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师恩长存

金秋轻拂燕园

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教师节

在这个充满温情的时刻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学子们

向敬爱的老师们

表达最深的感谢

在燕京学堂

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们学术探索的引路人

是心灵成长的守护者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

更以身作则

用智慧和爱心点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Jae Young Lee(2022级韩国学生):我的研究方向是历史与考古,在陆扬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知识史。我今年7月从燕京学堂刚刚毕业。目前,我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国思想的哲学内涵,因此在学术上更多地转向一般哲学领域。

我非常感激陆老师对我的指导。他在中国中世纪史、宗教史和现代史学史等多个领域都是权威。他在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我的研究问题的制定非常有帮助。我还有幸担任陆老师的助教,协助课堂运作和组织实地考察,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感谢陆老师让我在燕京学堂的学术旅程富有成果。

Andre Rocha Germano(2021级巴西学生):我在2021年至2023年间在燕京学堂攻读法律与社会方向硕士学位。毕业后,我作为研究助理在牛津大学工作,专注于国际经济法、中国对外投资以及法律社会学的交叉领域。现在,我在纽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北大期间,郭雳老师是我在燕京学堂的导师,他对我在学术方面的指引非常关键。他在学堂教授关于中国经济法的课程,尽管日程繁忙,但他会对我的学术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和指导,这让我感激不尽。

Faith Virago(2022级美国学生):我的研究聚焦于中国跨性别群体的经历,并致力于为他们提供一个与世界分享他们经历的平台。我的研究最终目标是在这个顺性别规范的社会中使跨性别概念正常化。

我非常感激能得到我的导师吴利娟老师的指导。她在性别研究领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并且在跨性别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经验。在这个领域还处于早期阶段时,能找到像她这样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是很难得的。吴老师在指导和支持我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她的帮助下,我能够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关于中国跨性别群体的研究。我很快将在国际跨性别研究会议上展示这项研究,并且也将很快发表。

汪祉杰(2022级中国学生):吴利娟老师在学业上的适时提点以及在生活上的点对点式的关心让我尤为珍惜和感恩——有时她看见我发朋友圈说打排球崴了脚、写论文时电脑死机、抱怨不想看长篇文献、准备申请一个国际组织的实习,她总会在下一次的聊天中询问我近况,让我感到被人关注,给我一种安全的师门感。

在我身在荷兰交换期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一度遭遇瓶颈时,也是吴老师用多次长谈帮我理清思路和设计结构,告诉我可以看看这本书,可以换换这个思路,可以想想那种可能。在两周一次在线上会议里,跨越万水千山和七个小时的时差,吴老师听我支支吾吾地更新进展,极尽耐心地给我下一步的建议,也不忘问问我在欧洲的生活近况。我交流交换结束回国后,吴老师密集、温和而恰切地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她说话总是不徐不疾,不断提出这种行文思路、那种解释可能。可以说,没有吴老师的指导、提点和包容,这篇毕业论文一定完成不了。

谢谢吴老师的指导和体谅。吴老师在和我聊天时总爱说,“我没有你这么好的文笔”“试试从你最擅长的xx领域切入呢”,在她开设的社会学系的性别研究课程中好心地向其他学院同学介绍来自学堂的我们,“小汪本科就是学社会学的,做性别研究,是吧”,在我们在非师门的互动框架下有限的交集中,老师总是不吝夸奖我这个稍显懒散的笨学生,她通过细节导向、尊重学生的方式让人感到适当的关注,如果要自作多情些讲,甚至还有些隐秘而温柔的鞭策。可能老师不太会记住这些互动的细枝末节,但于我而言,这些都是我在燕京学堂最重要的核心记忆之一,我会永远记得,永远珍藏。

