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贡献世界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行成立十周年汇报会



2024年5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

5月16日和17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校长龚旗煌,在副校长王博、方方,党委副书记姜国华的陪同下,分别莅临二体地下中庭,参观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十周年图片展。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向校领导介绍了学堂成立十年来的各项工作,包括课程建设、实地调研、学生活动、校友发展等。郝平书记和龚旗煌校长对学堂十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堂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殷切希望。陪同看展的还有北大国际合作部部长李昀,北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鹏、副院长王天兵等。

自2014年成立以来,燕京学堂坚持以“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关怀世界”为基本定位,依托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深厚的历史积淀、雄厚的师资力量,致力于以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培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

十年知行探索,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切磋淬炼,十年雏燕长成。自建院以来,燕京学堂在试验、反馈、调适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追求学术性与实践性、专业知识与通识视野、中国问题与世界意识的融合贯通,在建设中国学硕士项目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学子从这里走出,他们奔赴国际组织、政府部门、海内外顶尖学府、世界知名企业,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持续贡献着自己的青年力量。


5月18日上午,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汇报会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汇报会由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主持。活动开始,青舟合唱团带来了精彩的《蒹葭》《双燕》《定风波》合唱,用音乐表达中国古典文学,展现了中国诗词与西洋乐器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美感。开场表演过后,范士明副院长致开幕辞,他对到场的校内外领导,以及长期关心学堂发展的业界人士、校内各院系老师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之情。

随后,现场播放了燕京学堂十周年纪念视频,从“时代选择”“沃土”“心的联结”“不设限的未来”四个方面展现了燕京学堂的十年办学历程。北大原校长王恩哥,燕京学堂首任院长刘伟、名誉院长袁明、院长董强等讲述了创办学堂的初心和使命,许多师生分享了他们在燕京学堂教学和就读的美好经历。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致辞。他代表郝平书记、龚旗煌校长对燕京学堂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王博副校长认为,燕京学堂的独特之处在于:立足北大、读懂中国、连接世界,立足当下、连接历史、塑造未来。它从历史中走来,始终抱有对当下议题的浓厚兴趣,并将致力于开创新的未来。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让中外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燕京学堂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对“新时代中外青年人文交流”这一命题做出的回应。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各级领导单位、合作部门、校内各院系、职能部门等的合力托举下,燕京学堂在办学模式、课程设计、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王博副校长相信,通过在燕京学堂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这群年轻人将继续传播友谊、传递和平,持续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发挥纽带作用。王博副校长也对燕京学堂的未来发展表达了期待,希望学堂不忘初心,传承守正创新的北大精神,继续踏歌而行。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作为教师代表发言。郭雳教授长期关注燕京学堂的建设和发展,在学堂担任《转型中的中国》《中国的商业与社会:法律视角》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主讲教师。他认为,在世界这个大课堂上,中国不再是一门“选修课”,而愈发成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燕京学堂十年来的成长历程与北大、中国及世界的发展始终紧密相连,而它的成就与荣耀属于每一位为学堂发展付出心血的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朋友。学堂的中国学项目强调“国际化、跨学科、实践性”,不论是师资力量、英文教学,还是选课机制、实地调研,燕京学堂都为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青年提供了卓越的教育资源,让充满活力的中国学研究在中国大地上徐徐展开。郭雳教授认为,学堂的办学成果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书籍出版、教学奖项等方面,还在于那些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世界公民意识的年轻人。他相信,在未来,他们将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燕京学堂正式发布建院十周年出版物——学生课程论文集《新堂燕语》,该环节由燕京学堂学业主任陆扬主持。经学堂授课老师提名,该书共选录近年课程论文14篇、院长研究基金结项报告3篇,并由华文出版社即将出版。论文作者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波兰、德国、美国、南非、日本、新加坡、英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研究方向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汉学与中国研究、比较文学、中国艺术史、全球人口研究、语言研究、家庭与性别、国际教育、城市规划、国际经济等领域,充分体现了燕京学堂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培养特色,以及学堂同学通专结合的研究路径。陆扬教授指出,燕京学堂在成立之初便希望培养出冷静而又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者,在立足中国的前提下开展有趣味、有价值的研究。本书收录的这些作品或许并不完美,但却真切地反映了学堂学子们进行学术探索的历程,也为未来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可以超越的典范。陆扬教授感谢华文出版社社长包岩对此论文集的支持与推广。

2021级中国同学孙雯分享了她在跨学科研究、中国学、全球意识等方面的写作经验。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晨在学堂长期开设《中国艺术史》课程,她指导的学生作业入选了此次出版的论文集。她认为,这本课程论文集体现了燕京学堂对卓越和创新的追求,在未来也将成为燕京学堂的一张响亮名片。

