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教室里,哈巍老师正用他特有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们开启一场关于国际发展合作的深度探索。哈巍老师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他在燕京学堂长期开设“国际发展合作与中国”(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China)课程。

课堂上,哈巍老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带着学生们梳理国际发展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他尤其关注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用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如何通过对外援助实现国家利益,又如何挑战着西方主导的新自由主义范式的冲击。当探讨中国发展模式对非洲等地区在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影响时,哈巍老师从概念、机制、效应等维度解构中国援助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此外,他还结合行业趋势,分析国际发展领域的职业机会及所需技能,为学生们提供实践导向的知识储备。
对话哈巍老师
Q:您的课程融合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这种跨学科设计对学堂学生理解国际发展合作有何不可替代的意义?您希望学生获得哪些启发?
A:开设这门课,主要是因为中国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在国际发展,尤其是减贫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中国从受援国转型为新兴援助国,援助排名进入前十,引发国际关注。然而,传统援助国也出现一些负面声音,甚至有“北京共识”代替“华盛顿共识”的说法。作为曾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工作多年的学者,我希望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为何能实现成功转型、经济起飞和建成小康社会,引导同学们思考这种成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何借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批评是否有道理,“新殖民主义”帽子扣在中国头上是否合适。
我会从自身经验出发,分析国际发展理论、思想和实践的变迁,介绍中国如何利用援助发展经济、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如何用援助资金助力发展中国家,走出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援助模式。开设这门课,也是想从学堂学生活力开阔的视野中看中国发展。在授课时,我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带学生参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投行等国际组织。比如参观亚投行时,学生曾提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应仅关注硬件,后来亚投行确实成立了社会基础设施部门,这体现了学生的思考价值。
Q:您的课程要求学生撰写政策备忘录,聚焦具体国家的发展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导向+政策导向”的训练,对培养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国际发展人才有何特殊价值?
A:这门课程强调融合东西方视角、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授课中,我会引入可行性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实操工具。而学生通过撰写政策备忘录,能完整模拟国际发展岗位中的工作流程——发现问题,收集、分析数据,提出政策建议,掌握项目立项、规划、监督、评估的全链条逻辑。即便未亲身参与每个环节,也能形成系统认知,提前置身职业场景,避免课堂与实操的脱节。
以Sammy Pan为例,他在政策备忘录中聚焦南非公共交通项目,提出通过援助改善公共交通建设,既能缓解城市拥堵,也能打破社会隔离,促进公平。这种“问题+政策导向”的训练,让学生不仅停留在理论分析,更能切实思考如何通过具体政策设计回应真实发展需求,培养兼具学术深度与落地能力的国际发展思维。

Q:燕京学堂学生未来可能成为全球发展治理的多元行动者。对于中外学生,您认为在理解中国“发展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如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化理解力”及“冲突调解力”?
A:在课程中,我常引导学生直面争议性问题,跳出单一视角,弥合东西方认知差异。正如《论语》所言“性相近,习相远”,不同文明因历史路径形成独特治理逻辑:中国强调合作、社会和谐与政府作用,西方侧重个体自由与私营部门力量。若将文明特征或意识形态作为评判标准,则难免陷入刻板印象。
我会提醒学生们客观看待中国的援助模式。例如,火电厂曾解决中国电力短缺问题,但在他国可能面临社会环境及治理能力的差异;高效的拆迁整合能力在部分国家难以复制,若处理不当易引发社会矛盾。同时,中国也在动态调整——从早期火电厂建设到如今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而是转向绿色能源合作,体现了发展模式的迭代。
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有着多元化的视角。这种换位思考,能帮助中外学生在承认文明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培养辨析复杂议题的能力。
Q:在您看来,当今全球教育政策面临的最紧迫挑战是什么?您认为各国在教育政策哪些方向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A:全球教育发展历经60余年,从普及教育机会转向提升质量,如今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让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结合,证明教育投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西方部分国家因高等教育普及多年却未显著拉动经济,出现“高校无法助力社会发展”的悲观论调,但中国的实践却呈现不同图景:上世纪90年代起的高等教育扩招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关键的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支持,如宁德时代的曾毓群董事长就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电子化学工程师的培养助力中国汽车锂电池成为全球领先,印证了教育与产业结合的成效。因此,需立足自身发展阶段看待教育价值,避免单一经验带来的误导。
在政策借鉴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值得关注,但该模式依赖特定社会制度与企业共识,其他国家难以简单复制。面对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德国双元制也面临挑战,如学生参与度下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冲击等。这表明各国在借鉴时,需结合本土制度环境,探索教育与产业协同的适配路径,而非盲目移植,才能应对教育政策与经济发展脱钩的全球性难题。