邱奕暄(2022级中国学生):我在学堂的研究兴趣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毕业论文与中美关键矿物竞争有关。我现在在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上海市工商会)联络部工作,致力于推动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的导师是国际关系学院的王勇教授,他既是我的学业导师,也是我的论文导师。我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指导。他带领我找到了毕业论文的具体方向,每次沟通时都十分耐心地听取我的思考和分析。除了学术上的栽培,我更感谢老师对我人生走向的关心。在将近一年的求职经历中,我不乏挫折和迷茫,一边开心于通过上海市工商联合会的考察,一边又踟蹰不前,担心这一未曾预料到的机会的前景。当时,老师每次见面都会问到我的工作,并从国际关系的专业视角肯定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国际政治大环境,特别是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促进企业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格外重要,也许能够为更多的沟通和接触带来转机。老师的肯定和期待让我焦虑的内心安定下来。尽管未能实现从事外交工作的理想,尽管拿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工作机会,我依旧可以将自己的国际关系背景与职业道路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探索,为实际的中外沟通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感谢王老师在学术上的栽培指导,更感谢王老师对我人生道路的鼓励和支持。

冯炯(2022级中国学生):在燕京学堂求学的两年,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智慧,还与一群珍贵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刘民权教授坚定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对我的学术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也非常感谢燕京学堂的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无尽的支持营造了一个温馨、热情和安全的社区。在需要的时候,他们的耐心和坚定的帮助就像一盏明灯。

宋天耘(2019级中国学生):我目前正在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进行博士研究。我的项目关注全球和区域研究在英国、美国和中国大学的历史和教育实践。我分析了这一领域在不同政治议程和知识追求下的起源和转变。我更广泛的研究兴趣包括东南亚研究、比较教育和国际关系。从燕京学堂毕业后,我在清华大学工作了两年。

在疫情期间的第二年,学堂在静园庭院组织了一场毕业音乐会。在活动中,我的导师范士明老师唱了一首自己改编歌词的歌曲来鼓励我们。那是我第一次听他唱歌。疫情几年是过去十年中燕京学堂大家庭最艰难的时期,我们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法来保持氛围,我为大家的韧性感到骄傲。我永远感激范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他深厚的学识、善良正直的教育家本质,将会影响我一生。

李心雨(2022级中国学生):我在学堂的专业方向是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是中美关系、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目前在国家开发银行从事党务行政相关工作。在申请进入燕京学堂之前,我曾经向我的导师范士明老师发送过邮件询问燕京学堂的学习生活以及我的担忧顾虑,随后我就得到了范老师耐心、温暖、细致的回复。范老师是我进入燕京学堂求学的引路人。

王雨菲(2021级中国学生):我在学堂的专业方向是政治与国际关系,我将在能源供应链行业工作。我与导师印象最深的记忆是,2022年由于疫情,我们在校园度过春节。除夕夜时,我们在愉火锅聚餐,我的导师范士明老师和我们围坐在一起,关心大家的校园生活,和大家一起涮火锅。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感觉就像在家一样。燕京学堂最好的地方就是这里的人。保持开放的心态,了解每个人的故事,是我在这里最难忘的记忆。

Itunu Grace Ishola(2022级尼日利亚学生):我今年7月刚从学堂毕业,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是国际关系学院的刘海方老师。我父亲曾经告诉我,不是所有英雄都佩戴徽章。在我最喜欢的一首中文歌中,这个词反复出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刘海方老师,您是英雄,非洲妈妈!感谢您不断的指导和支持。谢谢您没有放弃我,不断为我指明前进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感谢您不断挑战我,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您,我的中国妈妈。我们之间没有告别这回事,我只想说一会儿见。

Kayla Zheng(2022级美国学生):我将在2024年秋季开始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我将专注于儿童权利和家庭保护的研究。

我想表达对导师於嘉老师的深深感激。在我燕京学堂的时光里,她的支持是巨大的,我非常珍视我们过去两年的会面。在讨论我的研究目标和我遇到的挑战时,我能够自由地与她交谈,我们一起集思广益,寻找克服每个障碍,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此外,她对我毕业后计划的持续支持使我能够成功进入适合我的博士项目。这让我能以我从未想过的方式继续追求我的梦想。没有她的支持和指导,我今天不会在这里,我对她支持非常感激!

