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核心必修课之一,它将中国学的课堂延展到广阔的中国大地。同学们通过课前讲座、实地参观、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更加生动和深刻的理解,全面感知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2021年6月21日至27日,燕京学堂2020级师生开展了川渝实地调研,求索巴蜀文化,探寻川渝发展,感知西南大地。本次实地调研由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Brent Haas,学业主任陆扬带队。
课程创新
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实地调研课程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提供翔实的影像及文字资料、进行讲座实时转播等科技手段,学堂让身在海外的同学们也有机会在云端开展同步调研,与在校同学共同完成调研体验。
学堂的教授与老师们在春季学期开始数次前往四川和重庆进行踩点调研,拍摄了大量调研录像并采访了企业负责人,在助教有力的线上组织安排下,力图让海外的学子们也能身临其境,更系统地结合实地风采和教授的理论讲解了解各个参访点的魅力和内涵。

5月27日,陆扬老师以“多面成都 (Chengdu: City of Many Faces)”为主题,用历史的维度梳理川渝地区的时空脉络,拉开了实地调研课程讲座的帷幕。之后,Brent Haas老师进行了题为“本地,城市,文化与个人视角看当代成都 (Contemporary Chengdu: Local, Urban, Cultural, and Personal Perspectives)”的主题讲座,以文化视角对比的方法深入成都当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现代性。范士明老师与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航空口岸经济局叶啸林处长的讲座,对比成都高新区的成熟发展模式与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东部新区,系统地探究了“以新区建设看中国地方政府政治机制 (The Political Mechanism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Examin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reas)"。
除了在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层面为同学们的实地调研铺路外,授课老师们邀请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四川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核,拓宽学生跨学科研究视角,讲座分别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见微知著: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态度与方法 (From Micro to Macro: Attitude and Method in Studying the Sanxingdui Civilization)";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洪越:“李白、杜甫,和他们在当代的意义 (Li Bai, Du Fu, and Their Relevance Today)";四川大学Peter Hessler(何伟)在成都为学堂的师生带来了题为“回到涪陵 (Return to Fuling)”的讲座并与同学们交流他在非虚构写作的方法与经验。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一周的实地调研循着巴蜀文明而徐徐展开,身处世界各地的学堂师生打破时间、空间以及网络的壁垒,在学堂实地调研的课堂里重新建立起沟通与对话。当不同的文明在这里相遇、重聚,华夏文明也将因此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体验
调研首站,同学们来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了解我国大熊猫保护科研工作。位于道教圣地青城山的保护研究中心,是我国确保人工饲养大熊猫核心种群健康,促进大熊猫异地保护事业的发展的重要研究机构,满足了科学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强化了我国野生大熊猫救护水平和能力。
来自山东的王琳琳一直是iPanda熊猫频道的忠实粉丝,看过不少大熊猫相关的纪录片。在都江堰基地,她除了近距离感受大熊猫的憨态可掬,更深刻体会到我国大熊猫人工饲养技术的不断进步。联想到新冠疫情,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成为了她思考的焦点: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平衡究竟应该如何到达?
“这次成都之行让我更加充分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她分享道。

民俗风情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和历史积淀。调研过程中,学堂师生们来到当地有名的顺兴老茶馆,感知茶馆文化,学习巴蜀文化精髓。来自重庆的何依然对成都的茶馆文化有了独到的见解。他说道:“成都的茶馆表演让人感觉格外轻松惬意,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它们都源自于日常生活。不论是《皮筋滚灯》,还是长嘴茶壶斟茶,把生活艺术化,把家长里短和日常消遣活动戏剧化,成都人民的确达到了享受生活的最高境界。”
历史求索
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是全真龙门派圣地,被冠以“青城天下幽”。“幽”不仅因其诸峰环峙、林木葱茏,亭榭道观掩映其中,给人以幽静之感,更因其承载着古蜀遗风、道教文化,主张“清静无为”,超然脱俗。
Theodore Joseph Stapleton(英国、澳大利亚)分享道,“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而现在这个地方仍然体现出道教的很多特点。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意思就是自然是学习道的,而我们也要学习自然,为了能够达到天人合一这种境界。希望日后还会有缘到青城山去学习,也希望下次能够了解一下青城山道士的日程生活和学习的状态。”

