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至14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功举办第八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Yenching Global Symposium, 以下简称YGS)。来自全世界51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名优秀青年代表,与各行各业的嘉宾相聚燕园,共同缔造了一场汇聚青年力量、展现中国发展、倾听世界声音的思想文化盛会。
作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旗舰活动,YGS由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发起并筹办,旨在搭建一个跨学科对话的平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领袖、行业专家以及燕京学堂的青年学子能够从多元文化视角探讨与中国相关的议题。
本届YGS的主题为“齐思新象,共塑均衡”(Equilibrium: Our World in Balance),意在多重历史性转折点的背景下,寻找科技、自然与文化变革中的平衡之道对于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具有关键意义。
今年的YGS下设三个议题,分别关注“科技与文化”“文化与自然”以及“科技与自然”。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者通过与各领域专家和领袖的深入对话和富有洞见的讨论,共同探讨全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构想国际合作和未来世界的蓝图。
科技与文化:探索包容性创新
4月12日,在“科技与文化”的主题之下,分论坛致力于讨论科技创新与其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科技创新如何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孕育而生,以及这些创新成果如何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社会期望相互作用。
分论坛1 智造未来:中外共谱人工智能发展蓝图
Engineering AI's Future:Collabor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热门话题之一。我们在谈论人工智能带给世人的便利与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挑战和潜在的危险。道德伦理的挑战是主讲人最为关切的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宏强调了对人工智能的监管难题,特别是法律需要不断监控和调整以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Knowtex首席执行官张若兰从其生物学研究的经验出发,讨论了数据隐私和医疗人工智能对患者的重要性,主张采用强加密和匿名化实践以保护患者信息。波形智能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姜昱辰则强调了人工智能产出和版权保护的争议性问题,认为从道德角度来看需要法规更强的监管。
三位主讲人在讨论中也提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与全球社区在制定确保人工智能道德伦理和有效使用的同时也需关注促进创新规章制度方面的合作。在回答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时,主讲人认为人工智能目前难以取代人类,反而是提高效率和创造力的有效工具,人类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能力必然低于人工智能。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也确实为各个领域提供了变革性的机遇。在将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融入到社会和大众社群中时,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其中的利弊并且取得平衡。
分论坛2 健康革新:中国健康科技前景
Revolutionizing Wellness: China's Health Tech Landscape
本分论坛云集了来自医学、科技、创新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健康科技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蓝图。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是该分论坛的讨论焦点。主讲嘉宾就此讨论了人工智能对他们所处领域的深刻影响。应世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曹飞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简化药物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和睦家医疗创始人、新风医疗副董事长Roberta Lipson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提升诊断精确度方面的支持作用。数坤科技首席技术官郑超则概述了人工智能在医学,特别是放射学领域中优秀的诊断能力。
虽然三位主讲人都对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的潜能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他们也一致同意人工智能只可能作为辅助而并不会取代人类。他们强调了私营企业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动态互动,这些互动正在塑造中国蓬勃发展的健康科技行业。基于医疗保健中复杂的监管程序及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中的融合被认为是一种增强效率和准确度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强调人际互动、以人为本的医疗护理体系的完全方案。讨论会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医疗政策之间需要保持平衡,以维护该行业的可持续性。
首钢园参观
4月12日下午,4月12日下午,YGS的代表们探索了首钢工业园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园,曾是这座城市的工业支柱,如今已转变为一个充满文化、现代化和绿意的活力中心。这个独特的空间将首钢集团悠久的工业历史与当代设计的流畅线条融合在一起。
代表们首先登上了三高炉的9.7米平台,深入了解了这座具有功勋的高炉的冶炼工艺和改造历程。随后,大家来到了首钢三高炉的40米高处。从这个高度俯瞰,首钢园区北区的全貌尽收眼底,工业遗存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代表们还登上了群明湖北路段的空中步道和滑雪大跳台,感受城市更新的活力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留下的运动气息。
