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功联合主办“2025北京论坛—中法学院专题论坛”

20251179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北京论坛成功举办。本届北京论坛共设置13场分论坛、2场专题论坛和2场海外论坛,旨在深入探讨数智技术如何赋能全球治理、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共生,视域广泛,紧密回应时代关切,为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互享、共同进步持续作出北京贡献。

11月8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与法国中法学院 (Institut Franco-Chinois)共同主办北京论坛—中法学院专题论坛。论坛以“中法如何携手应对当今世界的全球性挑战?”为主题,中法两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袖等共100余位嘉宾出席。

2025年11月8日上午,北京论坛—中法学院专题论坛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的中法大学旧址举办开幕式、“中法大学历史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主题展”揭幕仪式、主旨演讲,以及首场圆桌会议。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回顾了以北京中法大学为起点的百年中法教育合作历程,介绍了北京大学与法国教育合作的生动案例。他指出当今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中法两国肩负着重要使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北京大学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密切与法国的交流,助力两国青年成长成才,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艾文鸿(Florent Aydalot)回顾在中法元首战略引领下,两国蓬勃开展的人文交流与对话机制,并重点列举在科学领域共同应对老龄化、低碳发展等全球性议题的合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法文化论坛。

法国海外科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多米尼克·巴尔若(Dominique Barjot)在讲话中指出,中法教育合作成果丰硕,本届论坛延续双方百年未断的学术交流传统,是中法文明互鉴与追求卓越精神的生动体现。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他呼吁两国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战略互信,加强在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的科研合作。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主持。

开幕式后,举行“中法大学历史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主题展”揭幕仪式。何光彩书记等12位中法双方领导和嘉宾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中法大学历史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主题展”展聚焦中法大学历史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展现中法人文交流的深厚渊源,以及北京大学与中法大学的历史关联。

中法大学前身是蔡元培等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东黄城根北街,改称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1934年,各分院陆续合并至此,形成中法大学校本部。1950年,中法大学停办,院系分别并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1921年7月,里昂中法大学在法国成立。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培养了包括著名画家常书鸿、著名诗人兼翻译家戴望舒等在内的四百余名中国学生。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访问了里昂中法大学的旧址,为里昂中国关系促进中心暨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举行了揭幕仪式。

主旨演讲环节,由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教授让-米歇尔·鲁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法国滨海大学教授弗朗索瓦·达维德和北京城市学院教授李嘉懿分别演讲。

让-米歇尔·鲁瓦教授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中法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应深化合作,通过文明对话汇聚智慧。他强调,双方需延续历史合作传统,拓展双学位项目、联合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等实质性交流,将合作办学打造成文明交融的熔炉。

董强院长以20世纪《中法教育界》等杂志为例,指出其作为思想交流平台,促成了两国科学与人文的双向奔赴。为延续这一精神纽带,他于2009年与法国使馆共同创立傅雷翻译奖,推动法国思想与文化作品在华传播。他指出,中法教育合作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载体,不仅深化了文明互鉴,更为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弗朗索瓦·达维德教授指出,中法两国同为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应对21世纪全球性挑战方面肩负共同使命。他特别赞同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中所倡导的多极化秩序与国际法原则,并强调,面对长期性全球问题,各方需保持耐心并付出持续努力,倡导通过对话与团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北京城市学院教授李嘉懿分享北京城市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该校2001年开设国内首个民办法语专业,与10余所法国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并构建“语言筑基+专业精进+数智赋能”培养体系,将国际视野与中国灵魂融入培养全过程。

圆桌会议一“科技创新与科学合作”环节,法国海外科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多米尼克·巴尔若,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克劳德·格朗菲耶,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北省留法勤工俭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焱就科研合作机制、技术转化、应对全球性科技挑战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加深了中法两国在科技创新与科学合作方面的相互理解,也为未来双方在更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本场圆桌会议由巴黎科技商业学院亚洲校区校长赵克锋主持。

下午,论坛移至北京大学校园举行。燕京学堂的静园四院迎来各位嘉宾,一层中庭成为圆桌会议的主会场。董强院长致欢迎辞。他向嘉宾们简要介绍了燕京学堂,并以燕京学堂为例,强调在当今全新的国际环境下,包括中法在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具有单向性,而是要注重“双向奔赴”,让合作办学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国际人才的重要渠道。

圆桌会议二“人才培养与多元合作”上,巴黎天主教大学教授埃马纽埃尔·兰科,蔡元培孙女、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蔡磊砢,法国滨海大学教授弗朗索瓦·达维德,伽利略全球教育集团尼古拉·巴德雷及中国保信集团常务副总裁孙爱萍,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展开深入交流,深化了双方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共识,为推动中法教育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大发展注入新活力。本场圆桌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部专员王玮主持。

圆桌会议三“文化创意交流与数字技术展示”特邀著名演员、制片人丛珊主持。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里昂第一大学教授达米安·热尔瓦松尼,里昂第一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夫·巴捷,三亚学院副校长车怡,共同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法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与新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字技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中法应加强在技术标准、人才交流与项目孵化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文化多样性挑战。

在“中法学院战略对话:愿景与中法合作”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秘书长、中法学院执行院长杜越介绍中法学院未来发展战略与方向,并邀请与会嘉宾就战略规划建言献策,为中法学院的长远发展凝聚广泛共识。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中法学院承担着深化中法教育互信、推动跨文化人才培养、联合孵化全球治理创新项目的重要使命,应充分发挥双方优势,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闭幕式上,多米尼克·巴尔若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支持本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并呼吁各方继续深化中法教育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创新项目落地。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艾文鸿

加拿大联邦参议员胡子修

法国海外科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多米尼克·巴尔若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前副部长杨志明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韩子荣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姚望

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秘书长、中法学院执行院长杜越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

保定市委副书记、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闫继红

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申玉彪

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丝路项目主任刘新元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

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庆瑜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北省留法勤工俭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焱

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陈鸿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常务副书记谭振亚

贵阳市委前常委、贵阳市前副市长、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前副会长王玉祥

蔡元培孙女、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蔡磊砢

延安五老吴玉章孙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本立

延安五老谢觉哉之子谢飘

延安五老谢觉哉之子谢烈

法国电力集团公司前副总裁马识路(Hervé Machenaud)

中法文化论坛副主席、中法艺术空间“艺术8”创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李昀

文字:暖阳

图片:中法学院提供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静园三院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 3625

    Email: yca@pku.edu.cn

  • 招生

    电话:86-010-6274 4510(国内)

                86-010-6276 6358(国际)

    Email:yca-admissions@pku.edu.cn

  • 媒体关系

    电话:010-6276 8317

    Email:gycapr@pku.edu.cn

    就业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career@pku.edu.cn

  • 校友

    电话:010-6275 6761

    Email:ycaalumni@pku.edu.cn

版权所有 © 2018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