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至20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第九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Yenching Global Symposium,简称YGS)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举办。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名优秀青年代表。在为期四天的论坛中,他们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深入交流,探讨全球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国际交流合作前景。
全球青年中国论坛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生发起,旨在构建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全球青年网络,助力青年成为变革时代的开拓者与桥梁。
今年论坛以“韧: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开拓”为主题,聚焦后疫情时代、地缘政治变迁和多元文明交融背景下的韧性发展,设有“全球之韧:迎接时代挑战与机遇”“国家之韧:平衡传统与现代”“青年之韧:自我赋能与成长”三大分主题。与会代表围绕国际协作、文明传承、青年领导力等关键议题展开讨论,为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国际合作贡献智慧,共同描绘未来世界美好愿景。

01. 国际关系分论坛
分崩离析还是携手共进:变革中的全球秩序导航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韧性的核心在于保持稳定、深化协作、主动应对新兴挑战。4月17日,国际关系分论坛探讨了外交、国际贸易与跨境协作的趋势,旨在让全球青年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澳门大学政治学副教授潘成鑫、泰国法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Kitti Prasirtsuk、首尔国立大学亚洲中心教授Jeong Kyung Seo出席该分论坛,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Chasse Helbin担任主持。
奥托尔巴耶夫前总理指出,中国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为其国际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他强调中外深入交流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青年一代肩负着改变世界的重任。中国应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

潘成鑫副教授着重探讨了全球化发展的多元可能性。他剖析了中美关税问题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指出中国正凭借市场规模优势,积极构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新型合作网络。他强调真正的国际领导力应建立在自身持续发展、与他国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当前各国亟需加强合作,共建公平、稳定、可持续的全球贸易新秩序。

Kitti Prasirtsuk教授认为全球格局正处于关键转折点,中国展现出引领全球治理的潜力。他强调自由贸易环境是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探索便是积极范例。他还寄语青年一代要以积极态度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

Jeong Kyung Seo教授深入剖析国际秩序演变,指出当前危机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了契机。她认为中国应倡导儒家“和谐”理念,凭借发展自身成就与国际合作实践建立全球影响力,并以中韩建交为例,阐明基于信任构建多边关系是实现共同发展、应对全球挑战的根本保障。

作为本届论坛首个分论坛,政界杰出领袖和专家学者们的观点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理解全球变局下中国的发展方向与国际角色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深度思考。

02.国际教育分论坛
海纳百川,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教育是理解复杂世界的桥梁,增强全球韧性需要突破性的全球教育创新。在国际教育分论坛,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刘明、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Scott MacEachern、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受邀分享了对教育的见解,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Nino Nadirashvili担任主持。嘉宾们围绕当前国际化教育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教育机构应有的思考和探索,以及新时代对青年学子的期许进行了探讨。
四位嘉宾分别介绍所在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中国的国际教育机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嘉宾们表示,在中国独特的教育生态中,每种办学模式都面临挑战与机遇。关键在于明确自身使命与办学定位。童世骏校长提出,国际教育应着重培养同学们多元文化包容度与不同见解辩证思考能力;Scott MacEachern副校长认为,昆山杜克大学通过小班精品教学实现了国际教育合作在本土性和国际化培养上的平衡;Brent Haas副院长指出,燕京学堂硕士研究生项目,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学术研究者,希望通过提供丰富学习环境和选择空间助力同学们完成过渡;刘明副局长立足陵水国际教育试验区的独特之处,从语言水平、文理互通、动手实践、创新创业四个角度讲述了其培养模式对国际教育实践的助益。




此外,嘉宾们还对未来全球领袖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Brent Haas副院长认为,未来的领袖应以问题为导向,有全球视野和经验,具备主动学习能力;童世骏校长回顾历史,指出未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可借鉴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精神,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质;Scott MacEachern副校长立足当下,指出大学要觉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动向,教授学生练就去伪存真的慧眼;刘明副局长指出,应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本分论坛中,嘉宾们围绕国际教育建设的挑战、机遇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讨论,为未来全球人才培养带来启发。
03.生态文明分论坛
命运与共,共建人类生态和谐系统

