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者”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可感的存在,跨文化的想象也在一次次交流与对照中不断丰富,不同文化视角之间的对话由此展开。
本期视频中,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四位同学分享了他们如何在讨论诗歌、气候治理、社会制度等议题时,从差异中理解他者的立场,也在互动中重新审视自身的经验和视角。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观察视角,也启发他们从更开放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与自我。
庞翔升(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中国学(文学与文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和外国同学一起讨论中国古代文学,这构成了一个思维、语言、文化相互碰撞和启发的多维文化场域。我们不仅仅针对诗歌内容本身,也会探讨不同文化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多种语言对中国诗歌的不同译介。这种话语的实践、思维的碰撞,架起了中国文化通向世界的桥梁。
王禹潼(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中国学(政治与国际关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给我提供了全球化的视角和平台。作为关注气候谈判的青年学生,在燕京学堂,我可以从欧盟同学的口中听到他们国内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实例,听到他们对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看法。同时我也可以和小岛屿国家同学交流,了解到他们真实面对的生存危机。在燕京学堂我们能清楚感知到,全球治理不是虚无缥缈的目标,而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可实现的未来。
余安琪(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中国学(法律与社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共同探讨中国社会议题时,我深刻体会到文化视角的差异与碰撞。这让我想到一个理论,叫做想象的“他者”。实际上中国同学去研究外国的制度或者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也是在用一种想象的“他者”视角去看待外国的制度。例如在“转型中的中国”与“当代中国妇女”等课程中,外国同学常聚焦于制度设计,而我们则补充背景中的社会现实,比如“送法下乡”仍未完全实现。这样的对话让我意识到,许多社会问题不能仅凭制度文本解读,真正深入理解中国,必须立足本土经验,回应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具体问题。
张予姝(燕京学堂2024级学生,中国学(法律与社会),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学堂的实地调研不仅让我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碰撞,也体会到立足实践、扎根本土的重要性。在“转型中的中国”课程的调研中,我与来自美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同学合作,研究中国AI数据标注行业的政策环境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尽管我们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我们都感受到深入实地、切实访谈的重要性。
文字:何嘉晨
视频:崔潇云、吴洋、侯萌萌、王禹潼
策划:崔潇云、吴沛家、徐雨薇、Andrew Rule、李傲雪、王禹潼、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