位于重庆的大足石刻则集佛教造像之大成,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变化。其展现出的求学悟道、生命轮回,既入世又出世。通过陆扬教授的详尽讲解,学堂师生对唐宋佛教文化及社会风俗有了更深的体悟。
刘彦君对中国宗教文化很感兴趣,大足石刻的神秘、自然和磅礴让她深感震撼。她说:“参观的摩崖造像从壮观的‘释迦涅槃圣迹’到精致的‘六道轮回’也是宋代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相互融合、三教合流的真实写照。”

在都江堰,同学们于历史最深处读古蜀,感知蜀人的智慧与文明。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岷江,恩泽蓉城。
来自成都的廖思潭曾到访过都江堰,此次重游则让她对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她认为都江堰乘势利导,因地制宜,“无坝引水”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哲理。如今都江堰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将工程建筑、治水经验、拜水文化传承至今,穿越千年联结蜀地人民的智慧,彰显着生态、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共荣之道,游览其中,不得不频频称赞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妙与神奇。

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兼具历史、科学、文化及艺术价值,可谓传承千年的稀世之珍。2021年5月,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燕京学堂师生有幸参访了文物挖掘现场,切身见证这一举世瞩目的考古新发现。在三星堆博物馆,一件件做工精良、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物将三五千年前的文化风俗娓娓道来,令人不仅赞叹古人瑰丽的奇想与技艺,更刷新了大家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来自加拿大的Zifan Zhang同学讲到,“在三星堆的发掘现场参观‘祭祀坑’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因为你离古老的、神奇莫测、令人难忘的精美艺术品只有几米远。”

在三国遗迹源头武侯祠,同学们在陆扬教授的讲授下认真研读了记述、赞扬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的唐碑,体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大三国志展》品味鼎立时期的文明回响,感叹风云激荡中英杰群起的盛况。

发展前沿
今日蓉城,是一座创新之城。调研过程中,学堂师生们来到成都高新区,感受成都的产业政策变革和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作为国际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给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分别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最前沿的高新企业的产品与管理模式和高新技术是如何与人文关怀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相结合的。

通过参访,来自甘肃的阎若琦对成都有了崭新的认识:“高新区参访让我对于成都这个城市有了更加多元和立体的认知:它不仅是充满烟火气的休闲圣地,更是兼具奋斗与人文情怀的创业之都。从享誉世界的无人机技术到欣欣向荣的防震预警研究,成都高新区向我们描绘出了成都的未来。”
龙泉山以东,8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都东部新区用一年多的时间画出了从“白纸画图”到“平地立城”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新区将成为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和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

来自中国广东的林雨虹对东部新区印象深刻。她说:“让我感到十分惊喜的一点在于其规划之全面与平衡。很少有城市的规划能够兼具发展与宜居性、舒适度,但东部新区的规划实现了这个平衡。从“东进”发展策略的萌芽到区域整体框架的搭建和各项资源的统筹,我认为新区的布局和建设是充满前瞻性的,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来自湖北的王帅则对新区的民航业发展感到欣喜。他惊叹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民航基地建设现场的井然有序,每一寸土地的规划都很好地考虑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原则。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在刚刚过去的学堂2021届毕业音乐节上,2020级和2019级的同学们共同演唱了《成都》,纪念川渝实地调研这一燕京学堂同学们共同的研学和成长记忆。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中国学研读其修远兮,同学们仍将不断上下求索。通过实地调研等一系列课程,相信将有一代又一代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走出静园,迈向世界。


文字:宋安康、余松琦、周思远、杜涛
图片:洪靖旖、三星堆遗址工作站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