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强 | 从甲骨文到赵无极:穿越汉语 直抵文化

2025年9月5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外国语学院博雅特聘教授董强为学堂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从甲骨文到赵无极:穿越汉语 直抵文化”的全英文讲座。本次讲座为燕京学堂2025—2026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也是董强院长为新生量身打造的新学期第一课。讲座由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主持。

采访札记

在讲座之前,我们采访董强院长。他首先指出,翻译中最大的“遗憾”并非具体语句的不可译,而是重要文化成果未被翻译的缺失。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灿烂的文化思想,翻译家的核心使命在于识别并传递这些文化精华。他强调,语言本质差异具有根本性,例如中文单音节特性与西方多音节语言难以完全对应,追求形式上的完全对等翻译(如十四行诗的音节对应)不可能实现,但可通过描述性翻译传达本质内涵——例如用解释性语言呈现"蚂蚁上树"的食材与味觉体验。董强院长分析道,语言既具有实质性又具有随机性,同一概念可用不同方式表达。他主张翻译应以接受方为导向,反对过度纠结细节:若译文无法被目标文化接受,追求完全忠实反而失去意义。

董强院长接着以艺术家赵无极为例,深入阐释了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他提到,赵无极既拒绝“中国玩意”又回归“中国精神”的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有其历史语境。赵无极反对的“中国玩意”,实为18世纪法国兴起的对中国装饰性器物的异国情调式模仿,这种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中国印象”恰是其批判对象。 董强院长指出,赵无极对青铜器、唐宋气象的关注,源于其渴望通过艺术呈现中国文化的厚重历史与宇宙气息,例如,青铜锈迹承载的岁月积淀、唐宋绘画蕴含的浩瀚气象,均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相较于易被市场接受的“讨巧”物件,赵无极选择以抽象艺术挖掘更深层的文化基因,最终实现了对“真正的中国”的艺术表达。

董强院长为同学们提出跨文化学习的建议。他提到,当今世界趋同化显著,生活方式、科技产品乃至教育模式都日益相似,而文化的独特性与个体性愈发珍贵。燕京学堂的使命在于帮助中外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既理解其独特性,也认识其普遍性。他强调,真正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辨识本质与特性的能力,从而以跨文化视角深入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及其对全球的贡献。他鼓励年轻人发展跨文化能力,在尊重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促进中外和谐,为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讲座回眸

讲座分为三部分:汉语的特质、汉语的历史与文化,以及汉语的无限潜能。

首先,董强院长扼要讲述了汉语一些最重要的特点。他从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切入,指出任何语言符号均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及书写形式,“所指”则是语言所对应的事物概念。汉语的难度在于它具有双重的“能指”,使得习惯于拼音文字的外国学生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去学习。同样,汉语的单音节特性使其相较于其他拼音语言更为凝练,却也增加了节奏把控的难度;而四声则成为区分大量同音词的重要手段。他以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为例,指出汉字的字形是最终辨别词义的根本依托,也是汉语格外注重书写的重要原因。

从古至今,汉语在一脉相承中不断演化,古今差异日益显现。这种流变不仅体现在词汇的更新迭代上,更造成了语法规则的弹性与不确定性,也使得虚字与实字在具体语境中频繁交替、灵活转化,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表达张力。

此外,现代汉语吸纳了大量外来词。董强院长依次列举了源自英语、日语、阿拉伯语、法语、俄语等语种的新词,并以翻译家的视角,剖析它们“归化”为汉语的基本原则。

提到汉语的历史与文化,董强院长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带领大家进入汉语的简要演变史。他鼓励同学去学习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其详细阐述的“六书”,即六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理解汉语乃至中国人思维和修辞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细致地探索并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作、鉴赏的美学规律。至此,汉语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高度,它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逐渐成为一种体现世界观的载体,反映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心”与“物”的交流(《文心雕龙·神思篇》)。

静园六个院子每年春天的紫藤花开,成为北大最靓丽的景色之一,同时也成为学堂学子最眷恋的情景之一。董强教授特意选取了明朝王世贞的七律诗《紫藤花》和现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进行细微的解读,分析了古文与现代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以及中国作家,无论古今,在情感与外物之间的心灵交流方面,如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后,他向学子们介绍了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区别,汉字简化的必要性,以及简化的基本原则。

在汉语的潜在可能性这一部分,董强院长充分运用自己长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从19世纪末发现甲骨文,一直讲到赵无极等杰出艺术家从汉语中获得的创造灵感。他将甲骨文的发现,与商博良破译埃及的象形文字相提并论,而且两者恰好相隔了一百年。他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迷人的节点之一。尤其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源头,同时伴随着对最古老文字的发现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认知。“甲骨四堂”之一的王国维,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到跨文化诗歌创作,不少外国学者、文人、艺术家的研究及创作实践,都与中国汉字及其承载的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关联。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无意识的结构与语言的结构相似。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主体性和无意识的核心构成要素。董强院长为此列举了克洛岱尔和谢阁兰的例子。保尔•克洛岱尔(Paul Claudel)的《百扇贴》与中国汉字有着独特的艺术关联。这位法国诗人在中国与日本担任过外交官,受到东方美学的启发,将汉字的结构韵律转化为诗性表达。谢阁兰(Victor Segalen)的《古今碑录》以中国古代碑铭为灵感,将法文诗与各种碑刻上的题铭并置,在形式与观念上体现了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

最后,董强院长以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的例子,讲述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赵无极通过向甲骨文的借鉴,向“唐宋气象”的回归,摆脱了保罗·克利(Paul Klee)对他的影响,从而成为20世纪华人中最重要的世界级现代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历程,受到挚友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的鼓励。米肖本人是诗人和画家,酷爱中国文字,并以汉语为灵感,创建了独特的艺术世界。在他的影响下,汉语成为其他艺术形式如现代舞蹈的灵感源泉。

他总结道,汉语从它的起源开始,就在最大程度上呼应世界的本原。汉语文化从来不是一种带有束缚性的文化,而是具有巨大的自我更新和演变能力的文化。它不断引发思考,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而世界,正如另一部中国经典《易经》所说,从根本上是变动不居的。因此,汉语以其宇宙性和开放性而具有无穷的潜在可能性。

在问答环节,有同学提问到语言的现代化(尤其是简化趋势)与传统之间的张力,以及中法两国在对语言的重视方面的相似性。董强院长回答道,法国通过法兰西学院发布新词典,试图在保守与引入新词汇之间找到平衡。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体现了法国对语言的尊重和保护,这跟中国是一致的。语言简化的问题,是所有语言遇到的挑战,特别是在电子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表情符号等,这会削弱语言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事实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在保持语言传统和适应现代需求之间的挑战。一方面,社会需要语言更加简便、高效;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护和传承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也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保护语言的传统,尊重语言的“生命”,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国际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董强院长坦言,他心怀两大愿景。第一是希望汉语能够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语言;第二是在越来越人工智能化的时代,汉语能够继续成为联通人的内外世界、承载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成为保持人性细腻丰富的情感的重要元素。他愿意为此贡献菲薄的力量,也勉励学子们共同为此努力。

采访/文字:李独怡

讲座内容整理:郭一兰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