学子心声
唐家豪(中国,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哈巍老师的课程材料非常丰富,既有政策白皮书,也有学者访谈和客座讲座,帮助我从多个角度理解中国对外发展的实践与思路。哈巍老师鼓励提出不同意见,也引导我们联系已有的知识框架去分析问题,对我梳理相关领域的认知很有帮助。课堂讨论气氛开放,大家观点各有不同,甚至有时截然相反,激发了更多思考。助教Liew Ting Ting学姐非常细致负责,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很好支持。整体来说,这门课对我之后进一步思考国际发展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
Oluwasegun Fabiyi(尼日利亚,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参加哈巍老师的“国际发展合作与中国”课程是我最有意义的学术经历之一。这门课以细致入微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在全球发展中不断演变的角色。哈巍老师结合自身在联合国的工作经历及非洲国家的实地经验进行授课,对我这样具有国际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背景的学生而言,他的分享既亲切又引人共鸣,为课堂带来了难得的深度与真实感。
哈巍老师推荐的黛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一书,为我提供了审视发展叙事和中非关系的新视角。他的课堂从不单向灌输——他始终鼓励我们参与对话:无论是分享个人经历,还是针对现实挑战撰写政策备忘录,他都引导我们进行务实而批判性的思考。
这门课对我的学术道路影响深远。哈巍老师基于联合国工作的实务洞见,促使我系统梳理自己在国际发展与人道主义援助领域的工作与兴趣。他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治学方式,启发我开展更扎根现实、契合政策需求的研究,重塑了我应对发展挑战的学术与职业路径。
他鼓励我们在课堂讨论中融入个人经验,营造了真正重视多元观点的互学空间。这种包容性教学与他的悉心指导,使我对自身学术表达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强的信心。

Tamaki Naramoto(日本,燕京学堂2023级学生):修读这门课程令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夯实了发展合作的理论根基,更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洞见。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联合国系统工作经验,帮助我将书本理论与实地工作建立起有机联系。课程亮点之一是参访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的田野调查——老师还特邀多位发展合作领域的实务专家进课堂,倾听业界领军者的真知灼见,使我对发展合作的复杂性与现实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中国发展合作政策备忘录"为主题的课程作业,激发了我对"发展合作如何成为外交工具"的研究兴趣,这直接启发我将中国在发展融资领域的影响力增长对其他援助国政策的影响作为学位论文研究方向。
Nadia Maunsell(澳大利亚,燕京学堂2023级学生):哈巍老师的“国际发展合作与中国”课程堪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范教学,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更体现在嘉宾讲座、参访驻京多边开发银行机构,以及他本人在国际发展和社会人文发展领域的人脉资源与专业洞见。哈巍老师曾任职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组织,现作为北京大学与亚洲开发银行(ADB)的联络负责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国际发展合作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造诣与独到见解。他将这些实务经验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教育、工业化进程及其在全球南南合作中作用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为课程注入了独特的学术价值。
哈巍老师是我成功申请2025年1月至4月亚洲开发银行实习项目的引路人与推动者,期间我参与了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融资项目的相关工作。事实上,从申请燕京学堂起,我就立志要选修哈巍老师的课程。我对中国在国际发展融资领域的视角与方法的浓厚兴趣,坚定了我来北京大学深造的决心。而哈巍老师不仅满足了我的期待,更超越了我的预期——他不仅在教学上倾囊相授,还邀请我参与他和博士生们的论文编校工作,并协助筹办北大与亚开行为期五天的知识交流会议。哈巍老师对每一位选课学生都倾注了真挚的关怀与热忱。受他的榜样激励,我希望能追随他的脚步,完成博士学位,未来成为一名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者,传承他的学术精神。

哈巍老师开设的“国际发展合作与中国”课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梳理国际发展理论与实践,构建分析框架;聚焦中国独特发展路径,解析其如何通过对外援助服务国家利益,及对新自由主义范式的冲击;探讨中国发展模式对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在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实质影响,从概念、机制、效应等维度解构中国援助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最后,课程将结合行业趋势,分析国际发展领域的职业机会及所需技能,为学子提供实践导向的知识储备。
文字整理:杨深深、李独怡
视频:崔潇云、吴洋、徐雨薇、Andrew Rule、李傲雪、王禹潼、沙童
策划:杜涛、苟娟、吴沛家、刘菲菲、Liew Ting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