工业污染、环境退化与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危机,亟需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全球生态转型,才能重塑产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关系。生态文明分论坛针对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邀请了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长青,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和理事长韩寒,华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副理事长王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土人设计创始人俞孔坚共同探讨全球生态问题解决方案。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Tom Diebel主持本分论坛。
俞孔坚教授着重强调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指出水问题在气候危机中很关键,并提出“海绵城市” 理念。该方案借鉴季风文明基于自然的水适应实践,通过梯田、陂塘、基塘等景观模式,实现雨洪调节利用、地下水补充及城乡环境优化。他还倡导发展基于自然的、环境友好的生态型技术。

成长青先生认为政府、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都要承担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他分享了对绿色投资的见解,认为绿色投资分两种:一种可实现可持续盈利,另一种需要补贴。他支持发展碳交易,认为这是实现全球碳排放再平衡的有效方式。

韩寒女士表示,自下而上的行动有助于完善环保政策,并促进多方合作,NGO在环保政策的落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南渔民因气候灾害生存艰难,这激发了她投身生态保护的使命感。她呼吁大家关注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从业者的抗风险能力。

王迈先生提出“共生、多样性、多元化”理念,强调气候变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冲击及碳中和的紧迫性。他认为需通过市场机制与交易手段实现碳中和,并以北京PM2.5治理为例,说明经济、政策和科技协同可改善生态环境,未来能源技术突破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嘉宾们从多维度、多视角对环境与发展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方向,引发了同学们对水问题、碳排放问题、能源问题等生态挑战的更多思考与关注。

04.人工智能分论坛
未雨绸缪,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展望

人工智能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前景与挑战,讨论揭示了政府如何构建韧性人工智能生态,并在全球竞争中强化本国优势。分论坛主讲嘉宾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员、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前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陈繁昌,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智能学院副院长、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陈宝权,人工智能孵化器未知解资本创始合伙人孟昭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Rich Robinson,以及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王启宁。燕京学堂2021级校友Huw Roberts担任主持。
陈繁昌教授表示,我们已进入整合性人工智能时代,青年人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Deepseek的出现证明AI发展路径非常多元,中国在AI创业创新方面竞争激烈,人才吸引能力快速提升,这都有助于完善中国人工智能创业生态。

陈宝权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快速发展得益于数据、计算能力和算法共同进步。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占据优势,而中国Deepseek的成功表明算法工程能力可突破算力资源限制。中国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在应用创意场景和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但更追求短期利润。

孟昭歌女士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创业正蓬勃发展。她评估项目的标准是人工智能使用是否带来更大的市场潜力并节省生产成本。她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将像互联网一样渗透到各行各业,取代部分工作,具有跨界能力和泛化能力的人将更具优势。

Rich Robinson教授提到,目前人工智能产品能力翻倍增长,将推动空间计算、区块链、Web3.0 等多个技术领域的发展。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方面,蓝领工作更易被机器人取代,擅长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的人更能胜任未来白领工作。

王启宁教授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发表独到见解,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应局限于人形,而应发展多元形态以助人类完成特定任务。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人机共生,而非机器人取代人类。

嘉宾们鼓励青年代表们以批判性思维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保持乐观开放的态度,积极思考如何与人工智能合作,发挥人类独有优势。

