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20日,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爱因斯坦第一次发布广义相对论的礼堂,“普林斯顿中国论坛”圆满举办。7月27日,该论坛移师北京,举办“2025普林斯顿中国论坛·北京场”活动。来自科技、人文与环境等领域的思想者齐聚一堂,围绕“留学之后,归根何处”展开探讨,聚焦中国青年如何在世界舞台立足与回归。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等嘉宾出席该活动,并分别致开幕辞与主旨演讲。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应邀参与“文化与艺术”专题讨论,并在闭幕式上致辞。

董强院长高度赞许了主办方继春天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成功举办论坛之后,来到北京从另一个角度深化讨论的做法。这意味着当今在世界名校学习的留学生们深深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结合起来,才能让年轻的学子有更好的身份认同,看清前行的方向。无论是北京场邀请到的重要嘉宾,还是不同的分论坛主题,都说明了论坛主办方对时代与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因而能在一个炎热夏季的周日,吸引到众多的听众。
随后,针对“留学之后,归根何处”的话题,他结合自身的留学生经历,分享了在法国的求学岁月。正是那段难忘的岁月塑造了自己的人格底色:那段清贫却充实的时光里,他流连书店,在狭小出租屋坚持翻译和创作,即便同行的留学生多弃文从商,他仍坚守对文学艺术与学术的热爱,将其变为一生的职业。他坦言,能将阅读、观影、逛博物馆等“幸福之事”融入工作,是极大的幸运。留学期间,他特意研读法国中小学教材,探寻其教育体系与文化根源,甚至主动放慢博士学位攻读节奏,只为追求深度学习而非速成。
在法国期间,还是一个学生的他,协助志同道合的友人创办了“中国蓝”出版社。出版社成立后,他倾注了全部热忱。王蒙、王安忆、苏童、迟子建……这些曾在中文世界里激荡人心的名字与思想,经由他和团队一点一滴的耕耘,化作一部部法语译著,最终摆上法国的书架,悄然连接着两个文明的脉搏。

作为燕京学堂院长,他始终鼓励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与中国同学一道,多走进中国各地。中国的辽阔疆域,不仅是地理版图上的绵延万里,更是一幅斑斓的人文长卷。他认为,留学与旅行是年轻人成长的“加速器”——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体验,不同文明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能激荡出持续生长的能量,助力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他以近日青海出差经历为例:在青海某座无名县城,他听到传奇的故事,看到了大美的山水,更见识到多重的文化交融,感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博大。
他提醒听众:教育若只剩功利,便失去了灵魂。教育归根到底,要培养向善、向上的人。学校应培养的,从不是精致的优胜者,而是目光敏锐、心地正直、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的人,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鼓励学生们从留学经历中汲取营养,不断从文化差异性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最后,他引用塞内加尔前总统、大诗人桑戈尔的话,勉励大家,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发展的起点,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闭幕式前,董强院长还与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教师围绕“文化与艺术”展开对谈,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伦理、翻译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分享了见解。分享间隙,董强院长特意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是自己最欣赏的美国高校之一,它有着纯粹的学术传统,始终保持着一种不被喧嚣裹挟的定力,这种对知识本身的敬畏与坚守,让它真正配得上“大学中的大学”之名。这番话既流露着对这所学府学术品格的认同,也暗含着对当下教育回归本质的期许。
文字:郭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