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实地调研四川组的30余名老师和同学背上行囊,从北京奔赴成都,开始为期五天的调研活动。本次四川之行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邦维、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贾妍带队,以“蜀文化”探索为主题。
![1.jpg 1.jpg](/__local/7/09/CC/3C46F2238E016ECCF0DB26DA8D7_7A37F050_217B4.jpg?e=.jpg)
三星堆、金沙探秘 追寻中华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力证。我们的首站——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高达2.62米的青铜立人、长达1.42米的金杖、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种种堪称旷世神品的奇珍异宝以其磅礴大气、神秘莫测的气质深深震撼了五千多年后前来观瞻的中外燕京学子。
![2.jpg 2.jpg](/__local/4/D9/49/609BC92F0E4691C1752B4CE0507_4A4982BB_19475.jpg?e=.jpg)
“三星堆参观对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我在UCL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国就和三星堆有关。如果不是对三星堆着迷,不是Vivienne Lo教授,也许我就不会来到燕京学堂。我被这些千姿百态的古蜀国器具造像深深吸引,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James Ashcroft同学如是说。
三星堆参观结束后,大家驱车前往金沙博物馆。同学们在考古挖掘遗址近距离地观看了千年乌木、象牙、兽骨;在“远古家园”展厅,体验了草木葱郁、鸟鸣声声的古蜀先民自然生活的场景;在“王都剪影”展馆里,聆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先民们制陶、制玉的方法;在“天地不绝”展厅里,我们目光流连忘返于每一件青铜器、象牙、玉器、陶器和甲骨。“千载遗珍”展馆里,“太阳神鸟”金饰和黄金面具将参访推上了高潮。同学们或三五成群小声探讨,或紧紧跟随讲解员,原定参访时间不得不延长。
![3.jpg 3.jpg](/__local/C/C6/AE/B588E806719C0DFC36C03E060C3_3FECF842_10BA8.jpg?e=.jpg)
晚餐后,大家按时到达会议室,聆听了由四川大学考古系主任李永宪教授的报告。李永宪教授曾经参与过三星堆的挖掘,他用切身的体会和一手的研究,向同学们介绍了遗址发掘中的故事。“晚上的讲座非常好,老师讲得很清晰,这加深了我们白天的学习和了解。”Tobias Röcker同学说道。
学习震后重建 感受四川精神
映秀,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2008年5月12日漩口中学的时钟永远却停留在了下午2点28分。“5.12”汶川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里的一帧帧黑白照片、一幕幕震时录像、一件件扭曲变形的物件,让很多同学眼含泪水,对当时当地居民遭遇的特大灾难感同身受。
紧随而来的是各种问题:为什么地震会发生在这里?震后政府如何反应?当地重建如何进行?
![4.jpg 4.jpg](/__local/6/09/00/3E87EF117621AC7806E7C327AA7_2A482D41_FEC0.jpg?e=.jpg)
来自日本的燕京学子Naoya Matsumoto和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田兵伟老师分别分享了他们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研究,并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5.jpg 5.jpg](/__local/4/CD/AF/C491787307C451CCB9E5ADFE643_242173BD_13888.jpg?e=.jpg)
![6.jpg 6.jpg](/__local/F/D6/E3/FD6F34944C6B25EF26B0D5B7E09_D4FDA2E9_180DA.jpg?e=.jpg)
Naoya报告的内容是他在京都大学本科时的毕业论文。2014年,他在成都、汶川、北川呆了很长时间,为了看懂一手资料,他开始学习中文。对汶川地震的研究,是他对中国研究的开始。在映秀,他体会到灾后中国政府重建的决心,亲眼见证了证震后重建的成果,他非常欣喜和感动。
一方有难八方来援,是中华传统;铭记伤痛,坚强前行,是四川精神。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小雨绵绵不绝,雨中都江堰景色愈显朦胧,江水却更加澎湃激勇。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历时两千多年仍在发挥功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分四六,平潦旱”,成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与安定。
燕京学子们从南门进入,分别了解了飞沙堰、宝瓶口、分水鱼嘴的功能。丹麦学生Anders Hjortshøj说道,“水在中国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对水的崇拜和世界许多古代文明有着同样的内涵,要兴蜀必须要先治水,就是所谓的治水兴蜀。”
在都江堰“拜水”后,第二天,同学们前往青城山“问道”。丹梯千级,曲径通幽,“青城天下幽”实非浪得虚名。青城山下有奇遇,学堂有幸邀请到了青城派第36代掌门人刘绥滨大师传授太极玄妙。
![8.jpg](/__local/A/BC/B1/4391145217720A8E542A3B26C3B_3D258127_1A2D3.jpg?e=.jpg)
![7.jpg](/__local/B/14/C0/23475D46249B2F453674BC01071_1DB59B48_2DFA0.jpg?e=.jpg)
青城山上的上清宫,夜幕四合,空谷啁啾声中燕京学子们聚精会神地听取王邦维教授对中国佛教的研究成果,贾妍老师对中外“大眼睛”崇拜现象的对比研究。
空林瞻宝 坐而论佛
四川地区既是道教起源地,也是佛教在中国的重要道场。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康熙时改称文殊院,为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
在文殊院监院能干法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聆听了文殊院的历史故事,并有缘得以观瞻文殊院珍宝——“空林二圣”之佛陀舍利、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及“空林八观”之“发绣披珍”和“窣睹晖金”。
![9.jpg 9.jpg](/__local/D/3F/94/9861B845416F7D80B4CF473935B_9E1B81B2_1F3AA.jpg?e=.jpg)
参观后,在王邦维教授的主持下,文殊院座元智海大和尚与同学们座谈。智海大和尚介绍了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四川发展的特点,文殊院在国际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等。问答环节,俄罗斯同学Yulia Leonovich用流利的中文问了一个问题:请问师傅您当年为什么要“出家”?大和尚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告诉同学们他为什么会选择一条特别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有何体悟。
![10.jpg 10.jpg](/__local/5/A8/26/2328BCC348CF6F4708CA4B248A6_40FEE889_1FBA7.jpg?e=.jpg)
加拿大同学Edward在交流后说,智海大和尚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讲述让很多同学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他说:“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有很多人生的哲理是相通的。今天跟法师的交流我太有收获了。他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想清楚了很多问题。”
5天实地调研,同学们还参观了都江堰熊猫基地,体验了蜀地市井文化,感受了四川美食。全方位、立体的调研让燕京学子们对蜀文化的起源和传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11.jpg 11.jpg](/__local/2/A9/BB/6115F24D73C564DCD561E2343E7_17A4C41D_24A6D.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