“后真相时代”工作坊
4月12日下午,YGS有幸邀请到战略与传播咨询师、畅销书作家Hector Macdonald为代表们举办了一场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题为“后真相时代的真理:人们如何在不说谎的情况下进行说服、激励和引导”。这一工作坊的内容基于Macdonald的畅销作品《后真相时代》(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该书自2018年出版以来,在中国已经售出超过10万册,并且在2023年的高考中被选为开篇阅读材料。
在工作坊中,代表们通过参与互动练习,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信息、新闻和话语的本质,并将其与会议的主题,如人工智能和可持续性等议题相结合。
文化与自然:实现融合性共存
4月13日,在“文化与自然”的主题下,论坛专注于探讨人类社会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变革以及艺术表达的多样性。论坛汇聚了奥运冠军、全球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以及深具洞见的学者,为与会代表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此外,执委会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工作坊。
分论坛3 逐冠之路:运动健将的职业生涯
Going for Gold: The Lives of Professional Chinese Athletes
本次论坛聚集三名杰出运动员:奥运会体操冠军、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邓琳琳,奥运会短道速滑冠军范可新,亚运会跳高冠军王宇。在来自燕京学堂学生、长跑运动员Pippa Ebel的主持引导下,与会者探讨了关于中国运动行业发展、运动员职业与学业平衡、体育教育等方面的议题。
邓琳琳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有必要向家长展示体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益处。她分享了自己退役后在运动员、教练、老师、母亲等角色之间的转换的经历,并将个人亲身经历与女性问题联系起来,探讨了面对职业发展挑战时的思考。范可新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不分国界,强调奥运会是培养个性和品格的平台,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有机会交流和沟通;同时她希望看到更多女孩参与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能够在各个方面帮助她们成长和发展。王宇指出目前体育行业内面临的挑战,包括训练体系和技术方法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及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家长对文化课的强调与对体育价值的忽视。他提到竞技比赛中产生的压力是正常的,并分享了自己学习职业生涯中保持平衡、有效应对压力的经验。
分论坛4 论中国学:探索新时代的中国学范式
On China Studies: How to Approach Studying in China in the Modern Age
本次分论坛以“论中国学:探索新时代的中国学范式”为主题,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在当今世界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国研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推动中国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影响。来自中国研究不同领域学者们共聚一堂,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共同探讨了现代中国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张隆溪强调中国研究的多学科性和跨文化性,认为从外部视角理解中国至关重要。他提出通过多元视角来理解中国,强调海外学者和中国学者之间的互补性和重要性。香港大学现代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研究项目主任Loretta Kim讨论了语言、历史和文化对于深入研究中国的必要性,尤其强调了对地方文化和语言的重视。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强调了中国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和学者的角色,提及了不同学术机构的影响和动机,并讨论了在中国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于推动中国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助理Chad Futrell强调了在中国生活和学习对于非中国学者的关键性,尤其强调了语言和历史知识的必要性,讨论了学者在中国研究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推动多元化理解的重要性。
分论坛中,中外学者们达成共识,即中国研究应当是一个开放、多元、跨学科和跨文化的领域,需要以全球化视野和专业知识来探索中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中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分论坛5 自然之美:中国的艺术表达
Nature as Artistic Expression in China
此分论坛汇聚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围绕着“自然之美”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展示。来自四川美院的艺术家魏久捷以古典文学中的神兽为主题,通过个人意志的解构表达情感,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创造力。他认为现代艺术不应局限于传统,而是通过个人感悟塑造独特风格。国家一级演员、辽宁芭蕾舞团首席敖定雯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她通过舞蹈和艺术作品,以自然和时间的关系为主题,展示人类情感和哲学的发展。她在作品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芭蕾,呈现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当下的珍惜。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学法国的艺术家向振华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他通过艺术创作反映出自然与空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强调个体创作中的中国、传统和自然元素。他在作品中尝试打破固有的空间限制,将个人经历和情感融入其中。
