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师生来到北京适园公馆,参加与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的“公共外交对话”活动。挪威驻华大使H.E. Mr. Vebjørn Dysvik(戴伟恩)应邀就国际冲突与和解发表主题演讲,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建国、前秘书长张国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柯银斌、副秘书长马文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何必)、院长助理左婧、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杜岩松、副主任黄雪凇、学生活动主管王思懿以及来自10多个不同国家的30名中外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张建国秘书长代表学会和韩方明会长对戴伟恩大使和燕京学堂师生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察哈尔学会作为中国行动型的非官方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的定位与使命。他强调,学会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和平的实现与维护工作,并在冲突与和平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指出,学会通过打造独特而富有影响力的“察哈尔渠道”等实践产品,在多个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中外关系出现紧张时,积极开展非官方游说与斡旋,帮助对方理解和尊重中方核心利益诉求,推动中外关系重回正轨;二是在中外关系平稳向好时,深耕友谊,为中方重大议题争取国际支持;三是在区域冲突发生时,积极参与调解工作,推动区域和平与发展。这些实践充分体现了学会在促进国际理解与区域和平中的独特价值。他希望与会各方能够与学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建言献策。

何必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和平对话与冲突调解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时代议题。他详细介绍了燕京学堂的办学理念:作为一个汇聚全球英才的学术平台,学堂致力于向国际学子展现中国视角,为他们开启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提供涵盖学术研究与生活体验的全方位成长环境。他强调,燕京学堂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系统化的研究指导协助他们探寻答案。这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与今日探讨的和平主题高度契合。何副院长进一步阐释,面对当前局势,我们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区域与全球冲突,更要系统掌握调解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积极借鉴业内专家的实践经验。他表示,燕京学堂将专业知识、实践智慧与深厚友谊相融合,并通过与不同机构、国家和地区建立持久的学术合作关系,这也正与察哈尔学会一贯倡导并成功践行的路径相契合——巧妙融汇学术探索、实践经验与真挚情谊。

戴伟恩大使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挪威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与邻国关系、国际联盟合作及全球承诺。在论述与邻国关系时,他提出了“理解一国外交政策,必先理解其在地缘政治中的位置”这一深刻见解,并以此作为解读挪威外交理念的关键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剖析了挪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特别是与欧盟、北约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系框架。

关于挪威的参与政策,戴伟恩大使追溯了其起源与演进,强调这一政策根植于挪威对多边主义的坚定信念。他特别指出,未来的多边主义应当致力于构建基于国际法的新型国际秩序——这个秩序应当减少“丛林法则”,增进法治精神与国际合作。戴伟恩大使接着探讨了挪威的发展政策及其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承诺,体现挪威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在演讲最后部分,戴伟恩大使结合奥斯陆协议等经典案例,详细阐释了挪威在国际冲突调解中发挥作用的“坚持对话沟通、保持公正立场、具备战略耐心 、能够接受失败、赢得广泛的国内政治支持、确保进程由当事方主导、保持低调与保密的工作方式、坚持长期参与 、保障进程的广泛包容性”这九项核心原则。他认为,正是这些原则凝聚了挪威数十年国际调解实践的宝贵经验,为有效推动冲突化解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法论。




在演讲后的互动环节中,燕京学堂的同学们同与会嘉宾就俄乌冲突前景、挪威的投资政策、挪威与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合作,以及多极化世界的风险与机遇等更广泛议题进行了提问,戴伟恩大使结合自身外交实践经验,对这些疑问进行了回应。






张建国秘书长在会议总结时指出,实现世界和平仍是一条任重道远之路,不仅需要各国政府与外交人员的持续努力,也有赖于广大民众的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贡献。他强调,民间智库在推动国际理解与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察哈尔学会作为一家汇聚了具有专业精神、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知识分子的开放性组织,将继续努力,为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转载自“察哈尔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