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 杨新颖:从燕京学堂踏入更广阔的世界

2021年4月1日,中山大学大三年级的本科生杨新颖独自乘坐高铁踏上一段旅程。列车穿越黑暗隧道,飞驰前行,她专心阅读着燕京学堂的夏令营招生简章。当时,她似乎已暗下决心,觉得自己值得一试。她期待着“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宛如这趟列车,或疾驰或缓行,但终将抵达自己的目的地。

2022年秋天,来到燕京学堂后,新颖在未名湖这片思想沃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智识滋养,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领略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深度交织,在与中外同学的结伴交游中获得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也在留学法国的过程中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

初探学术,博采众长

在本科期间,新颖主修法语,同时也被选入中山大学外语卓越人才培育计划攻读英语辅修专业。她因此接触到了“英美文学选读”“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等课程,尝试将英语系中更为多样的文学研究范式引入自己的法国文学研究,同时对汉学家的译事有了初步体会,为日后进入燕京学堂学习中国学打下了理论基础。此外,经典专著的启发,以及学院里从事中国典籍外译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师长们的影响,也进一步丰富了她的学术视野,使她对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思考和体悟。


大三时,北京大学和燕京学堂对新颖来说都还是相当遥远的存在。她内心充满了不确定,不知道是否能应对学堂英文授课的挑战,以及是否能继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法文文学材料。因此,是选择申请燕京学堂,还是留在广东继续深造,一度成为她内心的挣扎。最终,怀着对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旅程的渴望,她下定决心尝试申请燕京学堂,这一决定就像是她与自己签下的小秘密。

在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中,新颖进行了探索“中国学”研究的初尝试。从论文《晚清海外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以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为例》开始,她踏上了“打捞处在历史缝隙中的人事”的道路。这篇论文后来获评中山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新颖也扩展了“陈季同”这个主题,后来又用中文写出一份篇幅更为宏大的硕士学位论文《观念与实践:晚清旅法外交官陈季同(1851—1907)的世界文学书写》。


在中山大学,新颖曾经选修了“跨学科视角下的文学研究”课程。课上,老师引领同学们探索文学与音乐、医学、法律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的可能。在课堂阅读中,她开始思考现实法律与文学表达之间的隐秘联系,当阅读卡夫卡《审判》时,她被作品所揭示的法律体系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深深震撼,进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灵震颤”。在燕京学堂的英文面试中,谈及自己对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解,新颖认为:“文学对人性和社会运行逻辑的揭示,总能够迫使我们思考现实中伦理所不能及之处”。她感恩老师们用自己的品格和关怀激励了她,而她自己也将永远相信书写和表达的力量。

受益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术训练,新颖深刻理解并且强烈认同燕京学堂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理念;本科母院反复申说的“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也自然地促使她不断思考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思想沃土,智海求真

在中山大学进行本科学业时,新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文学科狂热分子,她喜欢以自己的研究兴趣为中心,自由地选课和学习。来到未名湖这片思想澎湃、理论汇聚的地方,她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智识滋养。在燕京学堂,她选修了副院长Brent Haas老师的”全球视野下的汉学与中国研究”、哲学系(宗教学系)安乐哲老师的“东西方哲学比较导论”、程乐松老师的“中国思想史中的关键概念”、历史学系陆扬老师的“中国宗教经典阅读”,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洪越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等英文授课课程。受益于学堂允许学生全校选课的制度,她还选修了中文系张沛老师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张辉老师的“比较诗学”“文学与思想史”、陈平原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以及外国语学院赵白生老师的“世界文学理论”等中文授课课程。这些课程带给她丰富而细致的体验,使她日渐积累起一种“踏实”的感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她硕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

