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全学年核心必修课程,“转型中的中国”把握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脉络,聚焦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围绕现代性、可持续性主题,以跨学科的视角审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在经济、政治与法律、社会与文化、环境与健康等若干领域中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
这门课程的教学团队由来自北京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的13位教师组成。课程开设八年以来,逐年进行优化完善,愈加呈现出体系化与脉络化。
2024年6月1日,“转型中的中国”课程年度论坛顺利举行。论坛第一模块为教学研讨会,参与本学年课程教学和指导的教师从不同学科的视角研讨“中国转型”所涉及的现代性、可持续性、人文性的表现与含义,重点围绕“中国转型近年来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思想动态”“跨学科整合性课程框架”以及“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审阅了研究生会学术部对课程的书面反馈,并听取了助教代表对这门课程的反馈。
论坛第二模块为学生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本学年,燕京学堂2023级的同学们按照研究兴趣分为34个研究小组,其脚步覆盖到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云南、陕西、青海、新疆等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年度论坛首次开展跨领域汇报展示,实现分会场内师生进行跨学科议题的深入交流。其中,论坛二的八个小组从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汇报展示。数字经济方向的五个研究小组分别从中国的创业兴邦、教育树人、智能灌溉、农业兴农和体育强身的视角研究人工智能的影响。两个法律领域的研究小组则探讨人工智能与中国法庭、中国知识产权的关系。同学和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跨领域分享交流,让不同学科的研究得到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让观点碰撞、思维拓展,有助于从更前沿的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的问题。
学生展示论坛一
学生展示论坛二
学生展示论坛三
学生展示论坛四
论坛闭幕式于当日晚举行,燕京学堂培养与奖学金部门主任范美文主持。此次闭幕式颁发了“最佳海报奖”和 “最佳学业奖“。“最佳海报奖”经由参与论坛的老师、助教和学生共同投票选出,每个领域内票数居于首位的小组海报荣获此奖。
“最佳学业奖”是由四个分论坛的授课教师依据学生研究成果展示的专业性、创新性、逻辑性、前沿性等方面予以综合评分而评定得出。其评分维度涵盖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的专业与恰当、口头表达的清晰流畅和感染力等方面。
最佳海报奖
最佳学业奖
经济领域获奖小组重点关注具有可持续性与包容性的社会经济增长。该组调研了企业避税行为受不同机构ESG评分差异的影响。Alexander Keng(加拿大)、马一文(中国)、James Pye(英国)与Seoklin Yim(韩国)四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对2015至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定量回归分析,验证了ESG评分差异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显著抑制效果。此外,他们还对三名ESG评分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各个机构的ESG评分之间存在分歧,这一分歧源于理论框架、指标权重和设计的差异。
社会与文化领域获奖小组成员Samuel Benjamin Pekats(美国)、Ian Ga-Jun Wong(美国)与Zhen Yu Yao(澳大利亚)通过研究中国社区对外籍人士的吸收情况,讨论了外籍人士与当地社区基础设施的互动方式。他们特别研究了疫情期间当地食品和信息分配系统是如何将外籍人士纳入其中的,并创造性地总结出“单一(1+1+1)”模式与“碎片化(1+一些+许多)”模式。
政治与法律领域获奖小组成员Ranpreet Gill(美国)、Elias Xaver Huber(德国)、Tobias Knoerich(德国)与Sean Elijah Tan(马来西亚)关注了云南省瑞丽市民众对中缅跨境关系的看法是受到疫情和政策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中国政府将边境政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置于最重要位置。
环境与健康领域小组成员Oliver Banks(英国)、Zachary Black(美国)与Mikhail Milko(俄罗斯)同时获得最佳海报奖与最佳学术奖。三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发展展现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通过案例分析,从补贴退坡、价格战以及原材料获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这一话题。他们总结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独具优势的原因,包括政策支持、市场规模以及原材料获取优势。
随后,师生们一同向课程助教团队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付出与贡献。教师代表为助教们颁发证书。
徐昕(康奈尔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项目、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转型中的中国”课程统筹教师):
八年来,我们致力于将“转型中的中国”打造成一门从宏观、历史等多元视角审视和理解当代中国变革的入门必修课。围绕现代性、可持续性和人文性三大主题,参与这门课程的跨学科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博采各学术领域的历史积淀及最新成果,聚焦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寻求构建一个既兼容并蓄又严谨自洽的原创性课程体系,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独特分析工具,为中国学的学科发展聊尽绵薄之力。
60多年前,著名汉学家芮玛丽(Mary C. Wright)写道:“理解当代中国,惟有理解其与晚近之过去的关联才有可能。1950年以前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由传统的顽强固守与革命性驱动力的强势涌起共同标注。随着帝国体系的瓦解,中国寻求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务实地连结在一起的有意义的价值观和有效的制度。”这段精辟论述对于我们观察、思考、诠释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依然富有启发与教益。
文字:白雨琪、陈颂颂、范美文、王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