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新学期伊始,董强院长以《珍惜时光:生命的春天与燕园的四季——通过古诗与书法进入中国文化》为题,为新生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唐诗宋词,中华文化之瑰宝,以其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四季变换与生命韵律。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生命体验的展现。通过唐诗,我们既可领略四季之美,更能感受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董强院长此次共选取了34首古诗词,大都为中国人耳熟能详之佳作,诗句广为流传,屡见于报章,甚至进入日常交谈。最后,他通过自己两年多来在燕园内创作的一些对联和诗句,呈现北大校园的四季之美,同时说明中国古今文化的不可割裂性。他希望通过他的综合讲述与简要分析,帮助同学领略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进而深化对中国的理解,同时激励同学们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抓住人生美好春天赋予的各种宝贵机会,不辜负北大的期望,在燕园的四季流转中茁壮成长。
“开学第一讲”用英文讲授。特刊登中文全文,并附英文录音。全文8000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01 春
春天,无疑是最能给人带来灵感的季节。万物萌动,宇宙的动能,为人带来生命强烈的体验。生机勃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四季最重要的起步阶段。诗人们对此自然也是最为敏感。作为古代的政府官员,往往要经历人生的动荡,并在中国的各个不同地方进行调任,有时还会遭贬、流放。中国大体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同时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经历四季的时间会有差别,流动性强的诗人,对此就尤为敏感。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非常具有代表性: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经历丰富,热爱生活,关心现实,又十分洒脱,可以说他关注的主题,类似于西方现代哲学所说的“存在”。面对春天的来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我先跟大家分享这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一直为人广为传颂,因为苏东坡表现出了罕见的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鸭子在寒冷的时候,是不会到江上凫水的,它们最早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同时,苏东坡还是美食家,他知道,河豚是难得的美味。所以,一方面他是在描写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眼前所能看到的江边景色,另一方面,他已经感受到这春色接下来可以给人带来最美好的饮食体验。
更加微妙的是,苏东坡感受到的,是大自然丰盈、自足的食物链,因为河豚本身返回淡水来产卵,它以河中的植物为食,会变得更加丰肥、鲜嫩。
因此,就在这样一首只有28个汉字的诗里,我们看到了时间季节的更替,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大自然中事物的物性,大自然本身形成的生物链,以及自然与人文(即将成真的美食,以及诗文的表达)之间的链接。
其实苏东坡同时写了两首诗,上面这首诗非常有名,但另一首写得也非常好: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首诗抓住了季节更替、春天来临时的一大特点:飞鸿北归。但是,作为诗人,他描写了一个其实在自然界不太会发生的事情。他说有两三只飞鸿,开始想脱离群体。大家知道,鸿雁都是集体迁徙的。那两三只飞鸿,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因为春天刚刚来临,北方其实还非常寒冷,尤其在最北边的“朔漠”,也就是在北风很大的地方,戈壁滩、沙漠,那里还有风与雪,所以,他在想象,那两三只离群的鸿雁,是想在南方再呆上半个月,好好感受南方的春天。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首诗里面,诗人再一次在大自然的现象和自己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关联。时间必定连带出空间。南北之分,东西之分,这在中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古代,首都往往在北方——今天也是这样——留在北方,往往意味着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到南方,则意味着被贬,不受重视——今天已经有所变化。这里苏东坡反其道而行之,不愿回到北方,显示出中国文人在诗意追求和政治抱负之间艰难的选择。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能够零星看到春天到来的迹象,但更多的是,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间,一下子,春天就这么到来了。因此,孟浩然的《春晓》 成为最为著名的关于春天的诗篇之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方面,人到了春天,会特别容易犯困,喜欢睡觉;另一方面,就在醒来的时候,发现到处已是鸟啼的声音,春天已经彻底来临了。但同时,如果诗人只是描写他这种慵懒的状态,他可能还不是大诗人,接下来,他指出了大自然的一个悖论:春天的繁荣,伴随着一枯一荣,春天的风雨,也会打落无数的花瓣。
这种大自然的枯荣,在白居易著名的诗里,表现得尤为强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全世界的诗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感,正如聂鲁达所说:你挡不住春天的来临!You cannot keep spring from coming!
