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强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发展报告

2024年5月18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汇报会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在此次汇报会上发表了学堂十周年发展报告。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宣布任命董强教授为燕京学堂院长。董强院长长期从事法国语言、文学、文化和中法文化比较研究,于2009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现将董强院长所做报告原文转载如下。



尊敬的王博副校长,尊敬的教育部及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尊敬的各兄弟院校代表、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领导、国际友人,尊敬的各位支持过燕京学堂、为学堂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社会各界朋友,亲爱的同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本来可以是我最不紧张的一次讲话,因为这是头一次在学堂的重要公开场合,我不需要用英语讲,而是可以用母语中文;但同时,却是我最紧张的一刻。因为,担任院长才两年多的我,需要为一个十周年的学院作全面的汇报。

“从哪里谈起?”这是作为一个文化人最喜欢问的基本问题。事实上,这一次,我必须从头谈起。而在我两年前接任时,我对于燕京学堂的源头及其成长,一无所知。因此,我对自己说,我需要去了解初心,尊重源头。感谢王恩哥校长、刘伟校长兼院长,尤其是感谢我的前任、如今的名誉院长袁明教授,他们刚才在视频里高度简洁、情真意切的讲话,相信已经为大家提供了基本信息,让我们看到了学堂的“所来之径”。

但是,这还不够。于是,跟我的同事们一道,我们在二体的阳光大厅,设立了一个燕京学堂十周年的汇报展。我强烈建议各位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去看这个图片展。我和我的同事们随时乐意为你们导览。事实上,北京大学的郝平书记、龚旗煌校长,已经在王博副校长、方方副校长、姜国华副书记等其他领导的陪同下,分别在昨天下午和前天下午,认真观看了这个展览,对学堂的工作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作出了未来发展方向方面的多项指示。

因此,尽管今天他们因为其他重要公务而未能到场,但已经体现了对学堂十周年庆祝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此,我和我的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正如我们衷心感谢各位的到来。

同时,这个展览的策划、设计和制作过程,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难得的回顾机会,再次感受到十年来学堂的发展历程。当我在中途看到自己的第一张照片在学生和学堂的员工中出现,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想起那时,我磕磕巴巴地用英语念一个别人为我准备好的稿子,担心自己是否有奇怪的口音,担心自己的重音落点不对。

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汇报会上,讲自己的这些小小感受,似乎是不合时宜的。然而,我想到的,是初到燕园、开始学习汉语的各国青年学子。正因为我个人作为院长的懵懂和忐忑,以及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让我可以尽情地与学子们共情,并在尽力融入学堂的过程中,勉励国际学子融入北大,融入社会,融入中国。在迎接新生的时候,我总会与他们约定:你们好好学汉语,学中国文化,学好你们的学科;我好好学英语,了解世界,更好地为你们服务。感谢学堂的学子,在这种自发、天真的约定中,我们共同成长!

我的汇报,一定要提到这张照片。这是一个动人的时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这八个大字,如今立在静园三院入门处的墙上,每次见到它,都是对我们的提醒和启示。我要感谢每一位参与了燕京学堂创立的领导和成员,以及高度重视燕京学堂发展的校领导如林建华校长。燕京学堂可谓应运而生,它产生于时代的呼唤,但同时也诞生于决策者的远见,成长于管理者的培育。事实证明,燕京学堂的国际化道路,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陆续收到一些院校的邀请,去帮助论证设立类似学院的可能性,我与同事们会应邀参与有关中国学的各种论坛和讨论。这种人们会称之为“竞争”的做法,让燕京学堂更加显得卓然前行,出类拔萃。

是的,燕京学堂从一开始,就有高起点的站位和定位。这是一张我的前任袁老师和我都喜欢展示的图表,显示近年来燕京学堂的生源。

大家可以注意到,学堂的学生来自全球最重要的一些大学。当人们在为自己的学校能在全球排名榜上排在多少位而焦虑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球最重要的学校,每年都在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学子。这些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的学子的总数量,每次让我看到时,都会感到晕眩。是的,感到晕眩,不敢相信。同时,来自中国最好大学的学生——当然以北京大学为首——与这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学子从一开始就融入在一起。是的,燕京学堂不是一块外国留学生的飞地,而是留学生在学院内部就跟中国学生融入在一起的真正国际化乃至本土化的中国高水平国际教育机构,而且这些学子可以同时更好地融入到北京大学的大家庭中。这是学堂的定位,也是学堂的魅力。同时,千万不要以为学堂只注重所谓的发达国家生源,事实上,学堂覆盖了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学生来自374个不同的学校。当大家知道,学堂一年的招生只有120名左右,那么,大家就会发现,这一覆盖面是多么的大。

学堂依托的是北京大学最好的人文社科师资,涵盖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也即一般所说的文史哲,政经法。同时,跨学科是我们的原则。正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谈论“中国学”,而不是简单的中国经济,或者中国历史。

有人会问,如此好的生源,在学堂两年之后,去了哪里?用一句流行的俏皮话,你们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对于这样的问题,假如是恶意的,我们连回答都不想回答;假如是真诚的,我们会向他们展示这样的图表。

