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佳 | 旅行拍摄与写作:遇见和书写未知

2023年11月22日,影像艺术家刘雨佳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旅行拍摄与写作:遇见和书写未知”(Travel Shooting and Writing: Encountering and Writing the Unknown)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燕京学堂2023—2024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主持。

采访札记

讲座前,我们采访了刘雨佳老师。她首先提及自己之所以经常选择西北、东北等地作为拍摄地,是因为北方辽阔的地貌和极寒的天气可以激发更多关于文化和地理的想象,同时,西北和东北都属于中国的边疆地带,有着多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包含着很多的复杂性。

刘老师还介绍了如何处理作品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她表示,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基于真实的记录。在拍摄中,她不会指导拍摄对象进行表演。这种真实的记录可以保留影片的现实主义质地。拍摄完成后,她会把记录性的素材整合进一个虚构的叙事里面。作品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底色的虚构故事。

谈到拍摄技术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时,刘老师表示,技术是用来辅助自己实现想法的手段。在拍摄中,她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摄影技术,选择适当的媒介——如16毫米胶片、无人机、数码摄影机,以及GoPro运动相机等去进行创作。而最终影像所展现出来的质感跟时间有关系。她会把这些不同的跟时间有关系的媒介用在她的剪辑当中。

刘老师对同学们的跨文化学习提出建议。她希望同学们要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把自己置身于当地的文化历史当中,最终把现实整合进自己的想象当中去。

讲座回眸

刘雨佳老师首先介绍了她的影像作品创作形式。虚构电影往往采用各种技术创造无缝的电影体验,使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并暂时忘记电影制作过程的存在。与此不同的是,刘老师的电影总是透露出技术在图像创作中的人为运用——比如,手持摄像机、无人机、16毫米胶片等设备的交替使用。这种拍摄方法捕捉真实的地点和人物,而不是虚构的角色,将最终图像转变为具身体验的记录,而且不受预定剧本的拘束。

接着,刘老师分享了她在新疆和东北等地拍摄时收集的五个小故事,向同学们展示了场景构建过程的原始复杂性——这是她将纪录性素材融入虚构叙事之前的一个重要过程。这种开放式的电影方法论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存在相似之处。Ingold的理论探讨了想象力如何融入充满神秘的世界,特别是作为拥抱未知性的手段。与此类似,刘老师在拍摄中追求的是具身经验和想象力运作之间的关系。

刘老师的第一个小故事,题为《红柳沙包、历史文物与环境变化》(Tamarix Cone, Historical Relic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展现了2019年的和田红柳沙包的沙漠景观。红柳是生态恶化和沙漠化初现的指标。刘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这片土地的生态编年史,其叙事跨越春夏景观的转变、沙土的沉积,以及红柳对这些环境变化的坚韧回应。

这次在和田的旅拍中,刘老师参观了英籍匈牙利裔考古学家Aurel Stein在100多年前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地方。正如历史所述,那时Stein发现了许多佛教遗址和文化遗物,其中许多文物在今天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而在刘老师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Stein错过了世界上最小的佛寺-达玛沟小佛寺。这个奇特的遗址为当今的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版本,同时巧合地与红柳沙包的环境相呼应。

在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刘老师放映了她的长篇电影《寻宝》(Treasure Hunt) 中的一个片段,该片段是在达玛沟遗址拍摄的,揭示了Stein与刘老师本人对该地区的探索。在《寻宝》中,新疆腹地和玉龙喀什河河床主要呈现为过渡空间,既有电影中的角色——自然和人类,也有刘老师本人穿越其中。

刘老师的第二个故事,题为《20世纪初的文盲与赝品文书的制造》 (Illiteracy and Fak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发生在20世纪初的新疆——中亚大博弈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在和田,一位名叫伊斯兰·阿昆的维吾尔族寻宝猎人,从沙漠深处发掘出真正的古代手稿和文物,在一个隐蔽的工作坊里伪造它们,并成功地将伪造品销售给欧洲各大博物馆。Stein在新疆探险时偶然发现了阿昆所为,并向当地政府举报阿昆,以及后续的故事。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我们在对待他者时虚构的普遍性。他者的固有性和难以捉摸性,体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想象的本体论分隔的陈旧假设的再现中。同时,这个故事也深入揭示了历史不是现实或过去的简单镜像,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简单地视为普世的学科背后的审美选择,突显了它们在历史上和结构上与当权者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尽管纪录片旨在追求客观现实,但是在电影中对特定叙事的选择和编排赋予了电影一种记忆的状态。

