观地认识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更深地明白了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在中国太子参之乡柘荣,通过加强产学合作与融合,提倡深加工赋值,利用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溪口,提升村民文保意识,加强新媒体运作,促进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在宝鉴宅畲族村,致力于将文化产业发展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融合,探寻少数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在实践期间,邱喆倩脚踏实地、心系乡土,有效解决团内校地信息交流、见习岗位安排、疫情突发影响等难题,全团累计深入15个村庄调研乡村振兴,完成机关交办工作近百件,撰写工作心得五万余字。她和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在八闽大地上获得了肯定,所在团队获优秀团队一等奖,她也被评为优秀领队。

过去,邱喆倩在课堂上学习中国农村,在学业论文里书写乡村振兴;现在,她在闽东大地上行走调研,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是停留在论文里的政策,而是实实在在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考量。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特色值得挖掘,只有深入调研读懂乡村,才能设计出最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

结语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燕京学堂课堂内的学习与讨论,北京大学校园外的实践与求索,邱喆倩始终秉持着胸中的热爱,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她将责任与热爱化作前行动力,仰望星空,步伐坚定。


文字:静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