春天万物萌动,同样也是萌生思念和爱情的美好季节。中国古代常被视作一个对妇女而言制度颇为严苛的时代,但今日我们并不打算深入探讨这一议题。事实上,在古诗当中,尤其是唐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表现女子的情感的诗篇,她们在里面以活泼、自然、真诚的形象出现,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喜怒哀乐,以及对远行甚至负心男子的失望,等等。
我们来看看刘禹锡这首应和白居易的诗: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特别能够代表中国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像一幅完整的画,同时又有动感,所以更像现在流行的小视频。但同时,它比小视频要含蓄、细腻得多。它透过一个几乎纯客观的描述,就像默片里的电影镜头一样,没有任何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没有对白,却强烈表达了一名感受到春天的力量、敢于去接受爱情的女子的心理状态。
颇有意思的是,“深锁春光一院愁”被用来翻译一部美国电影的名字,那部美国电影的原名叫《All that heaven allows》,在那部电影里面,一名中年寡妇爱上了一个比她小15岁的园丁。大家会很奇怪,因为如果仅仅看“深锁春光一院愁”的字面意思,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压抑的、甚至悲剧性的氛围,然而,当我们看到后面的两句诗,就明白,这个故事结果,将是女子大胆地去接受她的情感,冲破锁住春光的院子,打破里面的“愁”。
同样的细腻和客观,我们可以在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看到: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本来是应该失望的,因为他想进入园子,却没能进去。但是,一朵开出墙外的红色杏花,给了他无限的想象和可能性。
02 夏
跟春天相似的是,夏天的来临,也往往猝不及防,说来就来。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喜晴》就非常能说明这一点: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本来我们还沉湎于春雨之中,结果呢,连日的春雨之后,一旦放晴,我们就已经在夏天了,而且是茂盛、热烈的夏天,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夏天的好处,是闲暇。由于炎热,你可以少工作,多休息。而且宾客之间的走动也变少,人可以充分享受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状态,以及只有一家人在一起的纯粹的日常闲暇。春天诱惑我们走出家门,在春光之下,家门就像是监牢的门,而夏天则让我们待在家里,静静地享受不用工作的悠闲。
白居易的这首《夏日闲放》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样一种悠闲,甚至对自己并不发达的处境的自我满足: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白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杜甫的这首《江村》,则全面展现了一个家庭在夏日的温馨和睦: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我们看到,正是夏天的炎热,让人可以解除多种意义上的约束,无论是社交约束,还是衣物的约束。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道教人士所追求的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成为一种自由的代名词。中国绘画跟西方艺术不同,很少表现裸体的状态,但夏天给诗人们一个机会,就是几乎摆脱了衣物的所有束缚,以及头发发髻的约束,尤其是当他一人独处的时候,: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夏天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日子变得悠长,给人一种时光流逝得很慢的感觉:“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唐,李昂)当然,前提是能够有些风,令人感觉到阴凉,所以,在诗歌比赛中,李昂作为皇帝,选择了大臣柳公权的续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作为优胜者。
所以,像宋代的秦观,甚至劝自己身边的年轻人,不要去感叹春天已经流逝,夏天同样可爱: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对于善于观察大自然的中国古代诗人们来说,夏天还是万物达到一种完美的成熟的季节,比如人们热爱的荷花,要到夏天,才有最美的绽放: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我特意给大家选了这首杨万里的诗,因为它是专门描写杭州西湖的,是最有名的西湖诗之一,而你们这个学期将有机会去杭州,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同样,关于西湖的夏天,还有一首更有名的诗,来自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你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在这首诗中,再一次展现了对于大自然的敏感,以及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自然与人文的对应,在这里表现为将一个湖跟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人之一相比较。这样的诗,往往能够为大自然增添新的趣味,因为从此以后,西湖也被称为“西子湖”。一个诗人完成了文字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命名。
作为农业大国,夏天同时还是农作繁忙的季节。中国诗人往往是官员,但对农作往往十分关注,这是来自陶渊明的伟大传统。宋代范成大的这首诗,就将夏天的农作描写成和谐的场景,预示了丰收季节即将来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03 秋