05.文化分论坛
刚柔并济,变革世界中的文化韧性构建

文化分论坛聚焦文化出海与数字赋能中的文化韧性,解析“国家之韧”在文化方面的生动实践,构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韧性未来。嘉宾们围绕文化转型、艺术传播、新媒体策略及动画创作出海等话题分享了观点。出席分论坛的主讲嘉宾有:海南省陵水县国际投资促进局局长谢岳峥,新媒体团队策划总监、巴塞罗那大学ESCAC电影与视听学院教授、首届威尼斯元宇宙年展组委会委员、VR大空间策展人数字交互艺术总负责人薛雷,高级编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新媒体编辑部主任张施磊,中国原创动画《伍六七》系列出品人及制片人、啊哈娱乐创始人及CEO、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邹沙沙。本分论坛由燕京学堂2023级学生邝凯珊主持。
谢岳峥局长介绍了海南陵水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的原因和竞争优势。陵水深度挖掘疍家文化、黎苗文化等在地文化,借助国际海缆、海底数据中心及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综合优势,打造游戏出海、短剧出海、文化出海、品牌出海的产业生态,努力实现地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

薛雷先生从其瓷器艺术传播经验出发,认为数字艺术需融合形象、语意、空间三要素。他指出,数字技术可赋能传统艺术,展现中国艺术的时代性。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具备与人类同等的感知能力。当前人与人工智能处于交互过渡阶段,未来艺术创作将向非中心化、多元、算法创作过渡,产生新的艺术形态。

张施磊女士分享了CGTN做新媒体的经验。CGTN新媒体秉持年轻创新的心态与“从后天,看明天”的思维,将前沿技术用于媒体作品,为用户做不同场景的价值提供者。她强调媒体应突破固有标签,以客观报道展现不同观点,提供多元价值,指出“文化韧性”旨在打造多元的世界,打通用户、需求和场景的鸿沟。

邹沙沙女士分享了《伍六七》创作历程,强调做出海动画的初衷是传递爱与包容等普世情感。她透露该动画第五季将登录更多海外平台,并谈到与Netflix争取合作的关键在于对作品的坚定信念。她还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影响创作生态、内容创作风格差异性的担忧,指出创作者独特风格不可替代,呼吁加强对原创内容的保护。


06.青年领导力分论坛
青年之韧:自我赋能与成长

青年韧性是应对时代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它包含直面挑战的心理定力,以及在变革中持续成长的智慧。参加青年领导力分论坛邀请的嘉宾有:Hamershlag Private首席可持续投资官、苏世民学者Ameer Ibrahim,香港大学哲学助理教授、罗德学者、牛津全球学会战略顾问黄裕舜,独立品牌Thrive by Em Roblin创始人Em Roblin。燕京学堂2020级校友刘瑞文担任主持。
谈及韧性,黄裕舜先生指出韧性既是面对挑战时的灵活性,又是对自己判断力的坚持,要学会在前进与后退中平衡,将韧性体现在自己的行动和判断中。Em Roblin女士认为韧性是保持开放心态,聆听不同回应,同时具备直面挑战的力量。对于青年人的领导力培养,她表示当下的领导力是打造包容的环境并激励他人。Ameer Ibrahim先生则认为韧性是与自己达成自洽的力量,也是对自己代表的人群和社区保持自信。



对于如何赋予青年更多韧性,黄裕舜先生认为应多关注个体应对挑战的不同方式,而非泛泛概括。他提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寻找盟友共同提升是提升韧性的方法。Em Roblin女士认同并补充,韧性的产生要经历事件蜕变,困难事件可能让人进退维谷,但也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最终产生更有韧性的自我。Ameer Ibrahim先生提出,人们只关注自上而下的领导力,而忽视自下而上的领导力。他结合自己专业方向补充,表示例如ESG投资就需要更有耐心,更乐观地看待未来。
三位嘉宾在讨论中对“乐观主义”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乐观是可以培养的精神,能够帮助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他们鼓励同学们不要仅停留在对未来的忧虑中,而是要不断思考什么样的未来是他们理想中的未来,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到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不断塑造自身的韧性。

07.实地调研
4月18日,论坛嘉宾和代表们前往海归小镇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探索海南陵水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当地特色文化习俗。调研日程包括参访陵水海风国际影视基地、与当地出海企业交流以及参访疍家博物馆。
通过讲解,大家了解了海归小镇的发展规划和地域优势。海归小镇是陵水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区,地理位置优越,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和城市生活的融合。同学们还了解到了陵水为发展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做出的多种举措,理解了陵水在文化产业出海方面的独特优势。