张一航(2022级中国学生):我在学堂的专业方向是文学与文化,正努力成为练习用文字与声音表达的实践者。犹记初次与秦立彦老师见面的时候,我站在中文系二楼的办公室门前正准备敲门,忽然瞥见逆光中的秦老师正提着洒水壶朝自己这边走来。推开办公室的门,秦老师一边细心地为绿植浇水,一边温柔地与我对话,试图了解我的学习与生活。恍惚间,我感觉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也会是一株渴望着的绿苗,被老师的目光与话语感染、浇灌,慢慢地在悉心的关怀下伸出枝叶。

Claire Qiao(2022级美国学生):我在燕京学堂的专业方向是法律与社会。我在波士顿大学获得了生物学和心理学学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神经科学研究工作。我对精神疾病、身份认同和教育的交叉领域感兴趣,并通过CIT、院长研究基金以及在燕京学堂的论文研究,从多个维度研究了这一主题。

我的导师郭金华老师为我提供了强有力的建议和指导,推进了我的论文准备、方法论和撰写工作。他建议我在论文中加入定性元素,我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做到了这一点,对此我非常感激,因为这全面提高了我的研究质量。此外,他在博士期间对艾滋病患者的研究论文也对我很有帮助。他传达了一个深刻的见解,即尽管知识增加了,但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并没有改变,因为人们仍然避免接触艾滋病患者,尽管他们知道这样不会传播。我将这一见解应用到我自己关于校园内减少污名干预措施的研究中,不仅关注教育倡议,还关注策划的媒体活动、同伴外展计划等。对于郭老师无私的支持和指导,我永远心存感激。

Kimberly Tan(2022级新加坡学生):我今年7月从燕京学堂毕业,目前在北京教育行业工作,最终将回到新加坡政府工作。在燕京学堂,我专注于学习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我的论文主题是“乐(yue)”以及早期中国思想的“音乐诠释学”(即“乐”如何让我们洞察古代中国人如何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国际教育、音乐和跨文化哲学听起来可能大相径庭,但它们都非常迷人,并且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

我的导师程乐松老师从一开始就陪伴着我,甚至在我因疫情而隔离在厦门还没能来北京的时候,通过微信通话,我感受到了他真挚的温暖和关怀,他给了我关于学习中国哲学的建议。尽管我还没到北京,但我确信我会有非常专业指导,

杨新颖(2022级中国学生):我回顾在燕京学堂这两年紧张而充实的学术生涯时,我必须说,有高冀老师作为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

对我来说,以下几个时刻绝对值得铭记。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当我在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ENS de Lyon)交换学习时,高老师总是为我提供详尽而耐心的硕士论文指导,并极大地激发了我将之前的兴趣与未来方向相结合的灵感——这对我的学术道路至关重要。2024年5月,我作为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IHSS)的学生助理,和高老师共同接待了来自芝加哥大学的菲利普·德桑教授(即我硕士导师的博士生导师)。2024年7月,高老师在法国学术访问期间前往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成功地与我未来的博士生导师维克多·维勒米埃教授会面,并讨论了北京大学与INALCO之间未来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没有高老师,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将会是完全不同的版本。作为一名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年轻学者,高老师不仅因其智慧和勤奋而令人印象深刻,更因其对学生的同理心和信任而同样宝贵。得益于这一切,并受到激励,在我即将开始新旅程的这一刻,我感到自己在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以勇敢的心去回应老师的期望,然后去开创自己的天地。

陈心宇(2022级中国学生):我的专业方向是经济与管理,今年7月毕业后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能够在燕园遇见王曙光老师作为我的导师,是我的大学生涯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我将永远记得王老师从入学以来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坚持阅读,坚持产出,不要放弃研究。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帮助,他对我的信任和鼓励让我克服了困难,鼓起勇气挑战全新的领域,在一年内学会了编写量化投资策略并运用于毕业论文中。我相信,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晚!王老师,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谢谢您!

文字统筹:燕京学堂学位与学籍办公室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