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至18日,中美交流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香港共同举办2025年香港中美论坛。论坛以“共筑和平之环”为主题,吸引了中美各界代表350余人参加。
中美交流基金会主席赵令欢、总裁周建成、副主席董立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沈昕,美国理查德·尼克松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克里斯托弗·尼克松·考克斯,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卡特中心副总裁妮可·克鲁斯,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美国第12任贸易代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白茜芙,新加坡前国防部长黄永宏,印度前驻华大使、前驻美大使尼鲁帕玛·拉奥,“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缉思等诸多中美政商界、学界人士参会发言,聚焦人文交流传承、互利合作、民心相通等话题,还通过飞虎队相关故事回顾中美并肩作战的历史,以此传递跨越国界的情谊与和平理念。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视频致辞。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穆罕默德·尤努斯视频演讲。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欢迎晚宴并致辞。

董强应邀出席本届香港中美论坛,并在一个专题研讨单元和一个圆桌讨论上发言。
11月17日下午,专题讨论单元“思维与媒介: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与软实力再思考”聚焦人文、艺术,讨论软实力在当今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董强,美籍自然保护摄影师、纪录片制作者兼记者欧阳凯,北京国际音乐节总监邹爽,以及融尚私塾创始人兼CEO雪麑就此议题进行讨论。该单元由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导演奖获得者、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中心主任杨紫烨主持。
董强首先表示,在“中美论坛”中,有“中”字,也即中文是论坛官方语言之一,所以决定用中文进行发言,希望能够表达更准确、更细腻一点。

他以燕京学堂徐淑希讲席教授、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近期的一次讲座为例,指出“软实力”的概念,近来已经不太被使用了,甚至由于新的国际形势,在一些人眼中有些过时了。但他依然认为这一概念具有现实意义。他提到自己跟一位重要的媒体集团总裁的对话。该集团是位列世界排名前几的大媒体集团,旗下拥有全球第三大出版集团。该总裁表示给自己任期内定的目标之一,是力争将旗下的出版集团做成全球第一。他认为,正是在抖音的时代,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将会强势回归。董强表示深受鼓舞,因为这并非来自一个知识分子的个人预测,而是一位产业界重要人士的亲身反馈,说明了未来的某种行业走向,也就是说,业界人士并不认为当下的媒体传播方式将彻底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这反过来证明,真正的“软实力”概念依然是适用的,因为新的社交媒体带给人们的细碎信息,无法让人对一种“他者”(无论是民族还是文化)产生比较全面、真实的认识。
他以学堂近期举办的“汤显祖对话莎士比亚”活动为例,说明人文对话和“博雅通识”传统的重要性。他提到,学堂有的外国学生在活动之后说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欣赏了一部完整的中国戏曲作品。这让他很感动,因为两三分钟的《牡丹亭》,或者在各种场合被人呈现的一小段《游园惊梦》,是无法让人对中国戏曲的精髓有所真正感知的。文化需要完整性,走向“他者”需要有对完整性的体验,哪怕是第一次。这些不是新的社交媒体手段可以提供的。因此,在大学里强调人文,强调艺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是让年轻人真正打破思想障碍、文化障碍的重要手段。当莎士比亚能够跟汤显祖对话的时候,一位来自英美国家的学生跟一位中国学生,就在心灵上进行沟通了。尤其是,他们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当今时代的重大危机之一就是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该如何去保护,如何去继承,如何通过教育去传承。教育应当致力于继续挖掘和传递人性的东西。

在被问及中美之间该如何进一步完善话语机制的时候,董强认为,我们现在最需要打破的,是一种陌生性。他以自己在哈佛大学“中国论坛”上亲眼所见为例,发现当今的美国大学生很少关注中国,带有一种明显的漠然。他认为,当任何事情出现陌生性的时候,也就出现了危机。他强调,中国现代文化的特性是从一开始就关注西方。中国并无一种令人感到极其陌生的“中国性”。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就是与发现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正是发现西方,激发中国步入现代。对西方的关注,促进了中国本身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无论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还是今天的发展,都是双重对照下的产物。当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时,他首先感受到的,是原来中国人如此的开放和现代!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让他们感受我们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同时,希望他们能够看到中国现代文化中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中西文化在现代中国是并存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是这一文化生命的巨大潜力,也是现代中国的力量所在。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也是和平的力量。
最后,问及软实力中最需要捍卫的元素是什么时,董强转用英语回答,强调软实力中最值得捍卫的,恰恰是语言。汉语是一种真正的软实力。他举例说,学堂的许多学生在圆满完成学业之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继续留在中国,把汉语进一步学好。因为他们深深意识到,两年学汉语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深入了解中国,就必须掌握更高水平的汉语。因此,软实力,首先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捍卫的语言。
18日上午,董强参加题为“濒危的职业:劳动力领域的老龄化与自动化趋势”的圆桌讨论,聚焦AI与自动化给医学带来的挑战。由新加坡SingHealth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董事会高级顾问吴淑仪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米歇尔·A·威廉姆斯共同主持,冯氏投资主席冯国经,宁芬堡救助基金代表、德国巴伐利亚王妃索菲·亚历山德拉,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赵伟仁,以及董强作为与谈人先后发言。

董强表示,虽然燕京学堂主要是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与人工智能和医学都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在当今的形势下,真正高水平的国际教育,不可能无视这两个领域。因此,学堂曾请到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与陈宝权教授为学生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北京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刘国恩教授也为学生讲授课程。董强提到,北京大学特别重视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的倡导下,强调让医学回归人文,因为人文是医学的另一只翅膀。
董强提出两点,希望引起重视:一个是身体与社会的关系;一个是身体与精神的关系。
他认为,前几年全球对新冠疫情的治理,让我们深深意识到,重要的不仅仅是高科技或人工智能或自动化,而是迫切需要完善一种跨越国界的医学上的伦理学。各个国家之间需要进一步团结,因为我们面对的挑战,已经绝对不是某个单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共同挑战的唯一办法,就是全社会的关注,以及国家间的携手、团结。

他以近期即将上演的著名音乐家陈其钢的纪录片《隐者山河》为例,认为当今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健康与创造的问题。陈其钢先生近年来身体多病,却创作出了全世界瞩目的音乐作品,为无数人带来精神上的慰籍。事实上,当我们去面对历史,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身体总是要逝去的,而精神性的东西,成为人类珍贵的遗产,一代一代传下来。因此,在面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时候,我们要更好关注精神与创造。在人工智能面前,我们确实很弱小,但事实上,人类多次经历了渺小、虚弱的时代,无论是中世纪时面对神圣,还是现代以后面临自然灾害。正如帕斯卡所说,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但人通过创造,可以做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接下来,人需要做的,也许就是与人工智能的和谐相处。
燕京学堂的三名学生,来自美国的Jackson Glynn、来自加拿大的Chasse Helbin 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Alice Tay Xiuqi作为志愿者参与了论坛的工作,也加入了论坛的一些讨论。

燕京学堂与中美交流基金会有良好的友好合作。2025年6月8日至13日,在中美交流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学堂师生访问团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开展实地调研。副院长范士明、院长助理左婧带队,2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通过为期六天的考察,深入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感受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文化融合等领域的蓬勃活力。2025年7月11日,董强在静园三院接待到访燕京学堂的中美交流基金会总裁周建成一行。同时到访的还有中国驻纽约前总领事(大使级)黄屏。

