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新程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行2025年开学典礼

2025年9月6日上午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25年开学典礼

在秋林报告厅隆重举行

110位跨越山海的青年学子

怀揣着对中国学的炽热向往

齐聚一堂

开启他们在燕园的求知之旅

    

来自牧云爵士营的年轻乐手们,在音乐总监洪峰的带领下,为大家带来热情奔放的乐曲,点燃全场气氛,拉开了典礼的精彩序幕。

燕京学堂2024级学长学姐通过视频,向新生们送上诚挚期待与祝福,期望他们在未来两年的燕园生活里,留下难忘回忆,绽放个人光彩。

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主持本次开学典礼。他表示,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既是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丰富自我的旅程,希望同学们既能沉下心来努力学习,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夯实基础;也能放开身心在社团活动中收获友谊、释放活力,让学习与生活相得益彰。同时,Haas副院长特别强调,“全心投入”并非闭门造车的“单一前行”,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变化、接纳新知。许多创新灵感往往源于日常交流。与授课老师探讨学术难题时,或许能突破研究瓶颈;与同窗好友交流兴趣爱好时,可能会发现全新的研究方向,甚至因此找到真正热爱的领域。每一次真诚的互动,都可能成为成长路上的转折点。

Haas副院长鼓励同学们与上一届的学姐学长们多交流学习,这是最直接、珍贵的成长指南。在明年的开学典礼上,他也会有同样的期许。而今天在场的同学们,届时也将成为为学弟学妹指点迷津的前辈。他表示,正是这种新旧学子的思想碰撞、经验传承,让燕京学堂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催生新的想法与可能,也让每一届学子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哈巍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哈老师2018年开始在燕京学堂授课,基于在联合国长期工作的经验,他为同学们讲授国际发展合作方面的课程。迄今为止,作为论文导师,哈老师已经指导过17名燕京学堂学生顺利毕业。

他鼓励在座的同学们认真思考,在北大两年的学习生活会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哈老师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亲眼见、亲耳听。第一视角感受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发展变化,倾听教授、同学和周围人的故事。第二,开拓思路,善于学习,接受新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学术传统、多样的解决问题方式。这不仅能丰富大家的学习经历,更能为今后在全球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第三,用心去连接,在这里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广交良友,在学堂收获的友谊将对大家将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四,开创新的可能性,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挑战中,搭建跨国沟通的桥梁,大胆想象比今天更美好的明天。这样,不仅能在中国获得成长,更能在全世界创造真正有意义的进步发展。

来自比利时的Danel Van Mensel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他分享了从欧洲多国辗转求学,最终来到中国的独特经历。Danel提到,父亲在中国工作的经历让他有机会亲身感受中国各地的多元风貌:从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到南京的古街古巷,从深圳的摩天大楼到云南的青山绿水。而选择来中国求学,则是基于他对全球格局变化的深刻认知——想要理解当代世界,就必须深入理解中国。作为一名掌握七门语言的语言爱好者,他生动比喻“每门语言就像一双新的眼睛”,他还强调,中文为他打开了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Danel称赞燕京学堂如同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家庭,认为这里既有如家庭餐桌般各国文化互相交融的氛围,又延续了欧洲“多元统一”的精神内核。作为法律与社会专业方向的新生,Danel期待在燕京学堂深入探究规则与权利的演进历程,同时开展跨学科学习,涉猎历史、政治与文学领域。最后,他以中文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勉励全体新生,共同开启这段注定难忘的学术旅程。

新生家人们也发了祝福视频,他们分享了同学们的成长趣事与温馨回忆,并向燕京学堂表达了诚挚美好的祝愿,会场中充满了温馨的欢笑和泪水。

董强院长首先祝贺同学们加入燕京学堂大家庭,开启全新的学术征程。他衷心感谢程琳女士的到来,她动人的歌声曾温暖感动过一代人,而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将为各位年轻人带来宝贵启示。他感谢燕京学堂的全体团队,为学院营造了温暖、支持且高效的氛围。他特别向名誉院长袁明致以最深的敬意,她的不懈努力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他分享了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教育是渐进的,从不用硬性的时间标准来区分。它的本质与成长同频——没有一棵树能一夜参天,但年轻学子在厚积之后,总能迎来如鲜花般骤然绽放的时刻。燕京学堂,正是这样一个供大家扎根成长、蓄力沉淀,最终迎来璀璨绽放的地方。

