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与追求个人自由并存——谢宇教授谈当代中国的家庭变迁

2020年10月29日上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谢宇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师生带来了题为“当代中国的家庭变迁”(Family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是燕京学堂2020-2021学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本次讲座中,谢宇教授结合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思考和详实的实证调查数据,阐释了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讲座开始前,谢宇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对当代中国家庭发生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原因的分析,以及对燕京学堂同学们的建议和期望。


在采访中,谢宇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家庭文化形成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家庭影响深远,例如对孩子的重视;另一方面,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家庭文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包括对个性与自由追求和个人选择的多样化。

谈到中国家庭文化“以孩子为中心”的特点,谢教授分析这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代际的传承、家族的延续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同时在中国,家庭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开阔、动力很强,因此家庭对下一代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但面对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生育率降低、生育意愿下降的现象,他表示,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成本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而中国生育率的降低,会造成老龄化等问题,为社会未来发展带来挑战。

对比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区别,谢教授表示,城乡的情况  差异与我国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关: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全面,受教育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较城市更低,因此整体而言,低生育率、男女平等观念相对现代化的概念在农村不像在城市中那样普遍。但随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程度提高,中国整体的生育率会更低。

谢宇老师还给来到燕京学堂学习研究中国问题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他建议同学们多阅读文献,阅读的内容可以既不限于中国学者的研究,也不限于中国的家庭问题,研究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也会对理解中国有所帮助。第二,可以做一些实证研究,获取更多详实的资料。第三,多思考,中国的家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话题,值得从不同方式和角度观察研究。

最后,谢宇老师表示,燕京学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里是同学们尝试探索不同学科的地方,也是同学们互相学习的场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应该享受学术自由,大胆探索,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

讲 座 回 眸

在讲座开始,谢宇教授表示,虽然他擅长实证研究,但他相信文化对于理解中国家庭变迁是十分重要的。谢宇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支柱,分别是儒家文化、国家官僚制度和家庭文化。他与合作者发现,中国的家庭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已经进入第二次人口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是指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走向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过程。在第二次人口转变中,家庭是受影响最大的社会机制。在过去,家庭决定一切,个人服从家庭,但现在个人逐渐从家庭的约束当中解放出来。谢宇教授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对自由的追求是引起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谢宇教授介绍了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四个主要表现,即结婚年龄推迟、婚前性行为增多、离婚率的上升和生育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谢宇教授与合作者发现,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是相比其他国家还是要低很多的。

最后,谢宇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他指出,实证研究表明,与很多国家想通,中国社会也进入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谢宇教授的团队也观察到一些与文化的延续性相关的“中国特色”,例如,非婚生育现象在中国依然罕见。他强调,子女中心主义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导致中国婚外生育率和已婚不育率很低,离婚率的增加有限。


师 生 互 动


Q:您认为在中国,随着科技的进步,性别不平等现象会不会得到解决呢?还是性别不平等会以新的形式呈现?

A: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国,大部分的家务还是由女性承担,男性一般只承担很少或者不承担家务劳动。但这是整体的情况,在不同的地区,情况会很不一样。比如在上海,男性承担家务劳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讨论性别不平等时,我们需要看到,大多数的中国女性都会生育。这意味着,她们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照料子女。而在职场,有很多工作需要经常加班或者出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就被迫处于不利的地位,难以得到升迁的机会。


Q:您在讲座中提到了生育意愿下降这个现象。我想请教您,家庭规模的缩小(由多代同堂变为核心家庭)对人们的生育意愿有影响吗?

A:在传统的中国家庭,生育不是个人的事,是家庭事务。在过去,死亡率比较高,人们一般会生育多个后代,而且那时重男轻女的观念盛行,只有生了男孩才算延续了家族的血脉。新中国成立之后,破除了很多旧的家庭观念,推动性别平等。现在人们生育后代的数量下降了,很多人认为生男生女都是延续血脉,这是一些变化。但是子女中心主义这一点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虽然人们生育孩子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大多数人依然觉得至少要生育一个孩子。


Q:您刚才提到,在中国,女性要承担很多家务劳动。同时,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多数的女性也会步入职场。请问,中国的女性是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呢?

A: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会有托儿所和学校,家长工作时可以把孩子送过去。当时,男性和女性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小。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这类的单位福利被取消了,收入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也变得更突出。人们也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请父母代为照看子女或者雇佣家政服务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与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不同,大多数中国女性不会因为生育就退出职场,她们在生育后会选择继续工作。

讲座内容整理:魏玉槐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