秋天,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中国诗人最爱吟咏的主题。关于秋天,我可以讲一年。今天限于时间,我只强调秋天在中国诗人中唤起的几个最强烈的感受。
首先,随着秋天的来临,冬天不再遥远,秋风落叶,往往预示人生开始进入下坡路。所以,秋跟“愁”会一起出现,在中文里面,“秋”加上“心”,就成了“愁”字。你如果喜欢中国现代的流行歌曲,会听到“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之类的歌词。历史上最能表现秋愁的,莫过于女诗人(词人)李清照。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真的是愁苦到了极点,可谓古代中国的波德莱尔的“忧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对于很多诗人来说,秋天并不意味那么的愁苦,但确实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由于冬天将近,也因为月亮尤其的明亮。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非常具有代表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样的“秋思”袭来,自然而然需要写信,然而,“秋思”会很长,总是言犹未尽,说了这个,又想说其他的,封好了的信,也需要重新打开,比如唐朝张籍的这首《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但是,最吸引古代人的,还是秋天的纯净。天空的湛蓝,空气的清新,给人带来的神清气爽,即所谓的“秋高气爽”。在这方面,中国古代诗人们写出了最美的诗句,他们笔下的秋天,堪比佛兰德斯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们笔下的秋景: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杜牧
在面对秋天的绝美景色时,许多人忍不住要将秋天跟人们心目中最美的春天去比较,甚至要得出秋天美过春天的结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是其中最有名的,他直言秋天比春天更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但在这方面,他远远不是唯一的一个,比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甚至王维的《山居秋暝》 ,也在比较秋天与春天,至少将两者并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事实上,诗人们对于秋天的热爱,可以追溯到陶渊明,这位为古诗奠定了基础的公元四五世纪的大诗人:秋天对于他来说,是人与世界进行最和谐的沟通的季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
后世诗人对陶渊明推崇备至,例子比比皆是,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唐朝元稹的这首《菊花》诗,就是对陶渊明的直接致敬: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在陶渊明那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秋天对于人的启发,是一种几乎超越于语言的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境界,已经预示了几百年之后才渐渐受人重视的“禅意”。在被日本人和欧美人最为推崇的中国诗之一、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我在上面提到的忧愁与明澈结合在了一起,山寺里响起的钟声,在愁苦的旅人身上唤起了陶渊明见到南山时同样的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也因此被后人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禅意的诗之一。
04 冬
冬季是萧瑟、肃杀、寒冷的。中国幅员辽阔,当然也包含严寒之地。所以,冬季往往容易令人自怜,感到人生的艰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古人留下了许多积极、美好的诗句,让冬天充满了温煦的诗意。
元稹在前面一首诗里这样说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然而,在冬天,实际上还有一种花开放,成为冬季最受人关注的植物:梅花。中国诗人尤其注意到的是,梅花的香味是独特的,而且非常细腻、低调、幽静,往往被称为“暗香”,同时,它的形状,又酷似白雪这一冬天里最令人兴奋的自然界元素。这方面,王安石的《梅花》写得尤其出色: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至于雪,则自然而然成了中国诗人最爱吟咏的主题之一。
前面说过,中国诗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善于观察,观察新生事物。水结成了冰,让孩童非常好奇,成为游戏的对象,也引来诗人的关注,如《稚子弄冰》(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请大家关注这首诗里面各种材质的替换,这也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它里面充满了自然界和手工艺的各种材质。从“金”“银”“玉”,最后到“玻璃”,这样的一种渐变,既把冰的特点描写得非常准确,又把孩子充满好奇的整个游戏过程,表现得惟妙惟肖。
大雪给时间和空间都带来了一种不确定性,也为诗歌呈现了一种禅意的维度,某种现代的写作的“零度”(罗兰.巴特语),仿佛身处世界尽头,被人遗忘(“遗世独立”),也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柳宗元这首关于冬天的《江雪》诗,也成了中国最重要的诗句之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诸位放心,中国诗人并不是刻意在追求孤独,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留一种人性的温情,对于友谊的需求,对于朋友的召唤(《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是的,大雪将至,能够围着火炉与朋友一起饮酒,而且是一年的新酒,就像法国的博若莱新酒,是莫大的快乐。