在第三个故事《内蒙古萨满及其新媒体》(The Inner Mongolian Shaman and His New Medium)中,刘老师深入探讨了她于2022年2月在内蒙古的赤峰和通辽拍摄考察期间发现的故事,这些故事与宗教实践交织在一起。在赤峰,她遇到一位自称“当代萨满”的蒙古族人,通过微信视频通话为蒙古族居民提供在线治疗。这位萨满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为屏幕另一端的患者念诵藏传佛教咒语。而为了接收治疗能量,他要求患者以转账的形式对他进行供奉。他认为“当代萨满”不再依赖原始工具,手机屏幕成为他们能量交换的媒介。

在通辽,刘老师遇到了更多的传统萨满,他们所进行的仪式包括降神仪式和唱诵。刘老师分享了一段完整记录此类仪式的视频:一位传统萨满通过降神仪式和唱诵进入了出神状态,这使他能够忍受吞食燃烧的火炭的痛苦。随后,仪式通过歌唱和象征性的口吐鲜血升级,可能是为了向观众展示萨满的魔法能力。

第四个故事题为《长白山的朝鲜族女武医及她的魔法》(The Korean Shaman from Changbai and her Magics),描绘了一位被认为能与动植物交流的中年朝鲜族妇女。在接受刘老师采访时,这位名叫李舜姬的女性坦言了她的生活经历。她在童年时发现了自己的非凡天赋,在长白山的一位大和尚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灵修。在17年的时间里,她磨练了自己的能力,并与山区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关联。目前,李舜姬将她的才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利用念咒和气功为她的朝鲜族患者提供治疗。在对她日常生活的一瞥中,刘老师捕捉到了这位女巫医在治疗他人的过程中,同时在观看韩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时刻。

刘老师指出:“这段拍摄经历让我意识到,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田野和未知的外部力量时,我们会自动激活编织神秘和泛灵故事的能力。而且,我们会创造因果关系来应对某种令人恐惧的未知。”刘老师将电影制作融入对这些神秘实践的描绘中,作为一种收集多样化叙事的方法,试图连接精神与肉体、人类与自然、疾病与康复、死亡与生命。在这种探索中,宗教信仰成为表现这种看不见的联系的一种渠道。此外,电影成为一种赋予现实形状并使其具体化的形式,而这种现实逃避了理性解释。

刘老师的最后一个小故事是其长篇电影《微光渐暗》(A Darkness in Shimmering Light)中的最后一部分——“荒岛下岗夫妇的新生活”。《微光渐暗》最初以艺术装置的形式展出,是一个单屏电影,同时左侧还伴随着电影《蘑菇》(Mushrooms)的投影——这是一部用微距镜头拍摄的短片,捕捉了东北亚北部针叶林中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野生动植物。

《微光渐暗》是在长白山和松花江上游地区拍摄的。它以自动循环的形式播放,意在让观众不按线性顺序观看:他们会被一个正在进行的伐木、狩猎、挖人参、捕鱼等活动的画面所吸引。故事的叙事充满了刘老师对河流、山脉、森林和冰的灵性认识,蕴含的虚构或许源于一种非人类的视角,植根于对生命的生态沉思。

刘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片中主要人物石德国和他的妻子,他们都曾在森林农场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下岗后选择在松花江边的一个荒岛上靠森林资源维持生计,如种植人参、饲养各种动物、捕鱼和采集草药等,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有趣的是,石德国唯一能够接收2G信号的设备,是一部老式的诺基亚手机。这对夫妇没有WiFi或社交媒体。荒岛上的交流方式虽然原始,但却有效。

电影通过图像对这些背景细节提供了一瞥,传达了一幅温暖情感的画卷——正如刘老师所说,这是一种“在我们的记忆中追忆过去时光”的体验。

师生互动

Q:作为一位艺术家,您为什么会选择拍虚构电影,您的电影似乎展示的是现实本身?

A:动态影像,即使可以达到深度的现实主义水平,也不是现实本身——它们是人造的图像,围绕着主观的观点。由于这种现实主义,有时我们会忘记它的运作是围绕着导演的主观的视角。例如,我想在那些我想在那些坍塌的现实基础上重建一种虚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生活在松花江上的那对夫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我的美学选择倾向于传达一种温暖和幸福的感觉,这是一种构建,是对他们故事的虚构。

Q:您的作品与人类学之间有什么区别,您的作品背后是否有任何种类的哲学?

A:我没有接受过人类学训练,但我确实喜欢研究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无论是从研究他者的角度还是作为一门探索未知环境的学科。至于哲学,我无法展开论述,因为我总是无预设计划地转移到拍摄地点,敞开心扉,接受这种邂逅。艺术家有时并不需要严格遵循理论来创作他们的作品,我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对如何通过现实主义的视角建立虚构叙事的方法感兴趣。

采访/文字:李独怡

讲座内容整理:Raquel de Sá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