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在海外研究中国(study China from afar),成为部分学者选择的一种方法。海外中国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具有独特的学术和教育价值。但是,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多样,内部的变化发展又日新月异。在地化的中国学习和研究其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如何更好地建设面向中外学子的跨学科、国际化的中国学?为了讨论相关议题,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和康奈尔大学列文森中国与亚太研究项目,于2025年11月1日,在北大静园三院联合主办了题为“在中国研究中国”(Study China IN China) 研讨会,旨在探讨在地研究的必要性和多元发展。
本次研讨会设五场专题讨论,涵盖中国学实地研究的重要性、课程开发、田野调查、本土与文化融入及行政管理挑战等核心议题。来自国内外18所院校的约30位学者,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齐聚一堂,共议“Study China IN China”。

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首先在开幕致辞中欢迎与会嘉宾。他指出,以英文授课并深度融合田野调查的中国学项目,标志着一种区别于传统研究的新范式,并强调当下正是推动高校间经验共享与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机。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在回顾近期系列高级别国际对话与贵州实践活动时指出,国外学者的外部视角,为我们反思“何为中国”提供了关键镜鉴。她强调,中国就是一个需要亲身实践的大课堂,未来中国学研究尤需借他者之眼,在跨文化碰撞中抵达更深刻的理解。康奈尔大学列文森中国与亚太研究项目主任徐昕倡导从更广阔的地理与人文维度理解中国,其内涵不仅包括本土居民,更应涵盖全球华人社群以及致力于认识中国的各界国际人士。
Session One: The Significance of On-site China Studies Programs
在首场关于“中国学实地研究的重要性”的专题讨论中,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党委副书记、中国学中心副主任瞿海东作为主持人强调,与历史悠久的海外中国学相比,实地研究仍是一个年轻的方向,亟待汇聚智慧、共享前沿。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项目主任赵璐表示,唯有通过在地语言学习与社区参与,才能打破隔空研究的局限,形成对中国细腻而真实的认知。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执行主任戈泽宁重点介绍了中心在医学教育与人文社科领域的两大实践项目,展现如何通过现场体验,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运作逻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建华则强调,中国发展的现实已超越教科书范畴,必须通过区域对比与文化类比,引导学生建立动态的中国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吴博皓进一步提出,新一代学者正从地方性知识、非主流叙事与跨国档案三个维度,重构多元、立体的中国。他指出,中国学研究已显现跨国界特质,或将演进为更具包容性的亚洲乃至全球研究范式。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认为,相较于传统海外中国学,实地研究正以其动态性、在场性与交互性,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
Session Tw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在第二场“课程开发”专题中,五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探讨了中国学教育的实践方案,由温州肯恩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杨毅欣主持。他提出构建融合语言文化、贯通中西视角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强调通过“英语为主、中文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建立透明评估机制,实现学术严谨性与学生成长的平衡。宁波诺丁汉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Filippo Gilardi认为,应在保留成熟课程体系的同时,拓展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型新专业。他特别指出当前面临的两大挑战:如何将平等、多元、包容等国际理念融入中国语境,以及如何精准获取市场需求数据以支撑课程设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遥从教学方法论角度提出,应在保持英语授课开放性的同时,适当融入中文关键术语等本土内容,通过多国政策比较和深度案例分析,将教学素材转化为生动叙事。他还建议善用AI教学工具处理常规问题,让教师更专注于启发深度思考。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汤蓓蓓基于办学经验,介绍了生源混合制、分方向培养、实践评估等做法。她特别强调“在中国研究中国”的独特价值,认为实地调研能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局限,在具体场域中理解中国的多元面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健聚焦评估体系,主张采用统一命题与差异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主题结合本国国情展开研究。他主张以实践导向的多元文体评估取代传统学术论文,着力培养学生在国际组织中运用中国经验的能力。
中国学教育正形成“学术严谨与教育包容并重、本土实践与全球视野交融”的新范式。这一范式要求既保持学术深度又注重课程可及性、既扎根本土语境又建构全球认知框架。
Session Three: Field Study in China