这次论坛展示了艺术家们对于自然、时间、空间和个体经历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他们试图超越传统,通过个人感悟和创作,探索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新意义和可能性。
分论坛6 绿色洞见:全球气候变迁中的领袖与对谈
Insights into Climate Change Leadership
该论坛围绕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展开讨论,强调了领导力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多方合作和平衡利益的重要性。学者们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策略和角度,包括政府、企业、青年的责任,以及科学与政策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联合国负责气候变化问题前助理秘书长Janos Pasztor认为领导力不只是个人的能力,而是去引导、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他探讨了气候变化问题,指明了政府、NGO和民间社会的角色和意义。阿拉伯青年气候行动发起人Neeshad Shafi注重青年在气候行动的中的参与,指出西方和其他地区的青年活动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他强调青年应参与决策过程,帮助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反对将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呼吁政府和企业担负起责任。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王会东认为领导力需要个人资质和激励他人的能力。他强调科学与政策的之间的联结,提出应思考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关系。溢达集团中国控股董事长Calvin Tsang强调消费者在气候行动中的责任,指出企业应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他认为政府应该推动企业变革,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文化工作坊
4月13日下午,代表们沉浸式地体验了多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工作坊活动,该活动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龙舟体验工作坊中,代表们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了划龙舟的技巧,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乐趣。通过这项活动,代表们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在书画艺术探索工作坊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代表们亲手挥毫泼墨,体验中国书法和国画的魅力。
在汉唐舞艺术体验工作坊,代表们穿越时空,重回汉唐时期。通过赏析《孔子》舞剧选段《采薇》,代表们不仅感受了古典舞蹈的优雅,还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舞蹈与古代哲学思想的交融,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古琴与昆曲欣赏与实践工作坊中,代表们领略了这两种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古琴的悠扬和昆曲的细腻,让代表们穿越时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武术文化体验工作坊带给代表们力量与智慧的体验。大家学习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等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感受到了武术中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通过实践,代表们对中国传统武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中国结编织工作坊中,代表们亲手制作了寓意吉祥和谐的中国结。通过编织,代表们了解了中国结的各种款式和背后的文化寓意,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乐趣和成就感。
昆曲表演
4月13日晚,YGS的代表们在秋林报告厅观看了精彩的昆曲表演。昆曲是一种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传统戏曲。北京大学昆曲社的社员为代表们表演了《孽海记·思凡》《狮吼记·跪池》两部经典作品。代表们不仅欣赏到了昆曲的精致舞台表演,还深入了解了戏曲的艺术魅力和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然与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4月14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4年全球青年中国论坛(YGS 2024)迎来了最后一天。当天的三场分论坛涵盖了当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热门问题。随后,YGS 2024举行了闭幕式。
在该日的分论坛中,参会嘉宾和代表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利用成熟和新兴技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分论坛的重点分别聚焦于为治理气候变化的技术提供解决方案,以及以中国电动车产业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论坛不仅涵盖全球环境问题,还探讨了本地化的环境问题以及中国创新解决思路。
分论坛7 生态之梦:中国城市设计的绿色蓝图
Designing China's Eco-Cities
该论坛汇集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中国的生态城市设计,特别是天津中新生态城进行了深入探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孙轩分享了他在城市计算和数字基础设施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强调智慧生态城市的构建不仅关注环境改善,更涵盖生活、产业和理念的全方位生态化。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探讨了可持续交通政策的实施,如通过低技术解决方案和电动汽车推广,来应对高密度城市的交通需求。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副总裁Tan Jun Han从战略规划的视角,讲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市场化策略和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