Brent Haas老师的“全球视野下的汉学与中国研究”这门课让新颖深受启发。她对作为学科的中国学(China Studies)本身,尤其是“汉学”和“中国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使她逐渐减少了许多身份迷思。在课堂上,师生们大致以时间为线索,先后探讨了法国汉学学科的建立、英国传教士在汉学领域的贡献、美国的区域研究与中国研究、日本的汉学与中国学研究等内容,以及学界对区域研究的反思和新潮流的涌现。在这门课上,新颖做了以“比较文学在中国研究中的可能性”为题的课堂报告,以中法文学关系为基点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在Brent Haas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题为 Transitions of Academic Concerns in Shifting Positions: The Journey of Tang Poetry to France in the 18th-20th Centuries(立场切换中的研究重点转型:18-20世纪唐诗的法国之旅)的论文。这篇论文主要聚焦于“旅法中国人”对唐诗的翻译,强调了陈季同、罗大冈、徐仲年等旅法中国学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受益于燕京学堂的两年双导师制度(学业导师+论文导师),新颖先后跟随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张辉老师和高冀老师学习。研一时,她修读了张辉老师的“比较诗学”与“文学与思想史研究”,深入研读刘勰《文心雕龙》与奥尔巴赫《摹仿论》。穿行于古今中外的文本之间,新颖不仅为自己补上了一部分相当重要的知识地图,也进一步领略到了比较文学的魅力,并在老师的指点下感受到“好的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拥有能够与之持续对话的经典文本,融合思想史和文明史层面的观照,并尝试走到时代的症结上去。

2023年5月,新颖向高冀老师提交了开题报告,提出想要继续以“陈季同”为中心,开展中法文学关系研究。高老师在中国、法国、美国均接受过系统而严密的学术训练,他从文章标题、问题意识、论述框架、章节衔接、语言表述等多方面提出中肯的建议,帮助新颖清晰地梳理逻辑、表达观点。此外,在高冀老师的建议下,新颖在里昂交换期间还充分感受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学、艺术氛围,先后前往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及里昂市立图书馆参观,并触摸到许多重要的一手研究资料。回国后,高老师持续关注新颖的论文写作,并适时地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老师有次甚至指出了脚注及参考文献中的格式问题,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新颖而言也是一种持续的鼓励和鞭策。

在课程选修与毕业论文之外,新颖还与Emma Ferguson(吕雅兰)、Alex Meyers(梅学谦)两位同学合作,开展“院长研究基金”小组项目,共同撰写了英文论文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ors’ Identities: A Case Study on Lao She’s Travel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中国文学翻译与译者身份研究:以老舍作品的英译实践为例)。在研一的学习、生活中,三位同学了解到彼此都对文学翻译、跨语际书写等问题颇感兴趣,因此共同设计了这个题目。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比较了《骆驼祥子》现存四个英译本的翻译特色,分析了译者立场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他们发现,无论是译者还是学者,因其所处时代、教育背景、文化身份等的差异,他们的翻译选择或学术叙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者不免在研究对象身上投射自己的个人关切,而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探讨,又总能为我们当下的言说或行动带来许多启发。

在成立十周年之际,燕京学堂出版了学生课堂论文精选集《新堂燕语》。其中,新颖有两篇文章入选,这便是上面提到的由Brent Haas老师指导的《立场切换中的研究重点转型:18-20世纪唐诗的法国之旅》,以及院长研究基金项目报告《中国文学翻译与译者身份研究:以老舍作品的英译实践为例》。

课堂内外,结纳良友

燕京学堂是一个充满跨文化挑战的地方。课堂上的观点交流、思维碰撞,以及课后对学堂生活、文化差异的观察,使中外学生都能从中获益。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可以锻炼英文能力,从国际同侪的视角中获得不可或缺的视角。国际学生能够在知识层面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能通过北大获得优质的汉语语言教育。从法国交换回国后,新颖一度被外国同学突飞猛进的汉语水平所震撼,她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今后会成为优秀的中国问题研究者。

燕京学堂强调实地调研。新颖参加了“转型中的中国”课程的上海小组调研,川渝田野学习,全球青年中国论坛(海南),陆扬老师“中国宗教哲学经典导读”课程的临沂、泰安实地考察,对中国的传统和现代、以及二者互相交织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和同学们一同游历黄浦江、日月湾、岷江、都江堰、锦江时,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彼此的生命历程,大家之间的精神联结也变得更加紧密。她还记得2023年四五月,那段日子虽然忙碌,但对她来说比梦境还要美好。她与Jae、Caitlin、乾任等同学跟随陆扬老师前往山东考察,与Emma、一航、Lucyna在上海的街巷漫步,还与Alex一同观看“时间的蔷薇:张国荣二十周年纪念展”,与思源、祉杰、一航在海边悠闲地吹风,与Meggie、Kathy前往路边的烧烤夜市,又在海滩上观看焰火升起的场景。