随后,现场播放了友校代表致辞视频。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认为,去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当地生活,亲身体验其中,并用这种体验反哺自己的学术研究。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认为,燕京学堂在过去的十年中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全球公民,这与昆山杜克大学的理念高度一致,期待在未来燕京学堂可以与昆山杜克大学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尊重知识的世界。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魏亚当(Adam K. Webb)对燕京学堂的十周年发展成果表达了高度认可,期待学堂在推动中美友好交流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当天正在昆山杜克大学参加活动,她发表了视频致辞。袁明教授认为,燕京学堂开启了一段旅程,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富有才华、勇于创新的年轻人聚集到北大校园,使他们互相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并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2015年,袁明教授曾经作为教师代表欢迎第一届燕京学堂的学生,当时到场的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96位同学;十年过去后,学堂已经培养出972名学生,他们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袁明教授始终关心学堂建设、关注学生发展,并和许多学堂的毕业生保持着联系。她认为,跨文化、跨学科的集体探索和实践能够不断激发年轻人的活力、好奇心和想象力,文化的力量正在于此,衷心希望燕京学堂可以在未来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发表了学堂十周年发展报告。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宣布任命董强教授为燕京学堂院长。董强院长长期从事法国语言、文学、文化和中法文化比较研究,于2009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董强院长表示,从个人初为院长的惶恐和忐忑,到一路走来,他可以充分地与各国青年学子共情,了解青年人的关切与需求。他从两年前接任院长的时刻谈起,认为燕京学堂产生于时代的呼唤,但同时也诞生于决策者的远见,成长于管理者的培育。董强院长感谢原校长王恩哥、首任院长刘伟、名誉院长袁明教授,以及原校长林建华,表示要深入体会燕京学堂的办学初心,尊重其人文渊源,在明白学堂“所来之径”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十年来,燕京学堂的发展和成长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多方支持,尤其应当感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百贤教育基金会、徐淑希讲席教授基金、砺德讲席教授基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这使学堂可以聘请到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荣誉教授张隆溪等,他们的加盟也为燕京学堂的国际声誉带来了最好的保障。

董强院长认为,作为培养应对各种挑战的人才的高地,高等教育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做到变与不变,如何不忘初心又勇敢前行,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董强院长先后在哈佛中国论坛、世界发展论坛等场合发表重要演讲,分享燕京学堂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建设经验,致力于提升燕京学堂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推动燕京学堂与海外重要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他认为,燕京学堂的尝试和实践表明,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燕京学堂每年招收120名左右的学生,九年来,范围覆盖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374所高等院校,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中山大学等的优质生源,他们在这里了解中国大地,坚持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文史哲或政经法研究,并获得第一手宝贵的“中国经验”。在参观燕京学堂的十周年图片汇报展时,郝平书记指出,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和学校。应当鼓励学生深入中国各地,直接地接触和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和风土人情。在燕京学堂,无论是核心必修课“转型中的中国”“实地调研”,还是院长研究基金或全球青年中国论坛,这里的年轻学子们都能够获得许多机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术探索,通过实践来回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董强院长指出,北京大学近年来一直强调守正创新,如何进一步深耕北大的人文土壤,在全球各种挑战中让自己更加扎实、更加坚强,是燕京学堂的下一个十年将要回答的问题。他愿意与同事们一道,在北京大学领导的强有力支持下,在兄弟院校的积极配合下,在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关心下,夯实燕京学堂已有的良好基础,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让越来越多的国际优秀学子了解学堂,报考学堂。十年前,当董强院长前往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参访时,他还并不知道,在彼时的中国,一座年轻的、具有全新理念的学院,正在北京大学诞生,更未曾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个学院的院长。面对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文教育还可以拥有怎样的价值?董强院长引述米兰·昆德拉在《慢》中表达的思想:我们发现,快速,绝不是当今或未来社会的唯一价值。“探索”本身的乐趣,以及在不同文明之间穿梭的体验,都对人的心智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跨国的、扎根生活的、提供美好体验的氛围中成长,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燕京学堂愿意为这种快乐提供最好的机会和场所。

2018级中国校友雷雪飞、刘嘉越,2022级尼日利亚学生 Grace Ishola(李明德)和2023级美国学生 Samuel Pekats(彭少华)动情地分享了他们在燕京学堂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在静园求学问道的两年间,他们或努力修习中文,或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师友,更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山西、四川、重庆、海南等地的实地调研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青春记忆。值此学堂成立十周年之际,他们也希望更多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可以学有所获、学得舒心、学成归来。四位同学一起来带了精彩绝伦的表演节目,重新填词《甜蜜蜜》《上春山》,学堂同学用中文及各外国语言共唱生日歌,同祝燕京学堂十周年生日快乐,本次活动在热烈、温馨的美好氛围中圆满结束。

参加汇报会的部分嘉宾:

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大泉

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虎翼雄

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建辉

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席茹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处处长马赟

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荣誉教授、北大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张隆溪

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美关系未来项目主任马瑞欣

首尔国立大学前副校长、国际大学院前院长郑钟昊

李革赵宁基金会代表张展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

国际儒联办公室主任、北师大京师学院副院长肖铠

华文出版社社长包岩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灵茜

民生美术馆馆长李峰

北大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

北大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

北大历史学系党委书记何晋

北大法学院院长郭雳

北大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

北大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

北大校友办主任李文胜

文字:杨新颖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