分论坛中,专家们还讨论了如何将自然空间融入城市结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哥本哈根的“手指规划”为例,展示了生态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专家们强调了国际合作与本地实践的结合在推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该分论坛提供了对生态城市多维度特征的深刻洞见,并探讨了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复制和扩展生态城市模型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参与者探索了利用技术和政策推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分论坛8 小企业、大动能:可持续能源新时代的引领者
Green Horizons: SMEs Driving Sustainable Energy Transition
本分论坛关注中小企业(SMEs)在推动可持续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们共同讨论了这一全球趋势,表达了对中小企业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洞见,探索了小企业在环保能源转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浦发硅谷银行北京分行创新金融总监熊抒原分享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经验,以及他们如何支持科技初创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实现增长。MSC咨询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项目经理周沐融讨论了ESG咨询的重要性,强调了在中国推广ESG知识的挑战与成就。她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教育公众并推广ESG概念,建立了新的网络联系。
专家们还深入讨论了SMEs在追求能源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包括技术、资金和政策约束。熊抒原和周沐融都强调了SMEs因其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而在绿色转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此外,该分论坛还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的潜力和角色,特别是在亚洲和更广泛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出口市场,尤其是在非洲和南美,表现出强劲增长,显示了其在全球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分论坛9 电动化未来:探寻车辆供应链的新趋势
Following the Electric Vehicle Supply Chain
该分论坛着眼于电动车(EV)供应链的复杂网络,探讨了电动车在应对环境挑战中的关键角色及其可持续性措施、技术创新和政策框架。专家们深入分析了推动绿色出行转型的全球动态,并讨论了电动车行业在气候变化紧迫背景下如何促进可持续未来。论坛嘉宾包括Marbanc International总裁、具有25年绿色能源领域经验的Michael Go,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牛天林,以及理想汽车产品规划高级总监张骁。
在讨论中,张骁分享了中国如何在电动车领域迅速崛起,指出能源价格低廉是中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牛天林讨论了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电动车发展政策中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各种补贴和政策支持加速电动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Michael Go强调了中国在建设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成就,认为中国公共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无与伦比。他还指出,中国在制造能力方面的规模扩展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此外,专家们还讨论了电动车在减少污染和碳排放方面的环境影响。牛天林指出,电动车是减少交通碳排放的关键工具,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最后,论坛探讨了电动车行业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Michael Go提到了关注钴和锂矿工条件、遵循欧洲指导方针等做法;张骁则强调了中国在绿色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方面的进步。此分论坛为代表们提供了关于电动车供应链全球动态的全面理解,以及电动车行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增强了与会者对于电动车行业未来的认识和理解。
闭幕式
4月14日,YGS闭幕式在秋林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张隆溪出席会议。YGS 2024的联合主席贾子群主持闭幕式。在北京大学阿卡贝拉社成员的表演中,YGS 2024的闭幕式正式拉开帷幕。
随后,两位YGS 2024的参会代表上台进行了发言。来自英国的Michael表示,他自从在伦敦的中学学习中文以来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直到这一周,才终于能够沉浸式地体验中国。他表示,能够在YGS 2024见到世界各地的代表是一种荣幸,并感谢了YGS 2024执委会以及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筹办。
来自伊朗的Nooshin表示,YGS 2024的氛围非常特别。代表们不仅与相关主题的领军人物进行了交流,还与来着多元背景的代表团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她表示,每位代表都被分配了一位燕京学堂的同学作为YGS伙伴,帮助代表们更好地适应在北京大学的校园生活,这让代表们感到非常温暖。
随后,YGS 2024的联合主席贾子群发表闭幕致辞,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她表示,虽然四天的经历很短暂,但代表们所进行的对话、分享的故事、建立的联系都将是“改变”生根发芽的种子。YGS 2024即将结束,但寻找人生的平衡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燕京学堂的同学们为来宾们演奏了一首《甜蜜蜜》,借此为参加此次论坛的嘉宾和代表送上美好的祝福。最后,YGS 2024的全体执委会成员上台,再次向前来参会的嘉宾和代表们致意。
文字:邝子晴、李凌云、朱镇、邹明洋
海报:王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