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锋 | 中国美学与艺术

2024年3月20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中国美学与艺术”(The Aesthetics and Arts of China)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燕京学堂2023—2024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七讲,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主持。

采访札记

彭锋教授首先谈到应该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艺术故事。他指出,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一领域的发展在过去几年出现了停滞。目前大环境逐渐好转,我们要采取主动行动,尤其要重视民间的参与,希望更多老师和学生能够出国体验并讲述中国艺术故事。去年夏天,北大艺术学院组织了一批学生前往意大利,通过与当地老师的交流和展示,实现了双向的文化互动。彭锋教授认为这种双向交流效果更好。他表示,随着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中国人出国更加便利,同时也会有更多外国友人来华,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会更加乐观。

接着,彭锋教授谈及策展和编剧的经历对他的教学和研究带来的启发和思考。他坦言自己最初只是从事研究工作,由于一些机缘巧合,才开始涉足展览策划和剧本创作领域。他强调了解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当下艺术现实相契合,而非仅仅照搬过去的理论。他表示,希望有机会撰写一部关于当代艺术理论的作品,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当今艺术实践的现状。

最后,彭锋教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向同学们分享了在跨文化学习方面的建议。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古老美学。毕业后,他前往耶鲁大学学习西方美学知识,从此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彭锋教授强调了比较视野的重要性,引用了“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名言。他指出,从中国视角审视英文文献资料,或用外国视角来审视中文资料,能够使问题更加清晰明了。因此,他建议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重视外语能力。此外,他提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正在积极推行双语教育,聘请外教,推出英文博士项目。这种双语教育将对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讲座回眸

讲座伊始,彭锋教授提出“国外百科全书中为什么有日本美学而没有中国美学”的问题,进而引申出以下的问题:中国美学是什么,具体来说,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彭锋教授认为,“写意”而不是“美”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彭锋教授辨析了以“美”为基本概念与以“写意”为基本概念的美学,并引用《中国美学史大纲》,指出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彭锋教授运用“之间”(betweenness)和“之外”(twofoldness)来解释写意绘画的特点。首先,写意绘画追求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媒介与对象之间的某种东西。彭锋教授由此引出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有关对象与媒介之间的理论。沃尔海姆指出,“与表象相适应的看”允许我们同时关注被表象之物和表象,关注对象和媒介,因此是“看出”(seeing-in)而非“看作”(seeing-as)的实例化。来自有关表象的一个更有力的论点是,若把表象视为表征,那么我们就不仅被允许,而是被要求去同时关注对象和媒介。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时,我们的集中意识和附带意识会放置在不同的对象上,由此带来截然不同的观看方式。在欣赏写意绘画时,我们的心灵集中意识在“意”(meaning)上,身体附带意识则关注在媒介和对象上。通过媒介和对象之间的张力,绘画超越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相连。

具体谈到中国画,彭锋教授认为,中国画具有三重性,即形、意、笔墨,与沃尔海姆所说的“双重性”相比,中国绘画多了一重“意”。正如王履《重为华山图序》所说,“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传统中国美学中的“之间”概念和当代西方美学中的“双重性”告诉我们,我们对绘画的体验可能不仅仅来自于对象或媒介本身,而更多地来自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彭锋教授分析了不同艺术表现形态中的写意,包括戏剧、音乐、园林、书法,并指出,这些写意艺术,都在探讨和追求“之间”与“之外”的结构。

师生互动


Q:您不仅是一名艺术评论家,也是一名艺术策展人、编剧。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身份的?

A:首先,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是非常不同的。我做的主要工作是艺术评论,创作只是自己的爱好。当然,这些不同的身份为我提供了多重视角和机会,使我能够深入理解艺术领域的不同方面。作为评论家,我能够通过文字和批评观点来解读和评价艺术作品,促进艺术对话和理解。作为艺术创作者,我有机会通过剧本,将艺术表达融入到戏剧、电影或其他表演艺术形式中,以更直观、更感性的方式触达观众。

Q:最近几年,有很多中国现代舞剧,比如《只此青绿》《东坡海南》。在您看来,现代舞剧是如何表达古代的美学和思想的?

A:现在的很多舞剧的舞蹈其实是融合了古代舞的精华,将古代的文学、历史故事或哲学思想重新演绎和呈现。比如舞者的身体语言、舞台布景,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往往会参考古代壁画等艺术作品,以获取关于古代生活、服饰、风俗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舞剧更加真实和具有历史感。

采访/文字:李独怡

讲座内容整理:陈荃新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