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宜读书

每一本书都是通向新世界的任意门,连接了读者的内心与书中描绘的万千世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丰富馆藏,不断加大对图书及多种资源的投入,为海内外学子打造通往知识海洋的窗口。

在这第28个世界读书日,当书香浸润燕园的每个角落,来自燕京学堂的八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他们最钟爱的图书、他们和书籍之间的动人故事以及阅读心得。他们以书为刃,在纷繁世界里雕刻着自己的精神坐标;以阅读为灯,用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知识的万千光芒。

我的挚爱书单

吴欣璇(燕京学堂2023级中国学生)——《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郑岩

从雪莱笔下被茫茫黄沙掩埋的奥兹曼斯迪亚斯雕像,到巫鸿对中国记忆绘画和怀古诗中“墟”的概念的论述,残损之物总能激发哀伤、怀念和好奇等等混杂的情感。物的残缺揭露了它的脆弱和短暂,也使得它们在湮灭后重新获得生命。《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就是一部精彩的艺术史专著,作者郑岩从山东灵岩寺“铁袈裟”之名的考辨谈起,上溯武周金刚力士残像毁弃始末,兼论残铁的厚重肃穆和其承载的神圣意象,勾连南北禅宗法脉传承之争;下启对“废墟”和“残破之物”的综合讨论,借阿房宫的图像表达和青州龙兴寺瘗埋佛像残件探讨层叠的历史话语。虽然世俗王权通过打碎令人畏惧的圣物,试图毁灭信仰的力量,但佛教徒通过仪式对其进行补救和重释,将圣物的力量和生命转移到形象不完整的碎片中,对破坏和消解进行抵抗。故事变成历史,历史变成传说,整本书文笔流畅优美,抽丝剥茧揭露不同残件的历史层次,既通俗又有趣,非常值得一读。

吴欣璇的书架

Andrew Rule(燕京学堂2024级美国学生)——《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我最近读的最喜欢的小说是当代作家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絮絮叨叨、天马行空的叙述方式,就像在听一位爱絮叨又总跑题的老爷爷讲述睡前故事。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沉浸在一个丰富而温情的故事里——这是一个年轻人寻找知己的旅程,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乡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Anne Wen(燕京学堂2023级美国学生)——《柏青哥》,李敏金

要说上学期印象最深的书,那当属李敏金的《柏青哥》。我平时主要读非虚构作品,这部讲述殖民时期在日朝鲜人家族三代传奇的小说,算是个难得的例外。我尤其欣赏它平实中见深度的笔触——表面写的是市井百姓的生活:卖小吃的婆婆、讨生活的工人,但书中探讨的主题却让我掩卷后久久难忘。作品没有刻意美化什么,而是真实呈现了那些挣扎求生的故事,让我想起在关岛和北京生活时见过的许多普通人。作者竟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熔铸在一部作品中,现在我已迫不及待想读她正在创作的关于补习班的新作了。

赵盈(燕京学堂2023级中国香港学生)——《理想国》,柏拉图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这本书是哲学和政治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它主要围绕“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展开,由此展开深入探讨。在书中,柏拉图用了大量篇幅探讨正义的本质。这本书引发我诸多思考,比如我们人生应该怎么样度过,或者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即使读了很多遍,每次的感受也都会不一样。

张意(燕京学堂2024级中国学生)——《色彩列传:蓝色》,米歇尔·帕斯图罗

有的时候,我会漫无目的地走在图书馆,一些书名或者侧脊很特别的书就会吸引我的注意。这种选择阅读书目的方式,会让我觉得就像是在和书本搭建起一种天然的交流。在图书馆借阅的书籍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色彩列传:蓝色》。灰色的封面上印着白色的书名,中间有一个圆形图案,仿佛开了一扇窗户,透过它看到的是一幅蓝色艺术作品的局部。独具特色的封面设计和言简意赅的书名更增添了这本书的神秘感,与蓝色带给人的感觉相呼应。书中讲述了蓝色的起源、寓意的演变、使用场景等,并穿插了许多相关画作。生活在蓝色的星球上,蓝色的漫长历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规范、认知体系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若不是这本书,我可能不会了解到一个颜色背后有如此丰富的故事。

Joyce Wambui Kiarie | 燕京学堂2023级肯尼亚学生——《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

这本书成为我的最爱并不意外,因为在学术之外,我一直对传记和自传情有独钟。我总被那些展现杰出人物起伏、挑战与突破的真实故事所吸引。这部传记全面记录了乔布斯的一生,包括他的童年、职业生涯、人际关系、缺点和成就。这本书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诚实而详尽地刻画了一位具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常规并改变世界的伟人。乔布斯不仅仅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更是一位用创造力和胆识重塑整个行业的先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通往伟大的道路从来荆棘满布。他曾被逐出苹果公司,与健康问题抗争,并因领导风格而饱受争议。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愿景,从未在品质、创新和简约的理念上妥协。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创新的故事。它教会我们坚韧、勇气,以及坚持自己信念的力量,即使全世界都在质疑你。对于任何追梦者或有志于领导他人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Joyce在图书馆学习

