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兰 | 用文化连接世界——从我的个人经历看中国与软实力

2025年9月24日,法国前总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徐淑希讲席教授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用文化连接世界——从我的个人经历看中国与软实力”(Connecting the World Through Culture — A Perspective on China and Soft Power from My Experience)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燕京学堂2025—2026年必修课“中国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由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主持。

采访札记

在讲座之前,我们采访了拉法兰先生。他首先提及对中国文化及其古老哲学的深刻理解,并强调中国文化中和平与统一的核心价值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启示。拉法兰先生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秉持和平理念,历史上从未主动发动战争,仅在抵御外侮时采取自卫。这种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和平观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品质,更是应对全球挑战所需的重要精神资源。他进一步阐释,由和平衍生的“统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维护社会平衡与发展的基石,而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许多困境往往源于分裂与对立。

拉法兰先生接着提及,若要在G20峰会提出一项与青年相关的议题,他将重点关注青年在全球变革背景下如何适应并推动转型。他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多重变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威胁危及地球的生存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已成为当务之急;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让复杂知识变得人人可及。面对这些挑战或者变化,全球必须携手应对,既要鼓励创新以促进发展,也要构建监管体系,确保技术进步与人文价值观相契合。在此过程中,古老文明如中国文明与希腊-拉丁文明所蕴含的智慧,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启示。因此,他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鉴,对于青年应对世界变革至关重要。

拉法兰先生在谈及对燕京学堂学生的培养建议时,指出领导力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能力。无论同学们未来选择投身公共事务、经营企业,还是继续深造,领导力都不可或缺。这种能力不仅推动个人成长,更能激发创造力、沟通力与激励他人的潜能,使人具备为他人谋福祉的胸怀。他强调,领导力的培养既需要主动意愿,也需通过系统学习获得;真正的领导者必先学会自我引领,这种由内而外的引领力将成为青年应对复杂未来的根基。

讲座回眸

在讲座中,拉法兰先生以“跨越半世纪的东方情缘”开篇,回溯了他自青年时代起与中国结下的深厚缘分。54年前,他以学生身份初次踏上中国土地,从哈尔滨到深圳,用脚步丈量这片对他来说全新的大地;54年后,他带着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视野重返中国,在变局交织的时代语境下,分享关于文明复杂性、危机哲学、领导力范式与文化联结的深层思考。

拉法兰先生首先从文化根性出发,指出理解中西方关系的第一步是正视彼此在价值排序上的根本差异。他认为,中国文化以集体团结为核心取向,强调形式与内在的和谐统一,正如“阴阳”哲学所体现的辩证思维——在对立中寻求动态平衡。而欧洲文明则更倾向于将统一性视为实现目标的一种路径,甚至赋予“叛逆”以创造性价值。“真正的沟通,”拉法兰先生强调,“始于承认差异的正当性,在复杂性中找到共存的语法。”

在回应危机这一全球性课题时,拉法兰先生巧妙借助汉字结构展现了中国思维的独特韧性。他指出,“危机”二字由“危险”与“机遇”组合而成,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特征,更是一种行动哲学。相较于欧洲语境中常伴随危机的“恐惧感”,中国文化更强调在困境中主动寻找转机。他以疫情期间中国的应对为例,当许多国家陷入停滞时,中国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加速了数字经济转型,“这正是‘危中寻机’思维的当代实践——脆弱性与可能性始终是一体两面”。

在分析领导力范式差异时,拉法兰先生以生动比喻揭示其中的文化逻辑:中国领导者更像“乐队指挥”,注重整体和谐与幕后协调;西方领导者则近似“球场前锋”,依赖媒体能见度与个人魅力。他引用法国领导人的高频媒体曝光与美国大选中的“Power to People”口号作为对比,强调“领导力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模式优劣,而在于是否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

在讲座后半部分,拉法兰先生将视角拓展至情感联结的国际关系维度。他反复强调情感共振的基石作用,并以中法为例,认为中法文化之所以能实现深度互动,就是源于两国共享的“情感敏感性”——无论是法国的诗歌与建筑还是中国的诗词和园林,都承载着对精神世界相似的执着追求。他特别提及北京文化论坛上的中法电影交流活动、中山音乐堂举办的跨媒介艺术项目,称这些活动“是以情感为密码的对话实验”,并坦言:“若想真正理解中国,必先学会尊重并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情感是一切可持续关系的起点。”

在讲座最后,拉法兰先生从个人历史记忆切入,展开对战争风险的沉重反思。他回忆战后欧洲一代对和平的笃信——正是二战创伤使法德化敌为友,但如今乌克兰局势却让人重新看到暴力阴影。在对比中国历史上防御性的军事传统后,拉法兰先生郑重强调:“在构建可持续和平的进程中,需要中国这样的大国深度参与。中国的文明传统与当代实践,能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对抗逻辑的共存路径。”

师生互动

Q: 您认为未来五到十年,中法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 最大的挑战在于构建新的全球治理框架。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已难以适应当前世界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过时”。未来的规则不应由单方主导,而需要中西方共同协商设计。这一过程虽充满挑战,但却是维护未来世界稳定与公正的必经之路。

Q: 在过去50年中国现代化的转型中,整个世界可以从中国学习哪些可供现代社会治理借鉴的经验?

A: 中国实践带来的核心启示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共同责任意识。首先是超越“本国优先”的思维局限,当前许多大国政策过度聚焦于国内需求,而中国则认识到,大国的责任边界不应仅止于国境线,必须兼顾全球整体利益。其次是将全球议题内化为国家治理理念,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始终包含着对世界的愿景,例如反复强调“保护地球”等共同议题,这体现了将全球责任融入国家发展蓝图的自觉。最后是秉持“共同照顾世界”的担当,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识到大国必须共同承担维护全球平衡与发展的责任。

Q: 文化交流活动对中法关系的实际影响体现在哪里?

A: 文化活动绝非流于“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心与心的连接”。文化能够打破隔阂,让两个国家的人们真正从内心“理解”彼此。这正是文化交流所能产生的、超越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深层而持久的影响力。


采访/内容整理:李独怡

讲座内容整理:尹睿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