海风国际影视基地由陵水影黎万像影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独家运营,专注于影视出海领域,服务于各大电影、短剧剧组的拍摄。整个基地面积共14000平方米,涵盖27个主题、90个景,是目前整个海南省最具特色的东南亚主题影视基地。大家参访了影视基地丰富的内景,了解了出海短剧尤其竖屏短剧的制作过程。



参会代表和嘉宾还参访了三家各具特色的出海企业:人工智能数字电商公司摩尔普斯、由清华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联合成立的高科技企业清文雅音,以及游戏公司鸿知源。在摩尔普斯,同学们学习了AIGC数字直播的发展状况、研发过程和出海战略;清文雅音公司则为大家介绍了定向听音产品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大家也与定向听音机器人进行了有趣的互动;在鸿知源,同学们则了解了游戏文娱领域创业的特点和游戏出海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企业深入交流,大家加深了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的理解。



在疍家博物馆,参会嘉宾和代表们则深入学习了海南疍家文化的发展历史、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疍家人世代耕海为生,善于捕鱼和采珠。在参访博物馆展览的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了先民的智慧,以及疍家文化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08.文化活动
4月19日下午,论坛嘉宾和参会代表们体验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其中也包括多种黎族特色文化活动。黎族织锦、功夫茶道、香道、树叶吹奏、黎族竹竿舞、太极扇、围棋、象棋、毽子……从习俗体验到体育活动,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令人应接不暇,大家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了对中华文化的具象感受。





代表们还参访了国电投(陵水)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了解了海南在中国能源转型部署上的重要作用。


09.闭幕式
4月20日,论坛闭幕式正式举行。首先,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大家回顾了在海南丰富的四天活动。随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4级印度尼西亚学生、本届论坛联合主席Nicole Angriawan主持并发表闭幕致辞,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她对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领导、演讲嘉宾和志愿者们以及执行委员会表达了由衷感谢,并相信参与论坛的青年人能够创造更多可能。她表示,本届论坛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会议,更是友谊和连接的开始。

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回顾了各个分论坛的讨论亮点。随后,他阐释论坛主题词“Fortitude”与“Resilience”的内涵区别,指出二者如“刚柔相济、阴阳调和”,既为个人成长所需,亦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支撑。他肯定了论坛在跨文化对话与青年共识凝聚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呼吁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类共通的价值内核,以刚柔并济的姿态应对未来挑战。

来自阿塞拜疆的Nargiz Mammadova和来自中国的王希如作为论坛参会代表相继发言。Nargiz Mammadova以自己在阿塞拜疆战乱中的经历诠释“Fortitude”,即挑战自我、直面困境。她强调,本届论坛让她更加坚信外交与多边合作的力量。全球青年中国论坛好比“包容五湖四海风味的火锅”,汇聚着人类多元思想与共通情感。王希如表示,在论坛宏大议题之外,与各国朋友的“微小瞬间”同样令人触动,这让她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远多于差异。她认为,面对加剧的全球动荡,本届论坛已经给出了具有韧性的答案——持续分享与倾听,延续对话与联结。


参会代表分享结束后,大家共同观看了由论坛嘉宾薛雷先生和赵伯祚联合制作的AI短片《马可・波罗》。全球青年中国论坛正如一场当代的“马可・波罗之旅”,青年代表们跨越语言、文化与地理的隔阂,在海南陵水相聚。
紧接着,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前总理、刘明副局长和范士明副院长共同点亮象征燕京学堂和海南陵水友谊的椰灯。论坛所承载的开放与包容精神,将如这簇火光般永远跃动。


最后,论坛全体执委会成员和燕京学堂老师上台,向与会嘉宾及代表致以诚挚谢意。2025年全球青年中国论坛,圆满闭幕!


文字:何偲亿、邱小桐、王实荻、夏诗仪、杨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