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玥 | 1956年,食在北京

2024年12月4日,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院和历史系的施友忠讲席教授董玥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1956年,食在北京”(Feeding Socialist Beijing 1956)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燕京学堂2024-2025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六讲,由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董玥教授重点介绍了1950年代北京的食品业,并着重分析了“六必居”和“东来顺”两个案例,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为我们展现了北京史的画卷一隅。

在讲座之前,我们采访了董玥教授。首先,董玥教授介绍了她在《民国北京城》一书中提出的“传统回收”的概念。这一概念旨在理解北京城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性,强调北京以其独特方式融入现代世界,展现出深厚的传统与现代性。通过观察北京人的物质行为和文化表现,董玥教授揭示了在经济不景气的上世纪30年代北京,人们如何在困境中重拾传统价值并赋予其意义。传统回收不仅反映了一种怀旧情绪,更是在特定历史时刻下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知和珍视。

 

接着,董玥教授谈及她对列文森的史学方法的理解,提炼出一种“对话史学”的方法和实践。她认为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研究具有可借鉴之处。不论是从中国历史内部还是从外部观察,我们都需要将自己和他人放在平等但开放的对话位置上。她认为,通过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书写历史,史学家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解,进而塑造一个更加平等开放的世界。董玥教授强调将历史人物想象为在场的第二人称对象的重要性,以促进更深入的对话和理解。

最后,董玥教授就跨文化学术研究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她强调了跨文化学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个人不断挑战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她指出,在跨文化学习中,人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旧有的认知,这样的过程可能并不轻松,但却是值得的。董玥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美国学习时的经历,提到了与同学们之间关于社会问题和历史观点的激烈讨论,以及通过争论和开放的态度达成理解的重要性。她强调了在跨文化学习中,需要保持信任和开放,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批判性思考。

文字:李独怡、张予姝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