第三场专题讨论“田野调查”,由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主持。他指出,田野调查已成为中国学项目的必备要素。潘庆中教授通过带领学生考察从街头摊贩成长起来的企业等案例,强调唯有亲身体验才能形成对中国发展的真实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斯坦福大学中国中心执行主任程嘉树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在华逾十年的深耕实践,通过与中国顶尖高校合作,将学生送往各地开展沉浸式体验,构建起多机构协作的实地研究网络。燕京学堂业界导师徐德清则以自身创办的碳纤维企业为案例,向学生生动展现了中国高端制造业依托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发展路径。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燕京学堂校友陈炜结合其跨文化成长背景指出,理解中国可以通过深入方言等地方文化载体实现。他认为,唯有把握这些本土社会元素及其内在逻辑,学者才能超越表层观察,在跨文化对话中展现自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谢侃侃强调,研究中国海外影响绝不能替代“在中国研究中国”的现场体验,并以指导学生开展云南咖啡文化、中巴边境调研为例,证明唯有走出象牙塔才能深入中国社会的多元脉动。
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的当下,田野调查已然成为中国学教育的核心方法,是培养具备现场洞察力新一代学者的必由之路。
Session Four: Local and Cultural Immersion
第四场专题讨论“本土与文化融入”,由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Scott MacEachern主持。他以其45年非洲考古研究经验开篇,强调“理解社会必须通过真实互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介绍了京师书院旨在推动中国学走向世界的两年制硕士项目。他表示,京师书院与燕京学堂同样注重将中国发展与全球可持续目标相融合,以拓展学生对中国的认知。耶鲁北京中心主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恩祐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体验的“反真实性”,但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长期合作开展的实地研究项目,恰恰通过提供独特真实体验弥补了这一缺陷。她认为,唯有亲历中国,才能弥合中国自身视角与国际视角之间的认知鸿沟。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傅潇霄进一步强调,“在中国研究中国”使学生直面中国商业实践,而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感,则能帮助其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她指出,根本任务在于构建多元一体、真实融合的学习环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田耕则从学理层面剖析“中国性”的建构过程,强调跨文化学术创新对突破认知边界的重要意义。
在讨论环节中,汤蓓蓓教授提出,中国学研究应突破整体性叙事,转向地方性表征。她补充道,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的社会图景,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细腻而完整的中国认知。徐德清老师与燕京学堂副院长Brent Haas一致认为,国际学生来华不仅为文化体验,更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育的目标不是灌输“应当如何看待中国”的既定结论,而是培养“如何认识中国”的思维方式。
Session Five: Administrative Challenges
本场专题聚焦中国学项目面临的“行政管理挑战”,由Brent Haas副院长主持,他指出,行政团队是国际学生认识中国的“第一扇窗”,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国社会与治理模式的初步认知。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李晓蓉解析了双主任制带来的协商决策复杂性。面对每年约150名多元背景学生,文化差异与透明治理诉求日益凸显。为此,中心将学生意见纳入行政治理,探索机制创新。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外联部长曾亚军坦言,成立五年的试验区仍面临基建不足与采购问题等现实制约。他以2023年初次承接燕京学堂全球青年中国论坛时的能力受限,到2025年成功承接论坛的转变,展现了新兴教育特区在资源约束下的发展韧性。圣母大学中国中心执行主任王晶玉则聚焦地缘政治对学术合作的影响,指出合约签署、跨境支付因制度差异更趋复杂,学术日程不一导致课程衔接不易。为此,圣母大学北京中心通过灵活调整学期安排,与北大教学节奏保持协同。
尽管各机构行政挑战形态各异,却在跨文化治理、制度适配与资源整合方面呈现显著共性。这些共同难题恰恰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契机,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国际化办学管理新路径。
Closing Remarks
范士明副院长在闭幕致辞中倡议,以师生流动、资源互享和工作坊为纽带,构建全球中国学项目协作网。徐昕教授强调,推进扎实的校际合作,能够促进“在中国研究中国”的实践,塑造出兼具本土深度与全球视野的中国学范式。燕京学堂院长董强进一步指出,研究中国需以本土经验为基石,同时善用西方视角参照。他强调,各机构的在地化实践不仅塑造着学生的中国观,更将共同引领全球中国学的研究方向。
研讨会后,与会嘉宾移步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报告厅,在燕京学堂举办的“肖邦之夜”钢琴音乐会上,与世界钢琴大师伊夫·亨利一起进入肖邦的音乐世界。

结语
“在中国研究中国”,已成为推动中国学发展的核心范式。新时代的中国学研究,要求我们引导中外学子超越“书法、熊猫、烤鸭”式的表层文化符号,走出校园,走出大城市,深入中国的产业现场、科技前沿、乡村图景与社会肌理,去认识一个在历史中形成、在现实中多样生长的真实中国。在此过程中,“从世界看中国”(Global China Studies) 的全球视野,应与“在中国理解中国”(On-site China Studies)的在地感知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构成我们理解中国的两条关键路径。
文字:吴奕茹
会议纪要:Perpetual Cudjoe、Vedika Kedia、Nino Nadirashvili、Olufunke Grace Odunl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