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首届学子初入燕园

2015年9月12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首届开学典礼如期举行。出席开学典礼的有来自17个国家的大使及使馆代表,包括亚美尼亚、比利时、加拿大、智利、丹麦、法国、德国、印度、爱尔兰、以色列、墨西哥、荷兰、罗马尼亚、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及美国。应邀出席的嘉宾还有曹其镛先生及其夫人,曹先生设立的百贤基金会是燕京学堂的主要捐赠方之一。

今年,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年轻学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届燕京学堂学生,其中的72名国际及港澳台学生来自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高校,24名大陆学生来自北京大学等12所国内高校。Daniel Khalessi,一名毕业于斯坦福及耶鲁的燕京学堂新生表示,燕京学堂通过创造有利环境推动学者们跨文化、跨学科角度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示了打破世界分割的努力。

林建华校长在典礼致辞中表示,“我相信,燕京学堂将会给这些年轻学子们创造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与文明的良好机会。”燕京学堂致力于推动全球未来领袖对于中国全面、综合的探索与理解。学堂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聚集到与中国历史、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北京大学,促进文化交流与价值共享,促进学生广泛接触中国社会,深度领悟中国文化,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各个领域“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领导者。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正是燕京学堂独特之处。

文明的相互探索和碰撞一直在发生

林校长在他的典礼致辞中说道:在1996年铱星计划之前,人们还难以想象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交换能够随时随地地发生。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John Holden也在此谈到了自己的经历。“1971年,我19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中文,为什么呢?因为和在座的诸位同学一样,作为一个立志于了解全球、沟通世界、贡献和平的年轻人,我认为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是非常伟大的,中国在世界上将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当时我并未预料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先生会访华,也未预料到40多年后我会成为中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副院长。今天的开学典礼对我和我们大家而言都意义非常重大,它包含了几代人对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向往之情。”

加拿大大使Guy Saint-Jacques先生也同时表示,加拿大外籍学生的最大来源地就是中国。“中国学生和他们的加拿大同学一起读书,下至小学,上到研究生阶段。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为他们的学校、社区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很小的世界了,因此我们各个国家,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要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这种了解可以像我这样只知道一些皮毛,知道国外都发生了什么政治情况,但未来的年轻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其它文化,它们产生、发生的根源。正是因为这样,北大在几年前建立了Western Classics这样一个教育的项目,希望我们北大的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根源,让将来的年轻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的世界、西方的文化。今天的China Studies项目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希望更多的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到北大来,能够更好地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根源。”林校长说道。

文明的碰撞意义在于文明的自我审视

为什么我们当今一定需要文明的相互交流和碰撞?袁明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在典礼致辞中细细讲来:“几天以前,我收到一位今年夏天毕业的学生从纽约发来的微信。他叫米禄,是一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他在北大学习了6年,毕业时已经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在微信中说:‘我怀念在北京的日子。纽约这里也不错,但是没有人见面会问我: 米禄,你吃饭了吗?’一句简单的问候,其实背后有许多内容。这种充满中国人情味的中国式问候,我们自己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一位外国人就会把它作为对北京生活的思念。”

文化的力量,在于打动人心。

在其他文明的视角下,中华文明的可贵之处得以深刻的彰显。“国际化是途径不是目的,目的是文化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表达和重新定位。燕京学堂的意义,在于沿着历史的脉络,开启又一轮探索,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集体探索和实践。”袁明教授这样总结道。

服务社会是我们对青年学子的期许

曹其镛先生在致辞中说:“对于燕京学堂的你们,我们有着很高的期许,并希望你们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经常会看到社会精英们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孜孜不倦,但他们之中,并没有很多人选择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奋斗。然而,我们需要鼓励年轻人,在实现自我和奉献社会中寻找平衡点。”曹先生的讲话也代表了北京大学对燕京学堂学子的殷殷期许。同时,燕京学堂还将邀请热心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面对面交流,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问题解决方案比赛等形式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燕京学子开始了踏出这条路的第一步

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来自美国的学生代表Daniel Khalessi引用了这句话。作为首届“开路人”,他对这条无人之路的拓荒之旅充满了信心和使命感。他说,当许多年过去后,他希望能够看见曾经并肩作战、披荆斩棘的同学们,能够站在属于各自的岗位,用自己的所学所得为中国和世界的连接铺开宽阔大道。

刘伟常务副校长同样表示:“这短短的两年的学习也许满足不了同学们所有关于中国问题的求知欲,但是希望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不论对国际同学还是对中国同学,能够开启你们关注中国问题、关心世界未来的责任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不是一个人生的顶点,更像是人生的起点,从这里出发,燕京学子们将走出他们并不容易的第一步。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是颇具争议的,然而争议不光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有争议,能够让我们有不断改进的机会,能够敦促我们不断前行。

那么,今天来和大家一起谈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是怎么启动的,怎么建设的呢?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陈婷,贺泽亚,龙珂帆,张泽坤

相关新闻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