新颖自认较为内向,在入学前她还有些担心自己是否能适应燕京学堂这个看似非常强调社交的“精英”环境。但入学后她发现,在这里,“i人”和“e人”并没有清晰的区隔,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诚实地做自己。大家都有属于这个年纪的疑虑和困惑,都共同经历着鲜活又生动的时刻。奇妙的是,进入学堂的同学大都兼具智性锐度和人文情感,也许是因为“文化同理心”的存在,大家能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同时又能敏锐地发现许多相似之处,从而结下真挚而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是在学生工作上的伙伴,新颖经常感受到从良性人际关系中获得的滋养。两年来,尽管与朋友们一同经历了许多真实而艰难的时刻,但每每想起那些在勺园公共区域内展开的对话,想到那些柔软脆弱的情绪,和更为坚强勇毅的心灵,新颖始终愿意相信人性中永恒美好的一面,并且越来越愿意继续传递联结的力量。她由衷地感激学堂给予她这种体验。

游历法国,眺望世界

在看到北大国际合作部发布的交换通知后,新颖便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法国的交换学校,希望可以“圆梦法兰西”。里昂高师是法国的传统精英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积淀深厚。去法国用法语学习交换课程,对于研二的新颖来说还是有一点挑战性,不过,她也想借此机会把自己的法语重新捡起来。好在,从一开始上课时觉得不适应老师们的语速,到两三个月后,她已经可以旁听研讨会并完成中法文的笔记速记,她的听力水平也在全法语环境下有了新的提升。

法国高校之间学术联系异常紧密,常常以实验室为依托,联合组织各类讲座或研讨会活动。交换期间,新颖和当时一同前去的法语系博士生学姐结伴,旁听了现代性表征与思想史研究所(IHRIM)与比较创作研究中心(CERCC)合办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中的女性使者(1759—1950)”研讨会,试着了解如何把性别关怀和具体的文学史研究技术结合起来。在东亚研究所(IAO)成立30周年之际,她还参加了一系列展览和研讨会,对法国东亚研究、中国研究领域的对话模式有所感知。在学科分工如此精细化的当下,新颖认为,在听外国学者讲述中国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有时候并不比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而且在选题思路、研究技术等方面,国外的中国研究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

在法国期间,新颖和好友一起游历南法,欣赏尼斯的落日和彩色晚霞,感受戛纳浓浓的盛夏气氛。除此之外,她也经常造访巴黎,每次前往都有新的收获。无论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是各种各样的书店,总使她感到巴黎是一个为文学与艺术而生的城市。海明威曾说“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这句话不假。法国文学评论家卡萨诺瓦将世界文学描述成一个“文学世界共和国”,其中巴黎便是它的首都。每个人都想要进入巴黎或与她相逢,因为也许在那里,很多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与答案。

在法国里昂高师交换期间,新颖也开始准备博士申请。她浏览了许多在巴黎做中国研究、比较文学的导师信息,通过邮件联系到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Victor Vuilleumier(宇乐文)教授,获得了老师的积极回复,并在导师的建议下持续修改研究计划书。今年9月,新颖再次到达法国,开启她的博士学习生活。博士期间,她打算在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海外汉学与中国研究的多重学科视野下切入“中法文学关系”,具体地以1930年代的旅法中国人为题,探讨他们如何在进行双向翻译、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调和古与今、中与外的多重张力,最终产生独属于30年代的一种调和的文学现代性。在法国东亚研究所(Ifrae),她希望自己能从前辈的研究历程中获得启发,和更多感兴趣“中国”“文学”的同辈研究者一起,展现属于这一代人的问题意识和生命思考。除了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外,处在INALCO这个历史悠久、声名卓著的“东语学院”,她也期待着能够跳出固有的自我中心视野,从远西回望远东,并认识到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东亚”乃至“东方世界”的存在。

在燕京学堂,那些和师友的珍贵对话、丰富的跨文化实践,以及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强调在新颖看来都弥足珍贵,它至少使我们成为更具自反性、更具文化同理心的“人”。新颖认为,攻读博士学位只是人生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它并不必然导向所谓的“光明未来”,更多也许还是为了回应自己内心的好奇,以及那些始终萦绕心间的小小问题。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充分享受读书问学、联结智识的快乐,并用踏实的行动、丰沛的热情来武装自己,亲手创造出自己喜欢的生活。

文字:杨新颖、李独怡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