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开讲丨第一课:通过文学,了解中国

202396日下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以通过文学,了解中国为题,以中国迤逦江山为经,绚丽灿烂的中国文学为纬,为燕京学堂2023级新生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中国文学地图,给来自全球的学子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第一课

讲座开篇,董院长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仓颉造字等经典中国神话故事。作为我国上古时期传统文化的产物, 它们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对神秘自然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创世神话也具有世界性,它们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是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接下来,董院长以诗人戴望舒的爱国主义名作《我用残损的手掌》,正式为同学们开启中国文学之旅: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及南海尽收眼底。随着最后铿锵有力的“那里,永恒的中国!”这无限温柔、如诉如泣的诗篇,感情得以升华和迸发。董院长借用戴望舒该诗的题目,指出接下来要用自己“温暖的手掌”,在同学们面前展现中国的大好河山,以及与之相伴的古今各种体裁的文学篇章,感受中国文字、文学、文化之美,并透过文学,更好地认识中国。

在中国文学版图里,陕西历来是不容忽视的高地。黄河奔流不息,守护着黄土高原的大地和庄重山脉,创造了独特的陕北文化。贾平凹、陈忠实等重要作家,薪火相传,在文学领域深耕细作,相继创作出《秦腔》《白鹿原》等优秀长篇,宛如中国画里的大写意,酣畅淋漓,格调悲壮,揭示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引领着我国当代文学的创作风向。

齐鲁大地,“大红灯笼高高挂”。蒲松龄和莫言两位耳熟能详、跨越时空讲故事的文学奇才,让大家看到时隔两百年的传承。他们用类似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个奇幻故事,反讽现实、呈现现实。董院长分享道,对于诺奖得主莫言而言,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作家,以及善于捕捉人性的蒲松龄,给了他重要启发。平实的民间语言和奇瑰的民间想象,也构成了他创造中重要的民间元素。

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长江滋润巴蜀大地,穿天府之国流入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董院长在引用了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诗人关于黄河、长江的著名诗篇之后,还特意为同学们现场背诵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文学与大好河山、壮丽风景的紧密联系。

随后,他开始讲述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文学。四川藏族作家阿来所著《尘埃落定》既是一部奇幻的家族历史,又是一部奢华苍凉的民族史诗。古老文明的边缘上演着权力的游戏,土司文明末日余晖里演绎着血色浪漫。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居住着淳朴善良的爷爷和单纯美好的船家少女翠翠。沈从文娓娓道来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故事悲怆的结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华文作家高行健的《灵山》则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探索。

自古以来,江南是一个诗意存在的符号,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江南是文化的江南,也是文学和诗歌的江南。江南一直被书写,也将永远被书写。从曹雪芹到鲁迅,这里也诞生了中国最伟大的一批作家。他们或婉约含蓄,或犀利揭骨,通过林黛玉、阿Q等经典人物,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至高点,为中国文学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余华的《活着》通过对福贵一家的讲述,展现了中国农村近现代的巨变,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新经典。江南美丽的花园,则启发了陆文夫、苏童这样的作家,写出充满文化积淀和地域风情的名作。在港、澳、台地区,则发展起了形式独特、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以金庸、古龙等为代表,成为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等通俗文化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苍茫的内蒙古高原上,回族作家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呈现了对人类、对生命自在状态及自由的渴求,也引发了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注。

董院长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长篇小说是都市生活的产物,城市滋养着作家的灵感,成就了他们的作品。因此,他把两座大都市上海与首都北京留在最后。上海有茅盾,他的《子夜》成为中国最早成功描写摩登都市的小说之一,而王安忆则通过她笔下的一曲挽歌,在《长恨歌》中将一个背负悲剧命运的女子置于旧上海那个特殊的环境里,道出一个女人的一生,也是这个城市的变迁。北京作家中,董院长特意挑选了老舍的《茶馆》,将一方天地作为社会缩影,折射出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而新生代的郝景芳,则以其《北京折叠》这样的科幻小说,展现了文学的另一个维度。

董院长特别补充,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关注自己的文学,也关注世界文学。几乎每一种语言的文学,在中国都有其执着、忠诚的“代言人”:朱生豪之于莎士比亚,傅雷之于巴尔扎克,田德望之于但丁,叶渭渠之于川端康成,等等,不一而足,从而保证了中国读者对于世界的关注和开放性。

董院长总结道,文学并非现实,但它是关于现实的一种认识和观念。经典作品,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现代经典,都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为人们所接受的某种认识或观念。它们是作家个人的表达,也成为某种为集体所接受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触及中国的现实。他衷心希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同学们可以更好了解中国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家,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些特性,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

最后,董院长特意延长了问答时间,耐心解答学生有关中外文学翻译、不同文化的可译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小说的未来、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等问题。他表示,这是自己平生第一次全程用英语讲述这样一个重要的话题,对于他这位法国文学专家来说,具有巨大的挑战性。他的这堂课,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总共介绍了二十余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覆盖了跨越古今的各种文学体裁,浓缩了他对中国文学的整体理解。为此,他精心准备、制作了70多页的PPT内容,查阅了所有他谈及的作家作品的英文译著。他表示自己的这堂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课,而是建立在自己几十年阅读、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之上的经验之谈、肺腑之言,并衷心希望他提到的作品能够伴随学生在学堂、在北大的学习生涯,成为他们的成长伴侣。他赞赏外国留学生勇于到中国来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作为,也希望本国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了解,超越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困惑,身体力行,用心感悟,成为真正了解、热爱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燕京学堂所有新生以及二年级部分学生共一百余名同学以及学堂的教职工现场聆听了董强院长的“第一课”。

文字:郭一兰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