我刚刚发现,直到现在,我居然一首李白的诗也没有引用,实在罪过,赶紧弥补一下。在《北风行》中,李白这位中国最浪漫的诗人,给雪花做了一个最出人意表的比喻,也为中国诗歌留下了一个谜:到底这雪花有多大?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所说的燕山,其实就在北京的周边,我希望大家在冬天,能感受到北方美丽的雪景,但也希望,不要遇到李白所说的那么大的雪花!事实上,即便大雪纷飞,阻断道路,我们也可以充满信心和乐观,就像高适的《别董大》所展示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各位同学,从以上的一些例子,我希望大家看到,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于四季,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这也显示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秩序的尊重。同时,诗人毕竟是诗人,他们有时也会打乱这一秩序,或者至少表达一种希望自己喜爱的季节快快到来的心情。这方面,韩愈的《春雪》最让我喜爱: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亭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正如大家可以看到的,在这首诗中,雪与花,这两个几乎对立的元素,美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在等待春天的急切心情之下,白雪完成了四季中最为对立的两个季节的衔接,甚至互换性。它让我们意识到四季的周期性,也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真正让中国古代诗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如何去精准地表达每个季节特有的景色和环境——尽管这也非常重要——而是人在面对大自然的四季流转时的那种深深的融入感,甚至宇宙感。
05 今
那么,今天呢?我见过许多外国朋友,都会感叹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差异,有的甚至绝对地判断,现代中国与古代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别,仿佛两个不同的世界。诚然,中国在二十世纪以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的现代性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我很愿意将来跟大家探讨。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中国的现代,不可能完全与古代割裂。这也是中国的独特之处,既说明它成为现代的艰难,也展示它作为现代的丰富。
事实上,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表达了一种中国人强烈的历史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点时间里,请允许我回到燕园,从我自己这两年来到燕京学堂之后对于四季的感受,以及相应的一些创作出发,来展现我们可以如何继承前人,同时,在并不割裂的情况下,去表达最现实、最当下的一些情感和体验。
事实上,我对古诗的简单讲述,我所选择的诗篇,大都是中国人最熟悉、最有名的,尤其是其中的有些诗句,更是进入了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你们在阅读报刊、听人讨论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听到。了解它们,可以大大帮助你们对中文的理解,也帮助你们对中国有更好的理解。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在校园里的诗意时光。这是冬天。我在冬天来临之前受命接替袁明教授,担任学堂的院长。很快,北京就降雪了。我写下了在静园最初的感受:
会将静园三分雪 换取灵山一片光。
同学们陆续到来,静园里的生机,让我由衷感到大家的活力和潜力。我深知,从今以后,要不断去关心大家,向大家学习,与大家一起成长。这首诗,是我来学堂以后写的最有个人感受的诗。它清晰地表明了我的心态,向你们学习,在伴随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探索未知,将自己再一次放到学生的心态:
徒信文章老更成,积书未足等全身。
难期来世得椽笔,且向学堂畏后生。
学堂四季分明。走在学堂的院子里,可以看到落下的杏子,尤其是雨后:
旧园雨后晴,新杏落中庭。
暮径谁行过,还留晚客停。
这是秋天,我与学堂的学子一起参观十三陵。天气转冷,文化遗产之美,令大家兴奋,也让人生出思古之幽情:
岁寒长启出神旅,叶落偶成入定僧。
新的友情,带来温暖:我在静园接待的朋友,我为了学堂的发展而拜访的新知,他们建立起新的联系。感受人的温暖:
凉秋因友暖,绵意缘诗长。
时光荏苒,又一个冬天来临。我在一年内失去了好几位尊敬的师长和朋友。我的心情如未名湖上的冰。然而,正如雪莱所说,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我跟大家一样,在书籍的海洋里寻找籍慰。正如这两首小诗所表达的:
饮怀犹畅频添酒,读日且长勤买书。
坐拥四季常开卷,兼忘一年最冷天。
就这样,北京大学的校园,为我们的四季带来不同的美景。我这位已经在燕园里生活了二十余年的学者,也因为燕京学堂,因为学堂每年的新生,有了一双全新的眼睛,去感受这难以言表的四季之美。即便是同一个季节,每个角落也都开放着不同的花,只有未名湖畔的青翠是一致的:
春分六院嫣红异,美具一湖青翠同。
正是这样的青翠,让我写出了这两年多来最满意的两句短诗:
天赐微躯永动力,我发宏愿常青藤。
这就像是我作为学堂院长的自画像,我为自己立下的工作原则和目标,因为在汉语中,常青藤也指美国的“藤校”。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由于我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有些地方本来可以讲得更好,希望大家宽容,也感谢我在学堂的助理郭一兰帮我翻译了很多重要的内容,有些诗,我则直接借用了一些老翻译家如许渊冲的英文译本。我特别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这两年内,能够学好汉语,直接去体会到汉语中的美。相信我,无论在哪种语言里,原文都是最美的。当然,我更希望大家在燕京学堂能够好好生活,好好学习,抓住人生的美好春天赋予大家的各种机会,不辜负燕园,不辜负中国的大好河山,并在四季的流转中,茁壮成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