各位可以看到,学堂的学子们,毕业以后,大都深深留下了中国经验的痕迹。而这正是我们的定位和目标:我们为来自全球最优秀的学子,提供最好的中国经验。在学堂的两年,在中国的两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年,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度,无论他们去向何方。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设置了专门定制的课程。《转型中的中国》,是学堂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旨在让学生能够全面学习到中国的现状,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

我们深知——昨天郝平书记在参观我们的汇报展览时也特别指出——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和学校。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中国各地,了解各地的发展和风土人情,直接接触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和生活现状。每年的田野考察,都是学生最积极参与、最能集中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喜爱,催生出更大的学习热情的时刻。

同时,我们深感短期内的集中考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设立了“院长基金”,每年通过院务会的认真筛选,从众多的申请中选出最好的调查研究申请。学子们可以通过院长基金,到几乎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各种领域的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在这样的申请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聚焦自己最想了解的课题,并通过可靠的途径,达到自己的调研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这在学堂的理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全球青年中国论坛(YGS),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主性的重要平台,也已经成为燕京学堂的旗舰活动。历年来,各届学子发挥高度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抓住时代的重要课题,举办了一次又一次高水平的论坛。去年,作为新任不久的院长,本着同样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想法,我提出让论坛走出校园。我们与海南陵水国际教育园区合作,成功举办了一次“海边的YGS”。


今年四月,我们刚刚成功举办了题为“齐思新象,共塑均衡”的YGS论坛,全球报名参加的学生超过了一万人,成为同类论坛中的佼佼者,完全可以与著名的“哈佛中国论坛”以及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办的“世界发展论坛”相媲美。

这是我本人亲身参加了这两个美国的著名论坛,进行比较之后的做出的结论,应该不是黄婆卖瓜。

各位领导、嘉宾、同行,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深知,全球的高等教育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的根本因素,来自时代过于飞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高等院校不是寺庙,也并非我们心目中那样的净土。作为培养应对各种挑战的人才的高地,作为思考未来而未来已来的教学、科研场所,高等教育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社会,来自高科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做到变与不变,如何不忘初心,又勇敢前行,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十周年之际,举办这样的回顾展览,这样的汇报会,以及下午将要举办的研讨会。北京大学近年来一直强调守正创新。如何进一步深入扎根北大的人文土壤,对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保持最大的清醒,在挑战中让自己更加扎实,更加坚强,这是我们下一个十年将要面临的问题。从今天起,我愿意与同事们一道,在北京大学领导的强有力支持下,在兄弟院校的积极配合下,在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关心下,夯实燕京学堂已有的良好基础,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让越来越多的国际优秀学子了解学堂,报考学堂。

事实上,我们深知,学堂一路走来,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多方支持。感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为我们提供大力支持。我们同时也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我们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帮助。砺德讲席教授基金、百贤教育基金,徐淑希讲席基金等等,它们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让我们可以聘请到最优秀的教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最重量级人士,比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比如在座的张隆溪教授。他们的加盟,为我们学堂的国际声誉带来了最好的保障。

各位领导、嘉宾、同行,亲爱的朋友们,在今天这个庆祝燕京学堂十周年的特殊而美好的时刻,我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往事:作为法国文学专家,我决定前往意大利,去探寻司汤达笔下的《帕玛修道院》。由于没有直飞的航班,忽发奇想的我,在地图上找了一个离帕尔马最近的城市,准备从那里坐火车前往。那座城市叫博洛尼亚。就这样,冥冥之中,我来到了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在博洛尼亚大学的体验,我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尤其是因为我毫无准备。在那里,我见到了无数个“最早”,无数个“保存得最完好”。我至今记得,一个当时的婴儿胚胎标本,还完整地保存在那里。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一座年轻的、具有全新理念的学院,正在北京大学诞生,更不知道,同样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有一天我会突然成为这个学院的院长。这个学院的名字就叫燕京学堂。在博洛尼亚,我想到了西方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历程,想到了遭受火刑的布鲁诺,想到了偷偷去进行人体解剖的达芬奇,等等。

如今,人类又一次抵达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当我们看到各种大数据、大模型,当我们看到“Sora”式的生成,我们不仅要问,在人工智能呼啸而来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东西可以在几秒钟内“生成“的时候,人类该如何去面对“培养”,该如何面对“成长”?“揠苗助长”之类的成语,是否还具有反面例子的价值与力量?而“培养”与“成长”,是教育的根基。在燕京学堂一年一年本身的成长中,在学堂接纳的中国和国际学生一年一年的成长中,我们能够提供什么,能够做什么?这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它是一切教育的存在理由。

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再一次想到了博洛尼亚。我还想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描述。人类在资本主义阶段创造出来的财富,超过了人类在此之前整个历史阶段的总和。然而,在博洛尼亚这座世界最古老的大学,我感受到的,却是资本主义社会来临之前文明的缓慢发展及其在缓慢的探索中创造出的璀璨夺目的成果。正如我的导师米兰昆德拉在其作品《慢》当中所说,我们发现,快速,绝不是当今或未来社会的唯一价值。对于文明的尊重,探索本身的乐趣,尤其是在不同文明之间穿梭的对人的心智成长的重要性,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在跨国的、扎根生活的、提供美好体验的氛围中成长,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燕京学堂愿意为这种快乐提供最好的机会和场所!

谢谢大家!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