董院长重申了燕京学堂明确而独特的办学宗旨。它旨在培养具有世界与中国的视野的高级人才、未来领袖。“中国学”让大家聚焦中国,但同时,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中国。同样,中国也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接触就可以认识的,需要上升到研究的高度,而研究,就必须有具体的领域和学科。因此,燕京学堂分为六个不同的分科,以覆盖人文社科的各个方面。他坚信,世界的发展——也就是各位学子的未来和前途——早已离不开中国,正如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在人类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处于越来越多变局的时代,一种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专注于中国的阶段性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他希望外国学生将来能够从内部的眼光来看中国,中国学生则更好地从中外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自身。

董院长强调,燕京学堂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教育的亮丽名片,不满足于提供课程,更希望为大家提供精神食粮,成为中西方文明互鉴的教育基地。它不满足于跟世界上类似一流学院的比较,而是稳扎稳打地走出一条自己的人才培养道路,并渐渐形成一个机构最可贵的东西:一种可以为大家共同认同的文化,一种大家认同的精神状态。他鼓励同学们既从中受益,更以自己的努力,为这一文化、这一精神的形成与呈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董院长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许。希望同学们可以“融入”,跨出舒适圈,在燕京学堂内部跟各国学子、在北大跟其他学院的学子真诚交往,走出校园触摸真实中国,让多元体验成为学问的底色;关注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世界复杂多变,尤其是当下,我们正处于全球大变革的关键十字路口。许多既定价值观受到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这是一个需要反思与思考的时代。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成见,去适应并拥抱世界与时代的变化;要做到知行合一。在中国众多教育理念中,他认为最契合当下、也是自己一直秉持的,便是“知行合一”。从王阳明到陶行知,中国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们都强调“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以“行”开其端,以“知”究其理,把校园的每一次交谈、田野的每一里足迹,都化作终身受用的真知。他衷心祝愿大家在燕京学堂度过精彩的时光,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音乐家、中国流行音乐开拓者、牧云社及牧云音乐基金发起人之一程琳发表演讲。程女士回顾了自己在艺术家庭中的成长经历。她的父母均为戏曲工作者,父亲是鼓手兼导演,母亲是歌唱兼创作人,家庭氛围深深影响了她对艺术的感知与热爱。她强调音乐对她而言不仅是技艺的修习,更是与更高维度沟通的方式。

程女士十三岁时因演唱《小螺号》一曲成名,成为中国大众喜爱的歌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她接触到西方音乐与文化,开始尝试将二胡与爵士、摇滚等西方音乐元素融合,成为中国最早进行此类音乐实验的代表人物之一。

程女士指出,通过多年国际演出与交流,她深感人类尽管语言、饮食各异,情感与心灵却是相通的。她于七年前创办牧云音乐基金会,支持众多年轻音乐人求学与创作,延续艺术与社会服务的使命。她强调应以开放之心拥抱文化差异,以服务精神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在演讲尾声,程女士特别鼓励在座燕京学堂的国际学生把握好在中国学习的时光,学好中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与美食,并希望他们未来成为传递善意、促进理解的桥梁。

适逢上个月是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八十岁生日,开学典礼的尾声,全场师生齐唱《生日快乐》为袁院长送上真挚的祝福。

典礼在欢乐的祝福中落下帷幕。期待燕京学堂2025级新同学在未来两年的燕园生活中,以知识为桨、以世界为河,在跨文明的对话中磨砺学术锋芒,于东西交汇的舞台上书写崭新篇章!


文字:郭一兰、李独怡、李娜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