Luke Matthews | 燕京学堂2024级英国学生——《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血色子午线》,科马克·麦卡锡

我评判自己最喜欢的书,往往看它们是否以某种方式长久地留在我心里。《安娜·卡列尼娜》对我来说是一记警钟。大二时读这本书,我竟可悲地发现自己同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宁——那个刻板迂腐的官僚。但正是这种认知,让我在生活上发生了些许改变。这本书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警示故事,刻画入微。我推荐给那些喜爱经典作品的人去阅读。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在我心里刻下了永恒的印记。我读过很多书,却从未见过哪部作品能如此赤裸地撕开暴力的真面目——它总是披着英雄主义的华丽外衣招摇过市。作者用疲惫而麻木的笔触,将每一个残忍的细节都摊开在你眼前。但正是这些血淋淋的描写,藏着我们最该听的真话。暴力到底有什么值得歌颂的?读完这本书,这个问题像根刺一样扎在心里。

Luke Matthews的书桌

Tokuyu Ko(燕京学堂2023级日本学生)——《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位特别的作家。他的长篇、短篇小说和随笔,都对我的人生有重大的影响。从表面通俗易懂却蕴含深刻哲思的文笔,到故事中神奇诡秘的世界观,他的作品充满了魅力。《海边的卡夫卡》的主角是一个15岁的少年,他为逃避“俄狄浦斯式的诅咒”而离家出走。整个故事试图告诉我们,在充满邪恶与暴力的世界中,我们既是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无意中成为加害者。我们必须拥有接受命运,同时承担自身的道义责任的勇气。这部作品启发了我该如何面对世界、他者与自身。在这个世界,我们有时候会受到荒谬的、邪恶的打击,也有可能成为邪恶的共犯。比如,即使我们对过去的历史没有直接责任,但通过伦理反思,仍能意识到某种“责任”的存在。接受命运并不意味着放弃抵抗,面对威胁自身与他人的邪恶与暴力,我们必须坚定反抗。虽然,我们与他者的距离会一直存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一种严肃、深刻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有意义的关系。

我的阅读故事

吴欣璇(燕京学堂2023级中国学生):阅读是我构建生活秩序感的一种方式。在当下,能有一整块时间自由阅读喜欢的书籍是一种奢侈。但即便是在碎片时间阅读,书也能让我从枯燥和不那么如意的生活中短暂地抽离出来,去体验新奇有趣的平行世界。记得2023年冬天的时候,我实习通勤要三个多小时,我在地铁上读完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的前五部,那个时候阅读填充了我焦虑和不快乐的时间,真的像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对我来说,阅读并不完全是功利性的,而是一个特别放松和快乐的过程。读得多了之后,自然会形成自己的阅读偏好。喜欢阅读的人一般感知都比较敏锐,所以每次我每次和人聊书就会特别兴奋,因为阅读一定程度上帮助我看到他人更本质、更自我的一面。

Andrew Rule(燕京学堂2024级美国学生):今年初在沈阳做“院长研究基金”项目时,我意外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作家班宇。五年前初读他的短篇时就深为震撼,没想到如今竟能和他并肩而坐,喝着咖啡聊创作。原以为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没想到他随性得很,三言两语就让人放松下来,倒像是和老同学叙旧,全然没有面对文学偶像时的局促。

Anne Wen(燕京学堂2023级美国学生):五年来,我一直给自己定下"每周读一本书"的目标。这个习惯始于一篇吹捧扎克伯格年读25本书的营销文,后来我索性把标准提到了52本。虽然从未真正达标,但每年25-30本的阅读量,靠着电子表格严格记录才得以坚持。倒不是追求数量,只是这个目标能逼着自己保持节奏。每到寒假就成了冲刺时段——年底最后两周,我常要一天啃完一本。这些年练就了速读的本事,也刻意拓宽书单,不过总忍不住偏爱那些讲亚裔故事、家庭羁绊和科技话题的书。

赵盈(燕京学堂2023级中国香港学生):我以前挺喜欢一个人看书的,总觉得独自阅读会有更深的体会。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读书分享会,跟同学、朋友、老师一起聊感受,也顺便重新读了一遍之前读过的某本书。那时候才发现,第一次其实只是看了个“故事”,而第二次才真的读懂了书里的人物。原来跟别人分享,真的能发现很多自己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书其实是要“经历”过,才能读出它的深度。现在我更喜欢反复读一本书,再跟别人聊聊自己的感受,就像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张意(燕京学堂2024级中国学生):我至今仍记得一次在飞机上,邻座的一位大叔读完了一整本书,并且在环衬页写下了“x年x月x日于机上阅毕”的文字。《如何阅读一本书》曾提到,可以利用环衬页记录自己对于本书的看法,而这位大叔的做法让我觉得他赋予了书籍生命,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带着书籍旅行,并且与之产生联结。

张意的书架一角

Joyce Wambui Kiarie(燕京学堂2023级肯尼亚学生):阅读《史蒂夫·乔布斯传》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正对自己的方向感到迷茫。虽然有很多想法和目标,但总担心它们是否太过另类或不切实际。看到乔布斯如何追随直觉、从大学退学并挑战既定规则,我意识到成功并没有固定公式。他活得真实而无所畏惧,这激励我开始拥抱自己的独特性。书中有个特别时刻让我印象深刻——乔布斯谈到他想在宇宙中留下一个"凹痕"。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里,促使我认真思考自己想留下怎样的遗产。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勇于承担领导角色,并专注于影响力而非他人的认可。无论是在学术、社区工作还是个人项目中,我都会问自己:我在创造有意义的东西吗?正是这种思考让我形成了一个愿景:我的人生必须体现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要跨越不同世代。

Tokuyu(燕京学堂2023级日本学生):我第一次阅读《海边的卡夫卡》是我14岁的时候。当15岁即将到来的那个时候,我被这个作品的独特的世界观,以及推理小说般的迷人的情节所吸引。主人公的作为15岁少年的身份,也唤起了我对即将到来的这个新的人生阶段的种种想象。我去年重新阅读了此书。结果发现,时隔12年之后,我能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这部作品。我能在这次的阅读中得到更好的理解,也归因于我过去的阅读和人生经验。

Tokuyu Ko在燕园看书

阅读经验分享

吴欣璇(燕京学堂2023级中国学生):我觉得阅读是自由的,最理想的状况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很舒服的状态下,选一本近期最想看的书,不受打扰地阅读。阅读方式有时也取决于书的类型,如果是比较专业或艰深的书,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写写批注,如果怕打断阅读的连贯性,也可以等全书读完以后再写个短评,帮助自己加深记忆。之前没那么忙的时候,我会准备一个每月的阅读文档,记录的是我真正能坐在桌前读的书,这样月末就可以进行一个小结。我也会准备一些适合在地铁上读的书,比如随笔和短篇小说集,这类书可以随时进入和退出,至于具体选哪本阅读就看我的心情。最后我还会定期找好朋友聊聊最近在读的书,往往会有很多很有趣的收获!

Andrew Rule(燕京学堂2024级美国学生):我的阅读方式挺随性的。我常常同时看好几本书,身边总得随时放着一本,哪怕在地铁排队等车或者课前等上课的间隙,也能翻上几页。要是自己买的书,我特别爱在上面做笔记,甚至还会撕下几页留着以后慢慢研究——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书这个实体,而是阅读的过程,在书上留下阅读的痕迹,就相当于记录下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后翻看时还能回味。读中文书的时候,我尽量不查字典,比起弄懂每个句子的意思,让自己沉浸在文字的流动中,顺着文意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对我来说更重要。

Andrew Rule的书架一

Anne Wen(燕京学堂2023级美国学生):我偏爱非虚构类作品,比如回忆录和自传。选书之前,我会读三篇书评,并记录在表格里。以前我读书只是为了消遣,但记录阅读情况能帮我总结出年度阅读主题。我会专门留出大块时间,在图书馆深入阅读。如果一本书读了几章后实在读不下去,我就会放弃,不过我常常同时读两三本书。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要想真正读进去,至少要一口气读100页。如果一本300页的书能让我一口气读100页,那我就会把它读完。我早上或睡前读书状态最佳,很少在饭后读书,因为饭后消化食物会分散注意力。

Joyce Wambui Kiarie(燕京学堂2023级肯尼亚学生):要想真正从书中获益,我会运用多种阅读技巧来帮助自己深度理解内容。我会优先留出专属的阅读时间,通常是在晚上或周末,这样我就能不受干扰地阅读,在户外或咖啡馆阅读也是绝佳选择。有时我在上班路上或参加活动的途中也会看书,常常沉浸其中难以放下,但不得不说,为了真正理解和领会从书中获得的感悟,有时我需要把书放下个一两天,好好思考一下书中的内容。我阅读时通常会手拿一支铅笔,另一只手拿荧光笔。铅笔用来在书页空白处写下即时的想法,荧光笔用来划出关键语句。读完一章后,我喜欢在日记中做个总结。这有助于强化书中的道理,并将其与我的现实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如果这本书特别有影响力,我以后会重新翻看这些日记,看看自己的理解有了哪些变化。我还会和朋友分享我的见解,这能引发有意义的对话和新的观点。阅读不只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学习和自我发现的方式。

文字:Joyce Wambui Kiarie、Tokuyu Ko、Luke Matthews、Andrew Rule、Anne Wen、吴欣璇、张意、赵盈、张凡

图片: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